漢代印章,哪些叫璽、印、章,哪些用金、銀、銅、玉

漢代印章,哪些叫璽、印、章,哪些用金、銀、銅、玉

漢代印章,哪些叫璽、印、章,哪些用金、銀、銅、玉

漢代印章,哪些叫璽、印、章,哪些用金、銀、銅、玉

關中候印

印章作為一種具有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藝術門類,猶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苑裡綿延不斷地散發出獨特的芬香,吸引著人們進入這方寸世界。根據遺物和文獻記載,至少在春秋時印章就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印章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說文解字》有“印,執政所持信也”的記載,可見官印也是古代歷朝各級官吏的權力象徵。

秦統一六國後,制定了較為完整的官印製度,規定:天子印章稱之謂璽,一般印章只能稱為印。秦代印多數是白文鑿款,字形略長,筆劃圓轉舒展,樸實自然,常用田字格和日字格佈局。漢代官印在定名上略有放寬,諸侯王、王太后使用的印章亦可稱璽,如傳世漢印中的“皇后之璽”等;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將軍所用多稱“章”。東漢後期出現了印文連稱“印章”的新款式,如“裨將軍印章”,這類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以又稱“急就章”。

從質地上來講,先秦時期的印章,大多由金屬製成。漢印以銅為主,其次還有金、銀、玉石等材質。印紐分鼻紐、瓦紐、橋紐、龜鈕、駝紐等,隨著漢代與西域交流的不斷加強,也出現了以獅、辟邪等動物形制的印鈕。漢代官印製度,對印的材料和鈕制都有嚴格規定。在漢代,龜紐官印與質地關係十分密切。如漢王、侯等有爵號者、秩比二千石以上者,均用龜紐,王、侯、後及丞相、大將軍用金質印,相、中郎將和武猛校尉等用銀質印,秩比二千石的“校尉之印”、“奉車都尉”、“駙馬都尉”等用銅質印。千石、六百石以下中下級官員用鼻紐銅質印。但在新莽時期使用銅質龜紐印的秩級要比西漢略低,現今遺存的新莽縣宰印不少為龜紐。

從製造方法上看,兩漢官印一般為鑄造,用的白文(陰文);只有少數急就印或給少數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漢代印章,哪些叫璽、印、章,哪些用金、銀、銅、玉

漢代印章,哪些叫璽、印、章,哪些用金、銀、銅、玉

關內侯印

西漢初期少數官印延用秦制,印文有田字格或日字格,與秦代相似;西漢中期後,漢印逐漸趨於成熟,形成自己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印文字形日益方滿化,欄界的輔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悶塞之感,所以西漢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欄界,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漢印上的文字佈置,一個字為一個完滿的方形(或長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個字則由四個小方形組合為一個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這是漢印的基本形式規則。

由於印章的莊重用途,決定了當時的印章用古體——篆書。隸書的興起,也給漢印帶來書體上較大的變化。漢印文采用的是漢代特有的“繆篆”,它根據秦小篆簡化或變化而成,是一種接近於隸書的篆書,字體平正,筆畫平直,後世刻印用字往往也借鑑這一字體,所以也稱作“摹印篆”。

總之,漢代是印章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期,以後中國的印章就這樣在漢印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完善起來,這些印章章法上佈局縱橫開合、曲直適宜,它繼承了秦所建立官印的制度,使印章規格、紐的形制及印文更加統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博大精深,氣象萬千的藝術風貌。它為我國以後印章的發展規模、藝術風範等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來看,印章的運用手法、方式和種類,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發生變化。東周和秦漢時期是我國印章藝術的第一個輝煌時代,無論官私印,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而印陶和“封泥”等式樣,隨著簡牘退出人們日常生活和紙張在政府公文中普遍使用,到隋唐以後則消失了。但印章作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變。唐宋以後,由於文人積極參與,出現了閒章,如記年印、書畫款印、齋堂館閣印、鑑賞印、成語印等,使印章開始了有逐步向藝術欣賞轉化的趨勢。明清時期印人群起,流派縱橫,使印章藝術有了新的發展,直到晚清,仍有開派列宗的名家出現,從清代起,以審美為主的書畫、鑑藏、詞句等印,已經上升成為與書畫並列的獨立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