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告诫家长:不要用你所谓的“节俭”,毁了孩子的以后

中国家庭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个重大的争议,就是应该富养孩子好还是穷养孩子好。其实小编觉得这个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各位家长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才是对孩子好的,但是却关注错了方向。

养孩子呢,肯定绕不过“钱”这个问题了,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消耗也比较多。穷养与富养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关于“钱”这个问题上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过分的“炫富”当然是不可取的,但一味的“哭穷”恐怕也会适得其反。

教育家告诫家长:不要用你所谓的“节俭”,毁了孩子的以后

首先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上周末,我约朋友吃饭,他把孩子也带来了。见面了问小孩子想吃什么,他说肯德基,我一口答应下来了。去到肯德基,朋友点了全家桶。当我把全家桶拿回来的时候,却听见她对孩子说:“我们平时都不吃这些东西,要不是因为你,谁花那么多钱吃这点玩意儿?”

我赶紧打圆场,说吃饭就吃饭,别讲这些。孩子听到了妈妈这么说自己,也慢慢的低下头,也不吃了,只是不停的用手在托盘上画圈圈。我问孩子怎么不吃了,孩子摇摇头,说现在不饿。

事后,我劝朋友,不能这么教育孩子。朋友不以为然,还说告诉孩子家里不容易,孩子才能懂事,否则就会惯坏了。

这样教育孩子有错吗?我一直认为没什么,父母在我小时候,也是这么教育我的。一家人出去吃饭,本来开开心心的,菜刚端上来,母亲却说:“平时我和你爸吃饭都不舍得吃这么贵的,今天你回来咱就奢侈一会......”

过年买衣服也是:“妈这身衣服穿了三年,都没嫌旧,你可倒好,衣服穿了一年就不穿了...”这些话,让我一直对父母心里有愧。

教育家告诫家长:不要用你所谓的“节俭”,毁了孩子的以后

我曾经跟一个心理学的朋友聊天,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付出感太强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总是会不惜一切代价,远离父母的掌控。

听完这个之后,我沉默了。当年报考大学,我就一心想去离家比较远的学校,现在工作了,也选择了离家更远的北京,父母在广州。相隔2200公里,一年只能见一次面,感情渐渐地也淡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有错吗?我不知道

教育家告诫家长:不要用你所谓的“节俭”,毁了孩子的以后

我们那一辈的父母,大多都是从小苦过来的,甚至吃饭都是饱一顿饥一顿。苦尽甘来半辈子,难免会觉得,自己对孩子哭穷,是想让孩子早点懂事。

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哭穷”的负面影响:

从小被灌输贫穷观念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特别在乎钱,哪怕是长大后有钱了,也会很抠门,以至于出来社会后交际受阻。

因为小时候长期处于贫穷和窘迫,长大了很难有安全感。唯一让他有安全感的,就是存着上面不断上涨的数字,除了更多的钱,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心里更踏实了。

他们常常有着这样的逻辑:

一、贵的东西不要买,没钱买不起。

二、买廉价的商品就代表节省。

教育家告诫家长:不要用你所谓的“节俭”,毁了孩子的以后

这些观念都导致了,他们不懂得辨别商品的真正价值。而那些廉价的商品质量不高,导致他们的购买率不断提高,又陷入一个“买廉价商品,短期损坏,继续买廉价商品”的怪圈里。

受此类影响最深的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还有每天被贫穷价值观熏陶的下一代。

如果你的孩子被你教育成功了,他变得很懂事,不乱花钱,变得很“节俭”。当他长大了娶媳妇了,因为媳妇一年要花2000块钱来买衣服和化妆品,而大发雷霆,觉得媳妇“不懂事”爱乱花钱,甚至在思考要不要离婚。请你不要怪他抠门或小气,他只是继承了你的节俭而已。

“贫穷”的思维就像是一种遗产,如没有摒弃,无论我们的孩子愿不愿意继承,他都会被记在孩子人生的户头上。

教育家告诫家长:不要用你所谓的“节俭”,毁了孩子的以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对“钱”有正确的价值观呢

孩子内心的贫瘠或富足,并不完全是因为物质是否缺乏而导致的,而是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

即使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但过分的跟孩子强调金钱的来之不易或者大人处处透漏着对金钱的执着。甚至将金钱的维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那么孩子的内心也是不能富足起来的。

不要老是对孩子说,这件东西很贵,我们买不起。

告诉孩子,我们每个月都有预算,现在已经超支了,所以只能等下次再买。

告诉孩子,这件商品有复杂的功能,适合大一点的孩子玩,所以等你长大一点,我们再给你买这件商品。

不要告诉孩子,家里没有钱,只能靠你了,你要好好上学,才能赚钱养家。

要询问孩子,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要询问孩子,你喜欢什么,为什么会喜欢。

告诉孩子,要劳逸结合,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强健的身躯,才是能支撑我们长久学习的根本保障。

适当给予孩子零花钱,规定好零花钱的适用范围。比如告诉孩子,以后想买小玩具,小零食,都可以自己买单了。孩子想要什么的时候,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

教育家告诫家长:不要用你所谓的“节俭”,毁了孩子的以后

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合理理财,还应该教他们如何“给予”,让孩子明白,钱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工具,它的价值还体现在帮助他人身上。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向孩子哭穷,而是努力做好自己,并以此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给予孩子爱的承诺,保证孩子内心的安定。这样,他们才会成长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