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本土人才「外流」爲哪般?

汽車本土人才“外流”為哪般?

——車市熱點問答(174)

何侖

最近,車圈內最抓人眼球的是兩家企業的高層人事變動:一是李宏鵬出任剛成立的福特全國銷售服務機構總裁,二是毛京波被任命為林肯亞太及中國區總裁。

問:您怎麼看李宏鵬和毛京波的新任命?

汽車本土人才“外流”為哪般?

汽車本土人才“外流”為哪般?

答:我看主要是這樣兩個特點:一是兩位都是中國籍人士,出任的都是外資、合資公司的一把手,由外方任命;二是兩位都來自北京奔馳銷售公司,而奔馳過去幾年的出色業績和二位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業界有目共睹。

問:這幾年,本土人才被外方聘為在華企業一把手,似乎成了一種趨勢。鄭傑、潘慶分別成為FCA和捷豹路虎在華業務的掌門人,在李宏鵬、毛京波之前,還有辛宇被外方任命為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市場銷售總部總部長,相當於銷售公司總經理。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首先是外方有這樣的需求。一個老外高管,即便很能幹,到中國來至少要兩三年時間來熟悉中國各種的特殊國情,剛找到點感覺,和中方有了點默契,就差不多該打道回府了,換了一茬,又是一個輪迴,讓中方很累,企業運行效率低下,所以,隨著在華業務的展開,外方越來越意識到本土人才的重要性。

二是本土人才特別是營銷人才已經相當成熟。

所謂本土人才也有微妙的區別,比如潘慶,生在中國,曾在國外學習、工作、生活,加入外籍後又來華工作,閱歷豐富,可以說中外背景各佔一半,而且身為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是這些人中職位最高的。

李宏鵬曾代表中方任北京奔馳銷售公司二把手,與總裁倪凱、執行副總裁段建軍組成了北京奔馳的“三駕馬車”,實現了奔馳在華業務的大逆轉。在與李宏鵬的接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經銷商與廠家關係的理解非常到位,堪稱經典(參見《誰是奔馳的第一客戶?》、《面對電商,奔馳廠商“顫抖”了嗎?》、《奔馳兇猛,考驗寶馬定力》),而搞好這種關係是奔馳實現逆轉的關鍵;還有就是他出色的溝通能力和職業精神,沒有這種能力和精神,能與外方代理人形成“三駕馬車”,與經銷商成為密友,是不可想的。

毛京波曾為羅德北京公關公司總經理,在北京奔馳先後負責市場營銷、區域銷售業務,後又全面掌管AMG和Smart的銷售,貌似無論是幹什麼,都很在行,業績都很不錯。我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她超強的溝通和學習能力,在中外雙方和包括經銷商、消費者及媒體等利益相關方的溝通中游刃有餘,處理好複雜的利益關係,是各方都能夠接受並願意與之打交道的人。

汽車本土人才“外流”為哪般?

辛宇很有意思,一方面相貌、表情憨厚,溝通時卻又不乏生動、幽默,也很有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富有創意,且心思縝密。記得年初與他私下溝通,他當時還是上汽大眾高端車營銷高級總監,談到未來上汽奧迪的銷售模式,他的看法不僅與我非常相近(參見《奧迪到底應該怎麼賣?》、《上汽奧迪合作之爭的5個誤區》),而且早就和上汽大眾團隊一道設計出了具體解決方案,這個方案不僅很有創意,而且合理、細緻,讓我感到意外。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還是忍不住要想:如果這個方案與上汽奧迪合作的消息一道發出,還會不會有那場一汽大眾奧迪經銷商危機?或者,即便危機不可避免,也不至於那樣嚴重,給奧迪品牌造成那樣大的損失?

總之,需求強烈,人才成熟,“外流”就成了一種趨勢。

問:這類頂尖的人才流向外方,而不是中方,主要原因是什麼?像李宏鵬、辛宇這樣的人才,以前都是合資企業的中方代表,現在都跑到外方那裡去了。

答: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中方國企為派駐合資企業的代表提供的薪水相當有限,據我所知,有的中方副總經理年薪還不如外方聘任的高級經理(後者比前者差著兩級呢);二是中方國企的內外部機制、企業內部政治,使中方派遣人員受到很多限制、掣肘,極難按照職業經理人的標準行事(參見《新合資企業最該重用什麼人?》、《合資銷售,“半職業經理人”登堂入室?》)。

更高的薪水,更大的施展空間,這是本土人才“外流”的內在動力。

當然,本土人才“外流”雖然成了一種趨勢,但對個人來說,並不是只要被外方聘請,就一定能成功。比如有位本土人才,以前在寶馬中國幹得不錯,到了捷豹路虎中國及奇瑞捷豹路虎聯合市場銷售與服務機構任總裁一職,就玩不轉了,後來擔任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結果英菲尼迪已經從一個最具成長性的豪華品牌,變成了一個被邊緣化的品牌。所以,本土人才也要因人而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