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说,为什么——能被倾听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没有被听见的孩子,最后都沉默了

之前在做教育方面的工作时,我常常会遇到不少父母的困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意跟我聊天?

除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外,孩子心中的沉默和不想说,其实更多是因为:曾经说了,但是被反驳,被惩罚,或者被忽视。这些反驳、惩罚和忽视,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拒绝

像小陶一样,经常被拒绝的孩子,往往难以和父母袒露真实的心事,并且可能衍生出一些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在家庭生活中过得隐忍而孤独。

(1)表面上顺从,私底下叛逆 | 被动攻击

之前在早会上JK分享了一个用户留言:

每次只要我的话是以“我想”“我要”“我打算”开头时,妈妈总会等不及我说完,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反驳我,或者想办法阻止我了,

最后我学会了说谎,很多事情自己悄悄做了,也不愿意再和她分享心事了。

很多她让我做的事情,我也总是搞砸,例如让我洗碗我总会洗得很油,想用这种方式来让她感受到我的不满,也反抗她的安排。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攻击—— 用一种隐蔽的方式表达攻击和愤怒。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所有需求无法被正面满足时,他选择了表面上顺从妈妈的意思,不再提出自己的需求,实际上却用疏离和搞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长期的对抗,会消耗孩子很多生命力,即使在对抗中获得胜利也很难获得快乐,相反,他们会越来越认定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和爱,越来越沉默和孤独。

(2)得不到的就也算了吧丨自我压抑

前几天朱雨辰因为妈妈的一番言论上了热搜,有段几年前的采访被网友找了出来。我们才发现,面对强势的妈妈,朱雨辰并非没有表达过自己的需求,只是都没人听。

当时有次妈妈做了一盘鸡毛菜,但朱雨辰当时不想吃,可能是没胃口、不喜欢,也可能是太累了。妈妈没有询问为什么,只是立即拿出了自己的手急着劝说:为了弄这道菜妈妈把手都弄裂开了,你怎么说不吃就不吃呢?

听到这句话后,朱雨辰压力更大了,甚至放出狠话:你会把我搞死!

同样的,这句话也得不到回应和妈妈的改变。他最后选择了妥协,把鸡毛菜和面弄在一起,硬生生吃撑了。

后来回忆这件事情,他说:“何必呢?”表情并不明朗,语气中透着无奈。

这其实是长期得不到理解、需求无法被满足下的自我压抑,言下之意就是:算了就这样吧,反正说了也没用,反正我的需求你也看不到,我就按照你的意思来吧,没关系.......

节目里面有个画面,朱雨辰送走了所有前来聚餐的朋友后,一个人抱着小狗望着门呆了好久好久。妈妈在一边的演播室里面吐槽他曾经的女友,而他现在依旧未娶,在孤独的夜里失落着。

(3)我想要的不合理丨自我否定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被倾听,那他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惯性,甚至产生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上的问题。

例如一个内向的孩子被要求社交时,他可能会表达出害怕、不愿意去的想法,此时若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认为会社交是件好事情,没有重视和理解,反而强迫孩子去社交,会让他产生这样的困惑:

我对于社交的这种不适感是不合理的;

我不想社交的想法是不对的;

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才没办法和其他人一样快乐地融入集体.....

这种自我怀疑和否定,也将让孩子生活在自我攻击中,在大家面前变得越发的自卑。

03

能被倾听的孩子,有多幸运

讲道理、爱孩子的父母不少见,而愿意听孩子说话的父母更难得。

在《少年说》中还有这样温馨的一幕。

一名初二男孩吐槽说,小学期间被要求每天吃1个苹果,这样吃了6年共2190个,等到上初中总算不用吃苹果了,却被安排每天吃一个鸡蛋,一吃就吃了一年半,至今500多个,说多了都是泪。

最后他喊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里话:

再也不要吃鸡蛋了!

听到这段话后的妈妈,虽然调侃说是因为吃苹果和鸡蛋儿子才长这么帅的,但到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尽管是个小小的需求,但妈妈这句简单的“好的,不吃就不吃”,不讨价还价,不谈条件,爽快得出于意料,赢得了全场学生的欢呼和鼓掌。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男生和妈妈的整个沟通氛围,与本文开头紧张的女孩完全不同。无论是大喊自己的需求,还是笑着反驳妈妈说他“帅”的调侃,都非常自然和轻松。

这可能也是他们家里的一种沟通习惯,声音能流动而不是被堵住,情感能被看见而不是被忽视,需求能被接住而不是被反驳,孩子才能如此踏实和淡定地说出心里话。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过,生命力如果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创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没被看见,那将会衍生出来愤怒等负面情绪。

被倾听也是一种被看见的形式,能被听见的孩子注定是幸福的。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需求和情绪能被接纳、理解和对待,真正意义上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在如此安心和流动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生命才能放松、柔软,得到释放。

04

倾听是一门技术活,要怎么做才好?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倾听是“反人类”和“反直觉”的。

给孩子建议、指导,帮他们解决问题,或者阻止孩子“不够成熟的冲动”,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父母的第一反应,倾听并非易事。

那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两年前我参加过一次教育培训,在一次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上课过程中,孩子突然哭着要出去怎么办?”

大家开始讨论和回答,答案大概分为几类:

1.建立规则:告诉他这是课堂,不能哭闹

2.同伴学习:让他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那么安静,要向他们学习

3.注意力转移:用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忘了哭闹

最后老师说,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先听他说为什么:

我会安排其他小朋友安心学习,然后拉着他到一旁安抚,问他为什么哭:是身体哪里不舒服,是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是有什么不开心.....最后才想办法帮他解决。

要相信,孩子的每个请求和情绪背后,都有他的原因,对他而言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要认真听,认真对待。

最后,回到文中很多父母苦恼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我聊天怎么办?

其实通往孩子内心并不难,在开口教育他们之前,先用这2把钥匙:

一句温柔的“我想听你说”;

和一句发自内心的“为什么”。

这也就够了。

听孩子说,为什么——能被倾听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