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小店每天只賣「兩碗」,竟天天爆滿,被顧客踏破門檻!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江浙叫“餛飩”;四川叫“抄手”;廣東叫“雲吞”。在福建,大多數地方叫“扁肉”,“扁食”的叫法,也只在閩南一帶流傳。傳說是由建甌人所創制的,故稱“建郡扁肉”。

這家小店每天只賣“兩碗”,竟天天爆滿,被顧客踏破門檻!

“建郡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與北方餛沌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餡上。肉餡都是用凌晨宰的生豬新鮮腿純瘦肉,不得下水,製作不過午。與其他地方的“切肉”不同,製作過程主要特點是“打肉”,將腿肉去除筋膜,順肉纖維橫切成較大塊狀或條狀,放在木墩上用木錘敲打。包扁食的皮是用麵粉和少許鹼水,打成薄皮;扁肉湯則是用豬骨頭在溫火中熬出清湯。解放前倉山區觀井路“極雅”扁肉店最享聲譽。主要是皮薄餡飽,調味適宜,加上高湯(味好的湯),為群眾所讚賞。解放後曾參加市名點展覽,得到好評。

這家小店每天只賣“兩碗”,竟天天爆滿,被顧客踏破門檻!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廣泛流傳,但製作方式略有不同。如福鼎帶海鮮味;莆田、閩候尚乾等地以剁餡為主。霞浦扁食與福州肉燕做法及其相似,區別主要在皮的原料上,霞浦扁食的皮是麵粉加番薯澱粉,福州肉燕的皮是豬肉加番薯澱粉。包餡也和福州肉燕一樣,只用薄竹片抹一點餡在皮上,因此霞浦扁食吃的是皮和湯。在閩北的建陽市水吉扁肉最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從建甌分離出去的,同樣在靠近建甌的政和(東平扁肉)、松溪(一里香扁肉)製作工藝傳承自“建郡扁肉”。至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名聞天下的“沙縣扁肉”,其根源亦出自建郡扁肉。

這家小店每天只賣“兩碗”,竟天天爆滿,被顧客踏破門檻!

廈門的扁食店很多,滿街隨處可見妙香扁食、扁食妹、阿肥發扁食等。但在老廈門人的眼裡,它們並不能真正代表廈門人的口味。和大多數美食一樣,真正好吃的扁食店,通常都是蝸居在深巷中,雖環境簡陋,但卻有真正的美味。有26年曆史的勞松扁食拌麵,可算是廈門扁食的一張名片。在廈門,勞松扁食店是一家家喻戶曉、老字號的小吃店,天天人就是很多;生意很好。早上6點30分就會有人排隊來買熱騰騰的扁食,下午1點30分到3點30分要休息;7點30分左右關門;每年春節,店裡至少放假15天。

這家小店每天只賣“兩碗”,竟天天爆滿,被顧客踏破門檻!

一般來說,老字號的小吃店,是很難對他們店鋪的環境給出【好】的評價的。但是在勞松,店面雖然不大,可是衛生做得很好,無論什麼時候去,看到的都是:店堂明亮;桌椅乾淨;地板整潔,絕不會給你油膩膩的感覺。而且店員妹子個個看起來乾淨清爽,穿著統一的運動裝,整齊劃一,真有點像SHE的組合。值得稱讚的是:姑娘們的記性很好,生意再忙,客人先來後到的順序絕不會弄錯,這一點讓人看的很窩心。廈禾路的老店原本是店老闆的出生地和最初的住處,之所以會取名“勞松”,是源自於朋友和同學對自己的親切稱呼“羅松”的諧音。

這家小店每天只賣“兩碗”,竟天天爆滿,被顧客踏破門檻!

扁食好吃與否取決於肉餡的味道,勞松扁食的肉餡都是用每天凌晨現宰的新鮮豬肉,肉質純淨,新鮮脆嫩。不管是調味,還是“打肉”,該掌握的關鍵技巧,店老闆對自己的要求都特別嚴格,以免差之毫釐,味道就失之千里了。勞松的扁食味道比較適合閩南人的口味,不鹹不辣,皮很薄;肉很Q;扁食湯則是由豬大腿骨熬製而成,香而不濃,清而不淡,絕對稱得上扁食中一絕了!

這家小店每天只賣“兩碗”,竟天天爆滿,被顧客踏破門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