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是這個時代,最盛大的救贖!

導語:不買房,你工資漲了5000塊又能怎樣?

最近這一個月,你的朋友圈,是否常常刷到這張圖?

買房——是這個時代,最盛大的救贖!

這張圖源自日本電視劇《大叔的愛》。

圖中的“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只是上半句。

而後還有戲劇性的下半句:“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孩子的那些。”

買房成為了累贅?房貸成了中年人焦慮的根本?

不,我要說的是,恰恰相反。

如果你買不起房,你就多買幾套

這句話是管清友在博鰲論壇上的發言,此言一出,震驚四座。

買房——是這個時代,最盛大的救贖!

這個時代敢說真話的人不多了。任志強算一個,管清友也算一個。

“如果你買不起房,你就多買幾套”猛一聽荒唐,再一看疑惑,多讀幾遍只剩沉默。

是的,如果你覺得自己買不起房,你確實需要抓緊時間買房。

第一,你沒有從樓市中賺到錢,體會不了“沒買盼跌,買過想買下一套”的心理。

第二,你八成是沒有什麼真正賺錢的渠道,如果有你不會買不起房。如果你沒有,那就借錢買套房好了,他的回報速度顯然會高於你認知水平裡其他投資渠道的回報。

第三,如果你不買,按照近幾年的房價平均上漲速度,以後會更買不起。

舉個簡單的例子,2014年,深圳坂田某大盤不過兩萬多每平方。誠然,相對收入來說,房價已然算是比較貴。買一套90平米的住宅200萬,首付六七十萬。按照深圳2014年平均工資約5000多元,年輕家庭一年收入10-15萬。找父母,找親朋,東拼西湊苦一點也是可以買上房。貸款30年月供七八千,工資上漲月供不漲,前期日子過得緊張,總歸也是過得下去。放到如今,平均8000+的月薪,兩口雙白領的年家庭收入,大多都都有20W左右,拿出來年收入三分之一來還月供,日子要輕鬆的多。

但現實是殘酷的,同樣的地段,同樣的開發商,新開發的地塊,如今已經賣到了五萬多。一套同樣大小的房子,漲了3萬一平方。當下,再購買一樣的房子,月供就過了兩萬。

2014年買不起,又沒有借錢買的人,如今2萬的月供,恐怕絕大多數更買不起。

是你我工作不努力麼?也不是,只是這個大時代,給我們的回報,和樓市劃不了等號罷了。

房住不炒,這個大前提肯定是不錯的,但你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何談炒房?誰又能篤定,房價上漲的車輪,能在何時何地被真正剎停?

有幾套房子,你才有底氣隨時說離職

很多人,很多企業都會出現,人到中年老闆領導為刀俎,而你卻為砧板上的魚肉。

老闆訓話點頭哈腰,老闆敢抽了一耳光,恨不得趕緊把另外半邊臉伸過去,“慫”成了不少職場中尚未功成名者的代名詞

“慫”從何來?慫從敢一個月不工作各種支出就會開天窗,從沒有底氣離職,而來。

特別是貸款買房,貸款買車,供娃上學還要贍養老人的青中年。

曾經有一段時間,華為新聞不斷。42歲中層被提前退休,39歲骨幹因年齡被變相辭退。

引起廣泛關注共鳴的不僅僅是年齡,更是背後的財務窟窿。

離職和被離職後,各種支出壓得人透不過氣,才是藏在幕後的重點。

你只有一套房,你沒有了收入,你必須馬不停蹄的尋找和上一份工作收入媲美的工作,來覆蓋各種開支,因為你只有一套房,賣了你沒地方住。

如果你買了幾套房,即便是被退休了,憑藉房價上漲帶來的巨大紅利,你有底氣,隨時隨地炒老闆的魷魚。

因為走的起,隨便一套房子這幾年的盈利,可能抵得上多年工資帶來的收益。

因為賣的起,即便賣掉一套房子,也還有房可住,也動不了什麼資產根基。

工作只是社會地位,投資才是財富自由的根本

不論你認同與否,絕大多數人來說,單純憑藉工作來獲得財務自由,幾乎是天方夜譚。

靠攢工資買lv,買遊輪,買別墅? 別做夢了。

靠創業來實現財務自由?泱泱大國13億人口,才有幾個馬雲、劉強東?才有幾個雷軍,才有幾個黃崢?

財務自由的根本絕非儲蓄,更不在工作職位有多麼高階。一個年薪百萬的職業經理人,如果不買房不投資,不吃不喝一年也不過能存百萬,通貨膨脹的第二年,其實已經縮水到90萬。

同樣的資產,3成首付買房,回報斐然。

當然。工作無用論也絕對是偽命題,有了足夠優秀的工作和工作能力,才能撐得起你的投資認知,才能邁的過起步期的投資門檻。

優秀的工作讓你有體面的社會地位,社會人脈,社會圈子,讓你社會被人仰視、被人尊敬、被人嫉妒、被人模仿。但他給不了你財務自由。

只有配合足夠的認知和房產投資,獲得的投資回報,才是養家餬口安家立命財務自由的根本。

實業破產不計其數,買房卻沒有

8月8號,江南皮革廠進入了破產後最後的清算分配,債務高達2億。黃鶴黃老闆的網紅廠再次被熱議。

縱觀這些年,實體經濟慘淡,傳統產業升級,需要借更多錢,產業不升級,就只能是賠錢。

一家中小型規模的企業盈利,年底算賬,抵不過一套房產一年的漲幅。

甚至,不少企業,經營不下去的那一刻,賣掉房產起死回生。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打垮企業的不僅僅是產業升級,不僅僅是同行對手。還有可能幹掉你的是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比如打垮泡麵企業的不是同行,反而是外賣APP。

在這個時代,經營實業,如履薄冰,一個疏忽,一敗塗地。

不貸款不融資的企業,難以為繼。

貸款的企業,除了揹負融資成本,還要揹負運營成本,運營風險。

稍有不慎,除了賠進去自由資本,還有可能把槓桿撬動的高負債也賠個精光。

理解了實業的破產,也就不難理解槓桿,也理解了房產投資。

銀行都敢借給你70%,你又有什麼不敢出那30%首付呢?

用30%資金,遠低於企業融資的利息,來獲得100%資產升值的受益,何樂而不為之。

這一生,見過破產企業無數,你又見過幾個買房破產呢?

無產者供養有產者

無論是南山抑或是龍華,無論是深圳抑或是廣州、佛山,乃至於全國各地的三四五線城市,都遵循著一個你不得不承認的定理——無產者供養有產者。

有人說,買房的人一輩子都在給銀行打工,簡直是荒謬。

現實是,無房者在給有房者打工。

房價的猛漲,看似銀行多賺巨大的財富,但實際折算,銀行借給你100萬元,30年總還約200萬,總約百萬的利息到每年僅僅3萬出頭,甚至低到與餘額寶利息接近。

而真正的收益,巨大的財富,最終受益人還是早一批購房的有產者。

在存量房市場的一線城市,房產土地資源有限。絕對體量的房產掌握在了前期買房的富人手上。後來的年輕人,需要更加的努力來供養租房的房東。拿著自己的錢幫別人還月供,幫別人還槓桿。達到一定實力,花500萬購買了一套自己的小房子,這其中所有的溢價都被上一任房主拿走。可以說變相的供養了上一任的房東。

即便是加交易稅,加房產稅,等等。負擔的仍然是無產租房者,仍然是後購房的年輕人。

受益的永遠只有有產者,只有前者,只有富人。

這讓我想起句話:你不買房把錢存銀行,你的錢就會被銀行借給別人來買房,最後你住著別人用你的錢買來的房,還出著房租幫別人還月供。

一個月漲薪5000,也是徒勞

上週,老闆在週末的例會上,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他說:

我給你們每個月加500工資,你一年也就多買部手機,生活能有多大改變?

我一個月就算給加5000工資,你一年也就多了幾萬塊錢,看起來很多吧?可是這又有什麼用呢?還不是被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洗劫?

如果你不去投資,不去買房,這點錢在時間的滾滾洪流中,最終只會化為柴米油鹽,化為最不起眼的那一個小點。你每年定期漲的薪,儉吃儉用剩省下的錢,抵不過別人一套房一個月的漲幅。

不買房,你的收入,你的成績,被廣袤大地的房價上漲,所吞噬,消糜,成了徒勞。

5000如何,10000又如何?

自我救贖之路

置業顧問朋友圈總喜歡發一個段子,說:這麼多年來,親戚說再看看,同學說在挑挑,朋友說房子要跌,房子漲了才發現,只有賣房的沒有坑我。

城運千變萬化,國運深不可測,小人物的命運被維繫在了房子身上。

房價持續上行的這些年,誰在笑?誰又在鬧?

似乎,想要在這個時代被自我救贖,絕大多數人,真的只能,多買幾套房子了。(來源 | 大鬍子說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