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样的官吗?

用户58532485446


首先需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是,古代的丞相确实是官职,但宰相却并非官职。或者严格来说,除辽代曾明确将“宰相”定为官职名之外,历代宰相一直都只是对辅佐君主、统领百官的最高权力官员的一种代称。

一、丞相

丞相作为正式官名是从秦国开始的,自打秦朝建立以后,就开始正式设置丞相制了。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一切军国大事的职官,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其间,历朝历代断断续续都设置有丞相,直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丞相制。此后,丞相一职便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么宰相之名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宰相

宰相并非具体官名,它可以指代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从文献记载来看,“宰”和“相”有明显区别,商代有伊尹为相,周朝有周公为太宰。《说文解字》中解释“宰”说:“辠人在屋下执事者。”宰最早是职掌膳食等事务的宫廷官吏,起初权力并不大,但因常伴君侧而使其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再说“相”的解释:“省视也。”“相”的本义是“察视”,后来引申为“辅助”之意。“宰”与“相”的连称是从战国开始的,如《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

后世所称“宰相”,皆是指那些辅助君主处理国事的重要官员。

三、宰相与丞相

宰相与丞相虽不是同出一意,但一直以来都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自秦朝确立丞相制以来,西汉承袭秦制,也设有丞相。直到哀帝元寿二年(前 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其间的 220 年时间,是历史上丞相一职设置最久的时段。

又因为汉代有一段时间宰相常设一人,所以在汉代时,“宰相”又成“丞相”一职的代称。正如《新唐书》所说,丞相一职,“自汉以来,位号不同”。哀帝所置的大司徒还可称为“宰相”,却不能再叫“丞相”了。所以,历朝历代的文献大多选用“宰相”一名来代称,这反倒使“丞相”这一正式官称被掩盖了。

自哀帝后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没有再设置丞相,只是在汉末,曹操曾复设并担任过丞相一职。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其间也只有短暂时期复设过丞相一职 。实际上,秦以后的1600余年间,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相反宰相的称呼却一直存在。明初丞相制虽被废除,但“宰相”之名却依然被后世所沿用,直到清朝时,还有人将军机大臣称为“宰相”的。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新唐书》、《中国历代宰相设置与名称变化情况综述》、《“丞相制”还是“宰相制”——略论人教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的不足》、《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我们爱历史


干货又来了,要搞清楚丞相和宰相的区别必须对古文化进行破解,否则不可能明白为什么会有两个称呼。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丞相和宰相来自两个体系。就像年和载以及岁是一个意思,但来源不同。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我还是用罗列知识点的方式叙述。

第一、龙图腾的群体目前可以锁定为黄种内陆支,也就是黄种老三苗蛮与老大极北基因支系。沿海支老二支系九黎。更多保留蛇图腾。

龙在属相里是辰龙,古代同一个语音都有关联性。内陆支就与汉族有关,所以姬姓为女臣。神话传说里与沉香发生关联的也是三圣母,这就附会了黄种老三体系。关于苗瑶的传说是盘瓠氏娶了三公主,还是与三有关。这与二郎神完全不同。可见,沉香代表的是老三支系的类似故事。沉香其实就是秤象的意思,也是丞相的由来。这个体系还是莲花崇拜,与沿海支的百合花崇拜不同。莲花就是年,宝莲灯就是这个意思。其联姻对象也是莲花崇拜,比如印度人。哪吒三太子必然出自莲花。

第二、苗蛮这个体系是负责称量的群体吗?我们先看,苗蛮的盘瓠是一个狗形象,称畜狗。畜狗不是骂人的,而是指养狗人。古籍记载南方赤帝以狗肉为食,祭祀使用狗肉。

由于二郎神暴动时黄种全体都参与了,所以二郎神有了哮天犬,所谓哮天犬指的就是苗蛮。是指对天咆哮的意思。哮天犬改还成了古希腊冥神的三头地狱犬。咆哮还是饕餮的另外一个名字,其实就是因为咆哮支系后来成了西戎牧羊人,所以饕餮为羊影像,也就是犬戎。戎就是龙的意思。在古埃及负责称量心脏的就是狗头神阿努比斯。



而把公羊和大鹅作为圣兽的则是古埃及最高神阿蒙神,阿蒙神就是犬戎。他们是一体多面。阿蒙神在古希腊就是众神之神宙斯。也是闪电和公羊为代表的撒旦。为什么它之前会是哮天犬和地狱犬,那是因为一开始由二郎神主导,所以地位不高。后来则发生了本质改变。



第三、宰相真的就是负责屠宰大象的。就是说古代是有分工的。各司其职。称量的称量,屠宰的屠宰。宰与沿海支的养猪人身份有关,所以猪称猪崽。包括灾害,都是源自沿海支自称海和崽。

第四、丞相在左,宰相在右。因为内陆支就是左边的阵营,沿海支是右边的阵营。所以后来内陆支尚左就是这么来的。当然后世其实是很混乱的。


國病


所有人都知道“宰相”,却很少有人知道古代从来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是“太宰”与“相”的合称,却不是一个官职。


宰相,是“百官之长”的通俗称呼,也就是政府首脑,类似于现代国家的总理,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令人称奇的是,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履行“宰相”职责的官职先后有几十个,如:丞相、中书令、尚书令、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太宰、少宰、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军机大臣等等。

1、上古三代,“大麓”、“太宰”、“冢宰”等官职为宰相之职。春秋之前,虽然出现了“相”这一词,但多为辅助天子的意思,还不是官职的专有名称。顾炎武说:“三代之时,言相者,皆非官名”。

2、春秋时期,“相”逐渐成为官职的名称,但仍没有“宰相”这一官职,而是称“丞相”、“相国”。这一官职开始于秦,属于君主专制的产物。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特置相国,则相国在丞相之上”,此后一直沿袭到秦统一六国,仍以李斯为“丞相”。

3、两汉时期,君主集权专制进一步加强,宰相职权被削弱,汉武帝时又设“丞相”,履行“宰相”职责,有时仍沿袭秦制,称“相国”。如《汉书》称“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成帝时建“三公”(大司马、大司空、丞相),又分散宰相权力。

4、晋朝开始建立省事,实行多相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逐渐取代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掌握了中央行政权力,南北朝大体沿袭。

5、隋唐正式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是宰相。由于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左右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以后,不管本官如何,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真正的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衔的也是宰相。

6、五代沿袭唐末之制,仍以加衔为宰相之职,但出现了首席宰相制度。

7、宋朝宰相制度最为复杂,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元丰官制改革前和改革后。

(1)宋初沿袭晚唐五代,直到神宗元丰年间,设“中书门下”为宰相治事之所,又称“政事堂”,平时简称“中书”。同样以他官行使宰相之职权,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才是宰相(若只加衔,不负责中书门下事则不是真宰相)。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都成了挂牌机构,名存实亡,实际上成了“中书门下”一省。设三相时,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次相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通常只设二相,往往首相昭文馆大学士兼监修国史。

(2)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神宗改革官制,恢复“三省”体制,让三省首长成为名符其实的宰相,不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由于三省首长“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位太过崇高,实际上并不授人,而是以尚书省的次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其中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首长;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首长。

(3)其后,宋朝宰相名称仍有多次变化,但基本制度没有实质变化。

辽实行南北两面官制,设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南院又下设北、南宰相府,因此有北府宰相、南府宰相,这是历史上惟一以“宰相”为名的官职,但必须和“北府”、“南府”相连使用,而且职权远逊,并非像真正的宰相一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9、元朝以中书省为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职权比较分散。

9、明初沿元制,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重六部,也彻底废除了一千年多年的宰相制度。后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10、清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又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实施新政,设内阁总理大臣为政府首脑。

综上所述,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合称或俗称,从来没有过“宰相”这一官职官名;而“丞相”则是发源于秦,主要流行在秦汉时期的一个具体官职,承担的正是“宰相”的职责,是“宰相”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载体。


狄飞惊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记住,是统称,不是具体的官职。而丞相是具体官职。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最早的丞相,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秦国的时候,设相国和丞相,丞相是相国的副手。相国可以认为是宰相,则丞相是宰相的副手。所以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西汉撤销相国位,丞相为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宰相和丞相是相同的。

古代一直存在皇权、相权争斗的情况,丞相的权利很大,可以跟皇帝分庭抗礼。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彻底废除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唐朝的宰相们合影

蜀国丞相


凤凰花儿开


从年代上看宰相职务出现的比丞相要早很多。

商朝时期是掌管家务和奴隶的官职,称为“宰",注意没有“相"哟。

到了周朝时期,设掌管国家政务的官职称为“太宰";掌管一邑的官员又称“邑宰";各大贵族把管理家务的人又称为“家宰",可见此时的宰只是官名的统称,关键要看他是掌管什么事务的宰……

春秋时期开始有了“宰相"一职,其中以齐国的管仲最为有名。宰相的“宰"指主宰,“相"为官职。春秋时期宰相的权力仅次于君王,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

秦统一后把国君改称为“皇帝”,也把宰相改称为“丞相",第一次从国家立法上确定了丞相这个职务,为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后来又分设左、右丞相,以右为上,如果此职由宦官担任,又称为“中丞相"。

汉朝基本上沿用秦朝官位制度,只是在名称上称为“相国",相国的权力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哟,又设御使大夫为副职。之后又把相国改为“大司徒"。到了东汉行政权力由司徒、司空和太尉共同管理。到了汉献帝时丞相由曹操来担任,故称曹操为曹丞相。那个时期丞相的权力也是最大的。

到了唐代,尤其是到了太宗,将丞相权力进一步削弱,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几乎各个地方长官都可以称为丞。

从上可见,历史上的丞相和宰相没有多大区别,真正的区别只是看所处的朝代。

总结一下的话,春秋、战国时期宰相的权力最大。秦朝以后的丞相虽然与春秋、战国时宰相的职能差不多,只是把一个“宰相"的权力分给了两三个丞相而矣。

如果真要较真儿的话,宰相的权力要大于丞相的。

但是,东汉时期,也就是曹操担任的丞相是个例外哟。


大可151753208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宰相是指辅佐皇帝和参谋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官员,所谓“百官之首”。宰相是对承担这种重担之人的通称,也是一种制度。历朝历代,承担宰相功能的机构和官名并不完全一样,丞相只是其中的一种叫法。
简单来说就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宰相(身份通称)>丞相(某朝官名)。所以,如果不记得某个朝代的宰相的具体官职称呼,直接说宰相就对了。
皇帝需要宰相的辅佐,但又担心相权过大威胁到皇权,所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都不是由一个人独自占有,更多时候是一个宰相群体。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西汉沿置丞相, 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这三位都是宰相身份。西汉武帝时, 为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 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尚书台长官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 总揽一切政令, 成为实际上的宰相。三国两晋南北朝, 行使宰相职权的人分别叫过丞相、相国、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名号。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 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当过尚书令, 为了避讳,就让原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执行宰相职务。唐后期及五代至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实际的宰相。辽代设立北南两个官制,其中北面有设宰相,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将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元代实行一省制, 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 其中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 行宰相职权。明初沿袭元制, 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后因胡惟庸案而被废除,权归六部。明成祖即位后,正式建立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开会时坐在中间,又称“中堂”。清初沿用内阁制度,直到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宰相制度在中国古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代也有各种演变,梳理起来实在复杂……

生猛历史


朱元璋当时想集权,故意姑息养奸,纵容胡惟庸循私枉法,贪污受贿,威胁到王权,最后一网打尽。同时昭告天下,从此废除丞相,永远不会设立了。朱元璋这么牛掰的人,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废除丞相。因为相权是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如果相权大了,随时随地废除皇帝,改朝换代。比如曹操,司马懿,王莽等等。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通常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该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总体而言,丞相和宰相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清朝的大学士一样,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职;

唯一有区分的,在于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设丞相、中后期的封建王朝设宰相;在有一个就是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王权的渐渐集中,相权也在慢慢削弱,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宰相的实权没有丞相大。


醉剑书


丞相和宰相,在古代被称为百官之首。主要职责:佐皇帝,统百官,事无巨细皆要管,国之大管家,与今天的总理相仿也。据文献载,春秋时始有宰相一说,始皇立改为丞相,李斯即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丞相也。明初被废,明中期到清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如明之严嵩即被称为首辅,即丞相(宰相)也,清朝刘墉等亦有宰相之实。晚清总理衙门的总理大臣均同理也。说到丞相与宰相的区别,得看什么朝代什么皇帝了,如明朝严嵩独揽朝政二十几年,可谓大权独揽,一人之下也,明代魏忠贤弄权之时,号九千岁,首辅形同虚设,张居正当政,大力革新,位高权重,有丞相之实,杨一清(云南人)亦为首辅,合力驱除刘瑾,为民除害,后代传颂。


魏德云



酒鬼918


中国的封建史是家天下没有错。但长期并存皇权和相权。相权在国家的治理和管理上权利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白痴做皇帝或者残暴荒淫者坐帝位,国家仍然能够得到有效治理。前提是两权各行其事。是不是很像现代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所以,这个众官之首的宰相是执掌天下的人。当然,皇帝是拥有天下的人。后来,皇帝要增加存在感。于是分相权。宰相分为左右丞相,再后来有首辅,那就是丞相不止两个了。宰相和丞相都是最大的官了。细品有区别,实质上可能区别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