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白先生小傳——讀《陶弘景評傳》有感(一)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這首詩是貞白先生最有名的一首詩,應是答齊明帝蕭鸞詔問。“山中何所有”是說皇帝老兒寫信來問,這大山裡究竟有啥好的,讓你流連忘返,不來我朝中做官,貞白先生答“嶺上多白雲”,仙道飄渺,吾志在此,悠遊自在。“只可自怡悅,不堪贈持君”,這樣的好東西只有方外之人可享,俗世紅塵裡的皇帝老兒且享鴻福其天,不必擾此清福。

貞白先生小傳——讀《陶弘景評傳》有感(一)

此詩意境深遠,情趣高潔,應對君主詔問,不卑不亢,又隱含諫諷,柔而實剛,實為佳作。但也隱隱透出貞白先生前半生欲求功名而不得,後半生欲求方外而不離廟堂,歷宋、齊、梁三朝,苦心孤詣,如遺作《告逝篇》所言“倘能踵留轍,為子道玄津”,至死不忘如何教化弟子,祖師風範,可見一斑。這是我讀《陶弘景評傳》的筆記,略作數言,以作梳理,先輩風範,實是吾輩榜樣,讀史以鑑己,

魏晉南北朝,紛擾三百餘年,上承秦漢之肅穆昭然,“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下接隋唐之開闊雄渾,“星垂平野闊,夜湧大江流”。這三百餘年,從東漢末年的逐鹿中原、三足鼎立,到司馬傢俬心取天下,二世惠帝痴愚,遇“八王之亂”,國力大衰,而有“五胡亂華”之慘禍,衣冠南渡,華夏自此有南北朝之分。其時,北朝為北方遊牧民族所建立,胡漢雜居,北魏孝文帝大舉漢化,民族大融合,宗教大發展,尤其在關隴一帶,得留漢家威儀,歷百年而愈彰,剛健勃發,最終席捲天下,而為隋唐。南朝宋齊梁陳,臣來弒君,子來弒父,強取豪奪,荒淫無度,其風柔糜,“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政治的黑暗無序,統一的理想難以實現,使得士大夫們思想上轉為消極,清談避世,玄學盛行,天竺之佛學攜天花亂墜之理論而入,談心論性,加劇了這一現狀。九品中正的選拔制度,高門大族世代為宦,寒門子弟空有才華而不得志,更是推波助瀾,而我們的主人公正生活在這樣的轉折鉅變的時代裡。

貞白先生小傳——讀《陶弘景評傳》有感(一)

一,仿宋,蹉跎紅塵

貞白先生十三世祖陶超於漢末渡江逃難來到丹陽郡,大概就是在今天安徽當塗東部的橫望山地區,這是陶氏家族南渡後的根基,不到百年就有六代(陶基)、七代(陶璜),陶基為東吳交州刺史,交州是今越南北部及兩廣南部。孫吳末年,其子陶璜臨危受命,平定叛亂,收復交趾,”陶璜於吳國內憂外患之際,領七千兵卒,深入絕域,盡忠職守,恩威並用,治民有方,深受交州人愛戴,不僅穩定了原有的交趾、合浦、九真、日南、珠崖五郡局勢,還開置了武平、九德、新昌三郡及九真屬國三十餘縣,堪稱蓋世神功”。後來陶璜之子陶威、陶威的弟弟陶淑、兒子陶綏也都做過交州刺史。

陳寅恪先生指出:“璜傳雲:‘自基而綏四世為交州者五人。’是陶氏一門與南部濱海之地關係至切。匪獨陶氏如是,即鮑靚、葛洪,及孫泰、盧循諸人莫不然。豈交廣二州之區域不但丹砂靈藥可為修煉之資,且因臨近濱海,為道教徒眾所居之地。以有信仰之環境,故其道術之吸收與傳授,較易於距海遼遠之地域?”這也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貞白先生小傳——讀《陶弘景評傳》有感(一)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貞白先生祖上武將出身,亦是一方諸侯。陶璜的弟弟更是春風得意,做過東吳的鎮南大將軍、荊州牧,歸晉後所拜散騎常侍、尚書,乃三品大員,又上一層樓。陶璜的兒子陶湮、陶猷(you,二聲)分別為太守、內史,皆為五品之官。陶璜的小兒子陶謨也就是貞白先生的六世祖官至司馬、參軍等,官職不過六品,永嘉之亂後投奔王敦,受其牽連而遭禁錮之禍,不得葬入祖墳。其子陶毗受此影響終生都沒有做官,畢竟是一方諸侯之後,可能是不甘心接受次等士族的待遇吧!他的孫子也就是貞白先生的曾祖父陶興公迫於生存壓力,搞起了經營活動,還接受了東晉高門已不肯做的“郡功曹”的職位,後來官至縣令,可見丹陽陶氏的陶謨一系已經固定在次等士族的地位上了。

貞白先生小傳——讀《陶弘景評傳》有感(一)

這大概就是貞白先生的家世,我們可以看到,先祖以武功而一躍為一方諸侯,因後代無顯赫官名,門第逐代而降,揹負著先輩的榮光,又有經濟上的壓力,且非正統儒家出身,輾轉海濱之地,遂有求道之事。

貞白先生的祖父陶隆,“文武全才,兼善醫藥和書法藝術”。在宋孝帝劉駿麾下,有從龍之功,得封晉安侯。父親陶貞寶亦有才名,母親郝智湛則篤信佛教。此時還有少數家族兩三代為五品以上官位而升入高門的情形,陶氏祖孫三代皆以才名著稱,所以可以想見於此事上均有一些渴望吧!

在這樣的背景下,貞白先生幼時還是以儒家為主,“先生四、五歲便好書,今猶有六歲時書,已方幅成就。九歲、十歲,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雜書等,頗為屬文為意。年十一,為司徒左長史王釗子昊博士”。

貞白先生小傳——讀《陶弘景評傳》有感(一)

王釗是誰呢?他出自南朝第一高門琅琊王氏,時任司徒左長史,與貞白先生父親同在劉休仁門下。建安王劉休仁是宋文帝第十二子,在孝武帝死後的帝位爭奪大亂鬥中為其兄文帝十一子湘東王劉彧出力極大,劉彧即位後,休仁為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權重一時。大體上應是貞白先生父親想要結交當世第一高門,而王釗也素聞貞白先生才名,所以貞白先生就成了王氏子弟的家庭小教師和玩伴。沒成想,王釗不知道為啥得罪了劉休仁,“休仁恚不已,太宗乃收付廷尉,賜死”,其後數年劉休仁亦被孝武帝賜死,先生處在這樣的政治漩渦之中,我們可以推想,父親同事、自己小夥伴的父親、自己的主家,就這樣沒了,對先生幼小的心靈有多麼巨大的影響,史書未載,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許是貞白先生父親覺得離權力中心過於接近,或者提前察覺到了某些苗頭,有意淡出了劉體仁的圈子,轉投蕭思話女婿劉秉門下。蕭思話可算是陶氏世交,為宋武帝劉裕繼母之侄,“涉獵書傳,頗能隸書,解音律,便弓馬”,與貞白先生祖父結交,這樣一位文藝界的大人物自然對別有才情的陶氏父子另加青眼。

“十三,父貽宅席捲,隨吏部尚書劉秉之淮南郡。”劉秉是宋武帝劉裕御帝長沙王劉道憐的孫子,既是皇親,又是外戚,又富才學,名重一時。

“十五歸都,寓憩中外徐胄舍,後仍立別宅。”本來陶家打算舉家追隨劉秉,所以把在京城的房子都送人了,結果劉秉外放計劃有變,陶家在京城已經沒有房子了,只能在淮南呆了兩年,近乎隱居,回京後借居在表兄弟家中。

“小來本神儀端潔,十五以上,彌為美茂。每出,路人多羨歎,雖行冬月,常執扇自障”。先生此時已是翩翩佳公子,神童之名遠播,雖出身名門,但家道中落,經濟上也不寬裕。十五歲這年,先生做《尋山志》,文辭俱美,格調高雅,雖言辭或為後來所修繕,但其中功力可見一斑。

“倦世情之易撓,乃杖策而尋山,既沿幽以達峻,實窮阻而備艱。

渺遊心其未已,方際夕乎雲根。欣夫得志者忘形,遺形者神存。

於是散發解帶,盤旋巖上。心容曠朗,氣宇調暢。

玄雖遠其必存,累無大而不忘。害馬之弊既去,解牛之刀乃王。物我之情雖均,因以濟吾之所尚也。

若夫飛聲西嶽,邀利東陵,楚湘之潔,吳江之矜。輕死重氣,名貴於身。迷真晦道,餘所弗丞。

襲衣縫掖,端委章甫。徘徊廊廟,趨翔庭宇。傳氏百王,流芳世緒。負德叨榮,吾未敢許。

爾乃荊門晝掩,蓬戶夜開,室迷夏草,徑惑春苔。庭虛月映,琴響風哀。夕鳥依簷,暮獸爭來。

時復歷近壟,尋遠巒。坐盤石,望平原。日負嶂以共隱,月披雲而出山。風下松而含曲,泉瀠石而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