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急性子妈妈”遇上“慢性子孩子”Boomshakalaka

当“急性子妈妈”遇上“慢性子孩子”Boomshakalaka

每个小孩总有令父母头疼的时候,尤其是一个急性子妈妈遇到一个慢性子孩子。

梅梅是个急性子的妈妈,全职妈妈,因为儿子玩游戏,摔过二个手机,把儿子狠狠给打了顿,打完就后悔了,怕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现在看到很多新闻孩子动不动就跳楼,自从打过孩子以后,我天天提心吊胆地失眠,睡不好觉,生怕他也会做出类似的事。”

“那你是不是老是对孩子生气?”

“是的,比如我看到孩子进屋不穿鞋子,和他说了很多次,他都不听,我就来气,地板这么冷,感冒怎么办?”

很多父母都这样吧,因为担心孩子,生孩子的气。但孩子的心理可能是:“脚已经走得很痛了,或者纯粹是为了好玩”

当“急性子妈妈”遇上“慢性子孩子”Boomshakalaka

大人们是可以管理自己情绪的,人的大脑里有一个区域叫额叶,其作用是让人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辨别积极和消极行为,同时还管理情绪。

额叶一般要到20多岁才会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孩子们有时候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

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应该教他们转变一下表达方式,大胆清晰有礼貌地表达自己。

又比如:家长可以给男孩们准备一个沙包或者充气玩具,把好斗的心理发泄出来,女孩子可以教她们记日记,或者把心里的感受在纸上画出来。

在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时,其实大人也在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当代社会,很多人都认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培训等多种方式试着掌控自己的情绪,转变认知是最最关键的,否则,就是强行压抑自己。

例如下面的情景,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里遇到吧。

比如说你刚加完班,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自己熬夜的方案没通过被老板批评了一顿,下班又被同事阴阳怪气的挤兑了,踩着点平时一等就来的公交车,等了半天才等到,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还没有站稳,突然有个人踩到你的脚,也没有人说声对不起。

够气的吧?是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反应会冲着踩脚的人大发一顿脾气,如果遇上脾气暴躁的男性,没准会大干一场。

当你想开口大骂时,突然看到踩你脚的是个盲人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是否还会像刚才一样气愤不已?

当“急性子妈妈”遇上“慢性子孩子”Boomshakalaka

或许,你在感叹,幸好自己有双明亮的眼睛可以看看这个世界,此刻,或者你又想起了自己可爱的孩子……

或许可恶的老板,讨厌的同事,也没有那么让你不舒服了。

我们需要反省的是:

是什么让情绪产生?

涉及到什么人什么事?

是哪句话或是事情中的哪个关键因素让自己产生了不良情绪?

当时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宜?

引发了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不适宜,具体是哪些地方?

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怎么应对?

除了对单个事件进行分析外,也可以对一系列和情绪相关的事件进行纵向分析:

是哪些事情、哪些人容易引发自己的情绪?

生活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它是中性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选择一种方式去解读自己的生活,这种方式极大地影响着生活经历的性质,对情绪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风格包括六个维度,它反映了现代神龙科学的研究成果,这六个维度分别是:

1、情绪调整能力:你从逆境中恢复得快还是慢?

2、生活态度:对你而言,积极的情绪可以持续多久?

3、社交直觉:你是否善于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社交信号?

4、自我觉察能力:你对身体的否敏感,从而易于觉察到自己的情绪?

5、情境敏感性:你是否善于根据所处的情境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

6、专注力:你的注意力是比较容易集中还是容易分散?

当“急性子妈妈”遇上“慢性子孩子”Boomshakalaka

和情绪维度相对应的五大个性特质: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亲和力、神经质。

1、开放性个性的人有敏锐的社交直觉和较强的自我觉察能力,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2、责任心强的人社交直觉发达,注意力容易集中,对所处的情境较为敏感。

3、外向的人能够从逆境中很快恢复,因而在情绪调整能力的坐标轴上处于“迅速恢复”的一端,他们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

4、具有亲和力的人非常善于适应所处的情境,情绪调整能力强,生活态度趋于积极。

5、神经质个性的人从逆境中恢复则需要较长的时间,生活态度阴郁、消极,对情境不敏感,不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转变心境最简单的二个操作方法

建议家长多回想自己的童年

做一个孩子不容易,做一个青少年就更难了,我们有空可以写一写,回忆一下自己孩童时代的模样,问问自己“那时候我在想什么?我在担心什么?最害怕什么?”

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过得艰难,将心比心,如今的孩子过得也肯定不容易,孩子所经历的感受、受承受的压力都是真实且有意义的,不管源头是什么。

了解自己的底线

父母之所以发脾气,真正的原因往往是他们自己,而非孩子,很多父母发火的当时,孩子并没有真的犯什么大错。

我们身上都存有上一代人留下来的不觉醒的因素,不觉醒是无法遏制也不可能被消灭,无论我们拥有多么高的觉悟,不觉醒自有它的活动节律。

当“急性子妈妈”遇上“慢性子孩子”Boomshakalaka

它会不知不觉地渗透着我们的习惯、思想、情绪以及仪表之中,只有以孩子为镜,从他们身上见证自己的不觉醒,我们才有能力去调整它。

当“急性子妈妈”遇上“慢性子孩子”Boomshakalak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