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拥有1300多万军队,为何不愿意加入对日本作战?

用户172819178


1945年初,苏联确实已经拥有了一千多万的军队,纳粹德国败局已定,苏联已经完全有实力出兵对日宣战,那为何迟迟不愿意对日宣战呢?还是“利字当头”吧。先看看1945年前中国抗战的大概局势。日本为了摧毁西南美军空军基地,打通与确保大陆交通线,以便坚守长期作战和解除美军对本土的轰炸威胁,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投入了四十几万的兵力发起了豫湘桂大作战,国民党一百三十多万大军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贵州等大量土地,这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次大溃败。

而此时的全世界都在组织大反攻,只有中国正面战场一败再败,连美国总统罗斯福都认为中国战线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着溃败,而急于请求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但斯大林却岿然不动。

直到1945年2月,英美苏三巨头在克里木半岛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为了缓解英美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当时美国对原子弹的研制并没有信心),英美以国民政府的领土权益等等同斯大林作为交易条件,斯大林才同意承诺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对日宣战,因为斯大林也看到了美军在太平洋岛屿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对于贪得无厌的北极熊,二战前夕曾和德国分割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等行为,没有利益可图的“北极熊”是不会傻到甘心为美国充当炮灰。而对于英美苏的雅尔塔密约(具体内容就不详谈了),蒋介石极为不满曾派宋子文和蒋经国前往苏联同斯大林交涉,但均被斯大林否决了。

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后,斯大林得到了“利益”后也履行了雅尔塔密约的承诺,于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吃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后,8月8日晚间正式宣布对日宣战,刚好三个月的期限,不晚也不早。

而苏联高层早已经料定日本快坚持不住了,再不出手只有跟在美国屁股后面“喝汤”了,于8月9日150万苏军在华系列夫斯基元帅的率领下出兵东北和朝鲜半岛,十余天时间横扫90多万在满洲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

日本投降后,为了自己的利益,斯大林开始和美国划分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也为日后的半岛战争埋下了隐患。所以,当时苏联拥有1300多万的军队,迟迟不愿意加入对日作战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所至吧。


赛门军略


战争初期,苏联的主要兵力用来对抗德国的军力,所以这个时期他们是无力参与对抗日本的战争的。虽然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苏联的兵力最强大时曾经达到过1300万军队,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常态而只是一个最大值,总的来说的话,苏联还是缺乏同时兼顾德国和日本的实力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苏联军队在数量上完胜日本军队,但是日本作为一个重视军工体系发展的国家,他们的精兵政策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的。就军人素质而言,日本的战士完全不弱于苏联,而他们的牺牲精神甚至可以说是强于苏联的。

事实上,自从二战爆发开始,美国、苏联和英国就成为了名义上的同盟,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虽然表面上三个国家是同盟,但是暗地里还是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坚决反对罗斯福先打败日本的主张,强烈要求先解决欧洲的麻烦再回过头来搞定日本,他这样的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尽快解决苏联核心部分的威胁,以争取最大限度的争夺远东的利益。

虽然战争后期的苏联对德国的反抗已经胜利在望,但是为自己打算盘的苏联当然愿意让日本尽可能消耗美国的实力,毕竟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美国是苏联最大的威胁,所以他们不会选择帮美国。直到德国战败、苏联在东欧的霸权确立、国内生产总值有大幅度回升后斯大林才统一给予日本最后一击。

另外,虽然苏联在这时已经对德国造成了重创,但是自己也遭到了很大的损失,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想把自己的兵力转移到对抗日本的战场上也是很难的。所以说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还是基于自身的实际能力,苏联都不会选择加入对抗日本的战斗。


利刃军事


无论怎么样,中国都应该肯定和感谢苏联在抗战中的巨大帮助。抗战初期,苏联给中国提供了大批的军事物资,还在远东陈兵几十万牵制关东军无法大规模南下。但国与国之家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利益,苏联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战胜德国,赢得卫国战争。所以大部分军事力量和物资都是往苏德战场倾斜,而不是远东地区。


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进行两线大规模作战。二战时期的美国财大气粗,但也是把重心放在欧洲战场。解决欧洲问题之后,才将重心转移到亚洲战场。在诺曼底登陆前,德国和苏联还打得难解难分,但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的失败。德国不得不从东线战场抽调精锐部队去西线战场围堵登陆的盟军。

苏联当时确实拥有上千万的军队,但是真正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苏德战场。如果调遣大量的王牌部队去打关东军,这不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同时苏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去进行两线作战。从欧洲运输部队去远东地区,需要的时间漫长。1945年8月8日,苏联解决德国之后,对日本宣战出兵远东。苏联集结上百万的主力部队,对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发动了闪电战般的进攻,团灭了日本关东军。


兵说


1945年年初,前苏联即将击溃希特勒的德国法西斯军队,苏联的军队规模达到了1300多万人,二战即将进入最后收尾阶段。日本在中国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都在节节溃败,法西斯失败已经不可逆转。前苏联军队不进入中国战场,要分两个时期来看:

1945年之前:莫斯科保卫战的残酷,抵挡德军的漫长战斗

1941年,希特勒的德军如日中天,所向披靡,整个欧洲几乎被扫荡,德军一路杀到莫斯科郊外,但让希特勒没想到的是,整整在苏联打了四年都没有攻下莫斯科,到了1945年,德军已经在多个战场出现失败状况,而苏联军队已经恢复元气,开始发起反攻,将德军的精锐部队击溃在苏联本土。

在1945年之前,苏联的首要目标还是要保持自己领土的完整,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付德军上,根本无暇顾及中国战场。

1945年:大国角力,一丝毫的动静都可能造成大的声响

1945年,是世界政治格局关键的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各国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各国的利益问题,其中尤以苏联和美国两强为代表。对于日军,苏联要看各方走势,日军同美军的直接对峙,可能会削弱美军,那就会间接增强自己在最后“分割”时的话语权。苏军开始不愿出兵中国也在此。

而之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击溃日军,并向日本本土投射原子弹,几乎将日军击溃。前苏联也坐不住了,出动150万军队进入东北攻打日军,以求在获胜后的谈判中抢得更多利益。

你如何看待苏联最后时刻出兵150万进入东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二战期间,对苏联主要的威胁是德国,而不是日本。德国是苏联的邻国,其迅速膨胀的军事力量和希特勒的猖狂野心,使斯大林对德国也退避三舍,因此与希特勒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在希特勒横扫西欧各国后,还是在1941年6月下旬对苏联进行"闪电战",占领了大片苏联在欧洲部分的领土。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斯大林把苏联的重要战略物质和军工生产设备,都后撤到了西伯利亚一带,在那里建立兵工厂,作为西部战场的后方支撑点。同时,还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招募了大量士兵参加西线的卫国战争。由于远东地区成为了苏联西线的战略大后方,斯大林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腹部受敌,故一直避开和德国的盟友日本开战,以保持东线无战事。日军也曾经试探性的进入苏联境内挑事,但被苏联强大的远东战区的装甲部队打得屁滚尿流,惨不忍睹。从此以后,被苏联红军打得闻风丧胆的日军只求自保,就退缩在如今的中国东三省和内蒙一带防守挖工事,建要塞,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都处于防守势态。苏联在攻克柏林后,由于受战争创伤太大,斯大林也没有马上对日宣战。直到美国的两颗核弹把日本给逼降后,苏联政府才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三省境内,把日本关东军摧枯拉朽般地给打垮了,然后把当地的一些工业机器设备和有价值的物品,作为战利品拉回苏联国内。这样看来,斯大林不急于对日宣战,在策略上属于审时度势,寻求最佳时机,最后不费事就收拾了日军,还捞了不少的"战利品",可谓事半功倍。如果在日本投降前苏联就同日本开战,日军势必利用要塞阵地进行殊死抵抗,苏联红军少不了要死很多年轻士兵,这对在卫国战争中已经失去了近千万青壮年人口的苏联来说,无疑就会是雪上加霜了。或许以上这些因素就是苏联不急于加入对日作战的原因吧。


一线天


苏联不急于对日作战,目的只有一个:怎样将战争利益最大化!对中国提出的条件更甚于一战后日本对北洋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


梅好秦天


苏联与德国艰难交战之际,万幸有日苏中立友好条约。二战中日本与德国利益分岐之处很多,在凇沪会战中,德国在軍事上援助过中国,德式装备的国軍让日軍大吃其苦。日本軍部认为,苏联不会进攻日本,又认为攻占越南泰国缅甸,完全切断中国外援,中国指日可降,这是他们敢向美国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底牌。确实苏联出于感激,一时间,握兵不动。结果,美国出了两步棋,让日本与苏联大为意外。第一步,美国紧急从印度飞越喜玛琅牙山,不顾一切代价开辟死亡飞行线,及时大力支援了危急中的中国抗战軍民,同时人类历史首次核武器试验成功,使得美国突然间根本不再需要苏联出兵了…


高友峰1



一是苏联与德国作战消耗巨大。苏联红军在实施反攻之前,德军曾经兵临城下,这在电影里都有展示了。从几乎灭国倒灭国别人,其中的消耗可想而知。拿下柏林之后以休整为妙。


二是日军在二战未曾入侵苏联,苏联也就没有主动与日本开战。并非是世界大战就得所有同盟国都得与所有轴心国开战。为什么没人问英国为什么不与日本开战呢?凭什么就非得是苏联呢?

三是远东并非苏联主要战略方向,现在也不是俄罗斯的,他们的目光在欧洲。


军林天下


苏联拥有1300万军队却迟迟不对日宣战,原因何在?因为苏联要捞取最大的政治资本以便战后分得更多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苏联最后对日宣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苏联的主要敌人是纳粹德国,1300万军队只是名义数量,真正的精兵不及一半。两线作战不利于苏军,集中主要兵力攻破柏林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击败日军。


其二、苏联1939年与日本有过一战,也就是著名的诺门坎战役。此战苏军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兵员装备损失大于日军,苏军伤亡2.5万人,日军伤亡1.5万人。经此一战,苏日双方都忌惮对方,不愿轻易开战。苏联的重点在欧洲,日本的重点在东亚!

其三、苏联一直采用援助国军的方式削弱日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获得的外援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其次是美国、初期德国援助也多。

苏联在1937—1939年期间,给国民政府供应总数大约为1000架飞机,2000名“志愿”飞行员,500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大炮、军需品和石油。这些是根据总额为2.5亿美元的三项中期低息(3%)贷款提供的。

其四、苏联选择了最佳时机出兵攻击日军,取得了更多政治资本!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攻击日军的条件是中国必须承认外蒙独立;且苏联将取得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必须给苏联;旅顺港、大连港成为苏联海军基地;中东铁路、满洲铁路由中苏合营。最终美国在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开始进攻日本本土时,苏联才匆忙出兵东北捞取胜利果实!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一问题涉及了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这里主要从军事角度进行分析,投入对日作战对于刚刚消灭法西斯德国的苏联而言需要时间去准备。

1945年红军和红海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300余万人,但在对日作战之前苏军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步兵严重缺乏,需要从欧洲进行调动部队且仅有一条铁路干线,补给不易,从欧洲战区空降的指挥部需要和下级部队磨合,以及大规模进攻前的侦察。

由于在战争中前期过于惨重的伤亡,到了1945年红军的步兵部队几乎都处于严重的人力不足状态,1945年3月第五集团军的各步兵师平均只有2625人,由于人力的捉襟见肘,红军不得不大幅度压缩了步兵师的编制,形成了三种步兵师:3600人、4000人及4500人师,分别包括有12个、18个和21个步兵连,每个师的步兵兵力下降到900-1600人,仅相当于一到二个满编营。即使这样不少部队的满员率依然不足,只有部分近卫步兵师的兵力状况较好。

在战争最后的日子里红军更多采用的是尽可能依靠炮兵和坦克的优势来取得胜利。在对日作战行动开始之前,不少从欧洲战场下来的部队需要进行整编补充,对补充兵员进行必要的整合训练,使部队恢复到比较好的作战状态,这需要消耗时间。

如果苏联拥有1300多万的大军加入对日作战,那么可以说日军不可能是对手,重点在于两线作战,导致战斗力的损失,如果要补充也需要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