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城市发展因为有历史有故事更有韵味,生活因为有回忆有记录而更加精彩,存在于民间街头巷尾的历史遗迹让岁月抚平了“面容”,被遗忘。让我们重温这些被遗忘的历史,用“小地名”记录南京历史的发展轨迹,让“大历史”丰富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今天我们跟随这位老南京人——雷国俊先生去转转南京的街头巷尾,领略民间的历史文化。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老照片卞公祠全节牌坊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莫愁路上曾经有过一个不起眼的窄小入口,却是通往冶山道院的必经之处。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断向前延伸。尽管每天上下班人都会经过莫愁路,却从来不曾注意过这条山路。这里居住的小户人家,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山上居民区密集,多为城市下层的老百姓。后于2007年老住(租)户搬走,被城市规划拆迁改造成市民广场。

此处曾为卞公祠,晋朝的卞壸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卞眕,一个叫卞盱的坟墓。父子三人都为战争而死。卞壸的妻子裴氏,抚摩着尸首哭着说。做父的是忠臣,做儿子的是孝子,还有什么遗恨呢?其墓在冶城。明太祖建朝天宫时,欲想平掉。一日见一妇披麻大笑怪问朱元璋。说:我的丈夫是为忠死的。我的儿子是为孝死的。我就是忠臣的妻子,孝子的母亲,又有什么悲戚呢。说完话忽然不见。明太祖就把这件事询问别人。才知道这是卞氏的坟墓。那个妇人便是卞壸的妻子。于是建立祠宇。追封他的坟墓。说到卞公祠,就不得不说主人公卞壸(kun),(281年-328年),常因形近而误作为卞壶(壸,音捆)。其实,就连很多老南京也不熟悉他。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卞壸是1600年前东晋初年的著名武将,与重臣王导同朝为官,官拜尚书令。而他为后人所知,则缘自他的刚正不阿和忠贞不屈。东晋时期,大将苏峻拥兵作乱,卞壸和他的两个儿子壮烈殉国。有感于一家忠孝,东晋皇帝把他安葬在今朝天宫西侧,建了卞公墓,后来又修建了卞公祠,竖立了御赐忠节坊。牌坊前凿水井称为忠孝泉井,以纪念卞壸。2007年拆迁时,我为了留下记忆,带着相机拍下这几张卞公祠全节牌坊老照片。如今已经建成“全节坊”的新牌坊及新的亭台,成了市民的街心公园。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糖坊廊61号

这座建筑是当年的徽商所建造。61号居民,60岁的陶其铃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她家族祖先当年建造房屋的经过:大概在150年前,陶的先祖抛离家乡安徽,走南闯北做布料生意,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番奋斗,陶家祖先终于攒下一笔家业,以数万两银子的价钱在秦淮河畔起了这个宅子。徽商的眼光十分独到,紧靠着宅子又开了一家德泰和布庄,借秦淮河通商开埠的河道在南京做起水陆码头生意。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建筑上精美得让人称奇的种种雕刻。花隔的下半部、天井的二楼栏杆底部,均雕刻了“三国演义”中的图案。尤其是天井处,东南西北面各分布3块雕花,完整地再现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场景,而且看上去,人物面部依然清晰,眉、眼、鼻、口一个都不少。楼下12扇花隔的上半部,则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以及麒麟、仙鹤、凤凰、猴子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动物,个个不重样。除了极少数木雕有些磨损,绝大多数雕刻均保存完好,令人叹为观止。100多年前徽商所造的,是内秦淮河上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处河房,也是中国唯一的“菱形”河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房,十里秦淮两岸一种特殊的建筑,其特点是前门临街,后窗面水,大多二进或者三进,正房对河开大窗,临水的一进向河面挑出,凌波而立,下埋木桩石墩或石构件,上筑轩、阁、亭、台。据《南京文物志》记载:“糖坊廊61号陶宅,建筑平面呈菱形,有跑马楼两进,中间为内天井,后面河厅一进,为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跑马楼檐下栏板雕刻十分精美,多为戏曲图案,现保存完好,高大的封火墙,在秦淮河畔尤显突出。”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炎帝庵竟然在牵牛巷40号

居民住户在修理自己所住的牵牛巷40号院子门楼时,无意中将门头方匾上的石灰剥掉,竟然露出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砖雕匾额,上面有“炎帝庵”三个大字,说明了匾额是重建炎帝庵时制作,也证明牵牛巷40号曾经是一座名叫“炎帝庵”的庵。匾额是青石,上面刻有同治4年字样。南京人特别是城南的老人,对自己的祖宗非常尊敬,炎黄二帝更不用说,由此在街头巷尾建立庙、庵是不奇怪的事!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一座建筑一座城之藏在南京街头巷尾的老建筑

南市楼

今南京城南评事街一带有一地名叫南市楼。清代诗人陈文述曾有诗曰:“三百余年逝水流,惟留南市旧名楼。轻烟澹粉销沉尽,何处春风十四楼?”南市楼,是明代“春风十四楼”之一。明初,金陵为国都,城垣广阔,店肆云集,楼馆四起,鳞次栉比,其中以十四家楼馆最为著名,有“花月春江十四楼”之盛誉,南市楼亦在此例。南市楼最初为宋时的安远楼,后安远楼毁于兵火,明代在安远楼之故址重建此楼,更名为南市楼。新建的南市楼,雕梁画栋,屋宇宏阔,沦落风尘的艺妓在此迎新送旧,倚门卖俏,过着“春风秋月等闲过”的卖笑生涯。清沿明制,南市楼盛况不减当年。暴发的商贾,落魄的学士,混迹仕途的官吏,闯荡江湖的游子,三教九流,八方门徒流连往返于此,南市楼成为藏污纳垢之所。康熙四十三年,进士陈鹏年任江宁知府后,鉴于民心不古,世风日下,遂大力着手整顿社会秩序,下令拆除南市楼,改建为讲学堂。同时命乡贤耄老于每月初一、十五讲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消息传来,全城哗然,拍手叫好者有之,汹汹不平者有之,暗中捣乱者有之。适逢总督阿山因陈鹏年不肯增税一事,心怀不满,正欲借机诬陷,于是抓住大做文章,攻其一点,不惜余力。以陈鹏年“逐群娼建亭其上,月朔宣读圣谕,是为大不敬”的罪名,逮捕入狱,必欲置死地而后快。幸而康熙帝明察,未作处置,陈鹏年得已免死。百年名楼“南市”亦就此楼毁人散,仅留一地名供后人窥见当年的盛况。现在因城市拆迁改造,在旧地只余3座小楼了。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老的建筑越来越少,如果你有其他的老照片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