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医患关系妖魔化,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梦回大唐杨六


医患关系在这个时代,好像到了一种比较妖魔化的阶段,但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还是衷心的希望医患关系能够越来越融洽一些。

医患关系不好,可能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生没有医德,医生乱开检查,乱开药,乱做手术,乱收费。

对于这样子的一些观点,还有现象,其实我从很多年前就一直有强调再说,如果能够做到把医疗的一些基本知识,传达到我们的小学教育理念,或者是中学教育里面,或者是社区教育理念,让我们的普罗大众全部都拥有一些基础的医学常识,并且也知道我国医疗制度是怎么样进行的,或许就能够减少这么一些不合理现象,以及这么一些误解。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一个拥有医疗常识的人,你到医院就诊,那么你还会怕医生给你乱开药吗?如果你跟医生沟通之后,医生也知道你是一个拥有医学知识的人,那么我相信你们的沟通会更加顺畅,也会减少一些所谓的担忧,比如说医生乱开药等等,这方面的事情的发生。

但是目前的社会现状是什么呢?医生拥有专业的医疗知识,但是普罗大众并不拥有,而且大量的一些不怀好意的新闻事件,又把医患关系推向了更差的应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作为没有专业知识的一方,既没有专业知识,又不信任医生,那么医生在做各种检查,还做各种诊疗行为的时候,有时候只能够把安全措施做得更全面一些,避免日后出现纠纷,这样子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越来越多。

另外关于医疗费用的问题,医疗费用本身就不是医生定价的,所以如果把医疗费用的这一些压力和这一些愤恨的情绪一股脑的推在医生身上,我想医生也是很无辜的事情。

而且在危急重症的情况下,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总把患者的死亡泄愤在医院身上,这也是不可取的行为。

其实这些问题的换位思考就比较简单了,比如说如果你认为医生的一些行为是你看不过去的,你认为他是不对的,或许你就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医学知识的人,或者如果你没办法做到,那么你就应该去找你有的朋友,然后又拥有医学知识的人来进行沟通,再或者你应该努力让自己的下一代拥有医学知识,避免陷入你现在的一个困境之中。

当然,作为医生就应该更加努力的钻研自己的专业内容,同时在医疗方面要注意做好保护自己的措施,避免在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下,出现一些自己被伤害的行为。


白衣奶爸


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看不起病、缺乏医疗常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无良媒体兴风作浪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见那些极端的个例,更加不能因为那些负面事件而对未来充满沮丧。

医患本应该是站在同一战壕的朋友,面对的共同的敌人。可惜的是,现在我们不是朋友,更加不是战友,因为我们彼此不信任对方。

作为患者,很多人还没有进入医院,就已经将医务人员作为假想敌。

医生会不会坑我?会不会骗我?

作为医务人员,面对患者和家属,必需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

他们会不会闹事?会不会打我杀我?

从字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笑话。从现实来看,这些却是血淋淋的教训。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为了保护自己而相互猜疑,这是一种双输的局面。

每一个人都应该此负责,包括医务人员,包括病患,包括喜欢充当看客的我们。

举个例子:

有一个病人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而被送进医院,医生建议立即手术置入支架。事实上,这是最快速最有效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性命的方法。

但是,患者和家属却疑虑、拒绝。

他们拒绝的原因很简单:有没有这个必要,是不是医生为了拿回扣?

虽然这种想法很可笑,但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真的没有一点现实基础嘛?

这种现实基础就是:缺乏医疗常识、难以负担费用、不信任医务人员、媒体反复造谣的后果、少数医务人员违法乱纪导致的恶劣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老年男性患者,因为腹痛入院。

虽然从经验上来看,导致患者腹痛的原因可能只是泌尿系结石。如果按照常理,或许只需要检查泌尿系超声、尿常规就能够诊断(有时候也需要完善腹部CT。)

但是,患者家属却非常难以纠缠,甚至要求医生必须要保证安全,保证治好。

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医院不能死人,否则就是医疗事故。医生必须治愈病,否则就是庸医。

为了保护自己,医生不得不为患者完善其他检查,以确保患者和自己的安全。

有时候,医生除了这些保护自己的策略之外,也会不得不采用保守的医疗方案。

有人说,这样的医生不就是不负责,不就是无德吗?

但是,如果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同样是有现实基础的。

这种现实基础就是:医生要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尽量不能犯错,不能给家属留下把柄等等。

让我们冷静自己的情绪,站在一种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1、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2、在这种情况下,受伤的永远都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得利的永远都是吃着人血馒头的看客和无量媒体。

3、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4、不能因为当下的困顿而看不见明天的美好。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念,欢迎留言评论。


最后一支多巴胺


对于当今医生不妖魔化的做法我觉得不妥,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冰山一角,医院成了穷人望而却步的地方,病人抵触情绪此起彼伏日益恶化,是有看病难和金钱利益的决择都让穷人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再加上新闻媒体的大事渲染,成为医患关系的导火索,其实医生和患者是相亙并存的两个共同体,不应是对立的,反而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互利互惠的互爱过程。不要带有色的眼镜看这个世界,其实医生也有好的医生,也有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我就遇到这样有医德的好医生,他从不收红包,把病人当自己的亲人,和蔼可亲,这就是医生的楷模。只是现在的医院的各项制度有些欠缺,是有待改革,要降低各项收费,以及门坎费,让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这样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也会改善的,社会在日新月异的进步,医疗也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变迁?





宁静以致远888816666


我从医20年,可以说生死之交还是有的,至少,陪家属到火葬场送别病人最后一程就有几次了……

医患关系的体制原因,人性原因,人品原因掺杂其中,不好一概而论,但是,交流、理解总是有利于缓和矛盾,现在从一个专业角度来解释一下,医生为什么不能痛快的说话。

医生说话绕是出了名的,行还是不行,就不能痛快告诉吗?

“回答我一下这个抗肿瘤药好还是那个药好真的有那么难吗?”

我们去医院看病,总是希望医生给予明确的回答——就像我们问“1+1”,医生回答“2”。但总是事与愿违,是医生故意隐瞒?还是水平不够?

这其中的理由,也真的无法痛快的一两句话讲清楚,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为您说明吧。这个例子来自于美中嘉和患者交流群中患者的提问。

< 美中嘉和:乳腺健康交流群(500)

乳腺癌患者

您好,我刚确诊了乳腺癌,应该怎么治疗呢?

美中嘉和

您好,乳腺癌的治疗原则是首选手术,此外再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但是,因为治疗方案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意愿综合制定的,是个体化的,建议患者面诊主管医生,由医生根据病情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需要,美中嘉和可以帮助联系国内外的专家提供多学科会诊(MDT)。祝您治疗顺利!

请输入文字

看到以上回答,很多患者一定会觉得没有得到“有用的”帮助。但是作为线上的轻问诊,只能回答患者治疗的原则性,不可能仅仅凭患者一句:“我确诊了乳腺癌”,就给出治疗方案。

那么,要为这位患者制定出来一个治疗方案,医生都需要了解哪些患者信息呢?

1

一定要看“病”

这位患者说自己被确诊为乳腺癌,医生首先得了解患者是怎样被确诊为乳腺癌的?被确诊的是乳腺癌的是哪种类型?

患者如何被确诊为乳腺癌?

在临床上,病理结果“说了算”。

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手段,医生能够获取患者的病理结果,病理结果是诊断的“金标准”,因此,在对患者进行任何治疗之前,医生都一定会对患者的病理报告进行仔细研读,以了解患者的情况。病理诊断中关于ER、 PR、HER2、Ki67等结果分型的信息,对指导后续治疗非常重要!

如果只是超声、核磁等影像诊断的乳腺癌,虽然准确性也很高,但是没有病理诊断更有把握,而且,不能提供免疫组化等分型信息。这在医生眼里,还没有确诊。

患者的乳腺癌是哪种类型呢?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有很多种,简单来说分为非浸润性癌(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乳头派杰病)和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原位癌早期浸润、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微浸润性癌、浸润性癌)

不同类型的乳腺癌,个个都颇有“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个性,所以它们的治疗也存在差异;即使是同种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身体情况的不同也影响着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以说:医生面对1000个乳腺癌病人,就是面对1000种疾病。

而这,才只是医生诊疗的第一步。病理确诊以外,还需要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情况,有无其他转移做临床分期,也是治疗的必要信息,限于篇幅,此文中略过。

更难的抉择还在后面:该为患者制定怎样的治疗方案?

2

乳腺癌的治疗方式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等,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往往是多种治疗方式相互结合,协同作战的“战斗指南

关于手术

原则上讲,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式。患者若有手术指征,就可以选择手术。除此之外,医生还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伴随疾病、个人要求,之后还要选择手术方式。具体来说:

身体状况

比如,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凝血障碍、不能耐受麻醉等手术禁忌,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后医生才能给出合适的手术方案。但意外总会“不请自来”,讲个例子,之前有位肿瘤患者,通过电话会诊,认为完全符合手术要求,但见面后发现患者有严重的脊柱侧弯,如此,所有治疗方案都要更改。

年龄

不同年龄的患者要考虑的问题会有不同。年轻患者在手术前得考虑要不要选择对生殖功能进行保护;围绝经期的患者要考虑卵巢抑制的问题;年龄大的患者可能倾向于选择更保守的治疗。

伴随疾病

通过问诊、术前检查,医生能够了解到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举个例子,高血压病人容易在麻醉过程中血压不稳定,为避免出血,医生会控制血压,但这可能会使患者因为供血减少出现脑功能障碍。

个人要求

有的乳腺癌患者想要保持身体的美感,就会选择保乳手术。那就要提醒这些患者,如果要选择保乳手术,前期的准备就更重要,比如肿瘤位置、大小的准确评估;计划切除体积与乳房体积的比例关系;前哨淋巴结准确定位活检;腋窝淋巴结充分检查;是否需要新辅助化疗(即手术前的化疗),保乳术后是否需要组织填充;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放疗对皮肤、填充物和周围组织的影响评估等。

有的年轻患者想对自己的生殖功能进行保护,此时就需要作出选择:

  • 保留卵巢内分泌功能。即保留月经周期、女性第二性征等。

  • 冻卵、冻受精卵。还想生孩子的患者要考虑。

  • 保存卵巢。即卵巢切除之后,进行体外保存,供以后移植回体内。

特别提醒:生殖功能的保护一定要在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包括新辅助治疗)前与医生交流沟通,因为各种治疗都会影响身体,比如药物会影响卵子质量;冷冻卵子前需要做促排卵,对卵巢是有影响的,如果想保存卵巢,最好还是保存没有干扰过的卵巢组织。

手术方式

在了解的患者病情和个人需求之后,如果选择用手术进行治疗,需要选择手术方式。乳腺癌的手术方式有3种:

  • 保乳手术

  • 改良根治术

  • 扩大根治术

此外,在开始手术前,还要计划好要不要做整形手术?什么时机做?选择哪种整形方式?这些决定都会影响手术和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

确定手术方式后,患者还要决定去哪家医院、请哪个医生进行手术。因为有的医院不能做保乳手术,有的不能做整形手术,有的无法安排术后的放化疗治疗及康复。

关于放疗

做完手术后,多数乳腺癌患者需要配合放疗。但放疗方案确定的最佳时机可不是在手术后,在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时,就应该要兼顾到术后放疗方案的选择。

为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手术时也做了整形,之后再接受放疗,整形部位就可能会发生变形。

长期来看,从形状、皮肤颜色、弹性和对称性考虑,对于部分病人,保乳手术+放疗(+整形)的效果可能会比不上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整形。

关于化疗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实施局部治疗方法(如手术或放疗)前所做的全身化疗,能够使肿块缩小、及早杀灭看不见的转移细胞。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在肿瘤存在的情况下评估化疗的效果、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几率。

这种治疗方式这么好,赶紧给患者用啊!

别急,事情没那么简单,得依据患者病情才能决定!比如,对于早期肿瘤患者来说,局部治疗通常就能够达到临床治愈,不需要做新辅助化疗。而对于一些晚期的病人,由于不适合手术,也就无所谓新辅助化疗了。

此外,手术后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都需要根据手术病理结果(最重要的指标包括:ER、 PR、HER2、Ki67、BRCA等等)、病人的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来制定方案。

副作用管理、康复治疗也是肿瘤治疗的组成部分,医生能够通过经验告诉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和预防措施,但不能保证只要这么做,就不会发生副作用,或者只要这么做,副作用就能完全缓解。世间很少有100%肯定的事,更别说癌症这么复杂的疾病了。

3

回到文章开头患者提出的问题:乳腺癌患者该如何治疗呢?

答:关于肿瘤治疗的所有问题,请手术前的多学科会诊(MDT)给出答案吧!

多学科会诊(MDT)能为患者带来不少益处:

  • 多个学科专家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加充分地讨论和了解;

  • 多个学科专家依据自己所长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出意见。

“严谨专业”是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始终秉持的工作原则。在无法完全了解患者病情、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突发状况等前提下,医生很难痛快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医生不是“神”,无法完全预料病情的走向,也就无法在一开始就制定出100分的治疗方案。


美中嘉和谈肿瘤


医患关系,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不管是医生,或者患者。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会得到比较好的答案。

我想有人能花上千去买包,买鞋,那是因为她原意,这是她的意愿,她能为包、鞋买单。

而上医院,我想没人是原意的,人一旦生病,就已经非常不高兴了。

然后一想现在的收入和看病的花费。

所以医患关系越来越差。

不过,反过来想,你去看病,医生也不一定就原意给你看的,特别是那些疑难杂症,我想医生也希望能够清闲一点,都原意过挪威医生的生活方式(每周上四天半,休息两天半,是真的休息,不需要去医院看病人的那种),就算要看病人,也原意看那些轻松的,一则看的没什么压力,二则看了之后还能有个好名声不是。

所以,医患关系,在现在看来,似乎真的是不可调节的。

当然,妖魔化的医患关系,和某些媒体从业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每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有垃圾,医生行业也不例外,但某些媒体从业者不断夸大其词,不断断章取义,最终导致了现在的医患关系。

以上。


阿七的醉


去医院看病不象去药店买药明码标价,钱花得明明白白,看个病到底花多少线,病人不知,医院说多少你就得给多少,当然住院可能给个费用明细,也只是先斩后奏,没有回旋余地,讨价还价资格是没有的,门疹看点病花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本来10元能看好病,他收100元也未可知。病人看病是相信医生的,但费用却难承受,这是医患矛盾的关健所在。医生的高收入是建立在患者病痛的基础之上,无钱就得等死,缺少人性化。


老乡2439


我是一名干了10多年ⅠCU的医生,几天前夜里凌晨一点左右接诊了一位89岁的老年病人,因为不慎跌倒,摔了后脑勺后出现抽搐、昏迷送来我院急诊。到急诊科后经过CT检查还好暂时没发现颅内出血,只是枕部有个手掌大小的头皮血肿。病人血压丶心率丶呼吸均是稳定的,但是病人意识不清丶烦燥不安。

也许是因为病人年龄太大风险高,已经请了神经外科和内科会诊,均没有医生愿意收老人住院治疗。后来请我会诊后,我把老人收住院了。然而后来发生的事让我彻底无言以对,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

因为ICU病房的特殊性,医疗费用相较其它科室高,所以我开具了5000元的入院押金,患者在场的5个家属表示没这多现金,要去院外提款机上取钱(条件所限,医院当晚不能刷银行卡)。考虑到大半夜的院外取款不安全又搁误时间,我就跟家属说不要去取钱了,先交500元吧,5个家属还是磨蹭了半天说可能不够,我又说那就先交100元吧,我们先让老人入院救人。我话音落下正在填写入院证,诊室己经围了5个男家属,其中一位全身黑衣套装的家属突然冲着我大吼叫:要交多少钱老子现在砸给你!(如果他们对我暴力相向,想想自己家里父母和孩子真的后怕)。最后家属交了300元快速入住了ICU。我小心冀冀地把病人收到病房安顿好并且把病人的病情控制稳定。接下来告知病人家属我们病人目前的诊断和治疗,后期需要复查头颅CT以排除迟发性颅内出血等注意事项。我病情还没说完,还是原来的病人家属居然怒气冲冲地向我叫嚷:他们来医院看病,下是来听我吹牛B的。还骂不堪入耳的赃话。我居然忍下来了没怼回去。接下来

没有接下了了,我无力再继续描述下去了,我当医生才13年,经历以上的真人真事不是个例,已经很多了,多得麻木了。我真的不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干了。可想想自己快40岁了,不当医生了,去社会上还能干嘛?想想家里老人和孩子,每个月要还房货,只有继续坚持下去!


雨人29THD03


我家孩子腿摔破皮后有点化脓,我们去村上的市(县级)医院分院让医生处理下,他给开了一直软膏,一盒消炎药,一盒抗病毒颗粒。第二天去换药,另一个医生接待,他问我们,怎么开抗病毒颗粒。我们也一脸懵啊,又不是我们要求的。


笨153621813


一旦因为医护人员的低级错误导致病人死亡,没有医院不耍赖的,只要来得及,没有不伪造病历的,所有部门,没有不袒护医院的。患方走所谓的合法途径,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医生被砍被杀的真正根源。


海兔酱001


只要医生不再做过度的检查,不再吓唬忽悠患者家属,真正让患者把病治好了,还不多花无用的钱。实现医院那些高大上的口号,体现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我想这样绝对没有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