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舊時「牽豬哥」潮汕民謠的起源時

舊時,潮汕有些農戶專門以飼養母豬來生豬仔賣錢,當母豬到了育齡的發情期,就需要公豬來配種,這種專門用於播種的公豬俗稱“豬哥”,人們稱這一行業為“牽豬哥”。

潮汕舊時“牽豬哥”潮汕民謠的起源時

在潮汕地區,從事牽豬哥的人由於經常要看豬哥與母豬交配,被認為是汙穢之事,是下賤的行業,最為人看不起。潮汕民謠:“天頂飛雁鵝,阿弟有妻阿兄無。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聽著無奈何。打起包裹過暹羅,來去暹羅牽豬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牽豬哥這一職業地位的低下。因此,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大多是身體有殘疾或者沒有老婆的孤寡獨命的男人。

每當人們看到有人牽著一頭豬哥昂首闊步前進時都會冷眼相待,尤其是女人更是躲避三舍,小孩子則會被禁止觀看。人們不讓牽豬哥者摸自家小孩的頭,也不准他走近神明,許多宗族、鄉村的聚會和公眾活動,也是禁止牽豬哥者參與的。

牽豬哥者一般住在相對僻靜的地方,如鄉村或圩鎮的邊緣,居室十分簡陋,一間破屋供自己居住,屋子外搭建幾間養豬哥的豬舍。牽豬哥者一般養兩到三頭豬哥,養太多則財力、精力不足,只養一頭又會使豬哥配種過於頻繁,從而影響配種的效果。

每當小豬斷奶被賣掉後,母豬很快就會發情(俗稱“走群”),主人看到母豬此種情況,就會馬上告知牽豬哥者前往配種。由於母豬發情時,生理上起了變化,精神狀態不穩定,到了陌生的環境容易受驚,不利於配種;而雄性即便是在新的環境,也不易受驚,所以豬哥前往與母豬交配則更為妥當。

一般情況下,一頭豬哥一天只配種一次,再多也只能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但有時配種戶集中約在一個時間段,那就只能讓豬哥再辛苦一次了。這時,過度勞累的豬哥已沒有了剛出門時的興奮狀態,走起路來疲疲踏踏,三步兩停,牽豬哥者只得用小竹枝輕輕的抽打它。有時,豬哥不願意爬到母豬身上,牽豬哥者就要半誘半強迫,幫忙讓它爬上母豬的身上進行交配,這也成為世人的話柄。

豬哥與母豬交配後,牽豬哥者要用小竹枝輕輕敲打母豬後臀數下,並邊打邊說好話,一般的用語是:順順,順順十二隻。要是母豬未能受孕,牽豬哥者就得讓豬哥重“牽”一次,直至母豬受孕,母豬的主人也會給牽豬哥者適當補貼一點人工費。

牽豬哥者在拿到豬哥配種的工錢後,首先想到的不是供自己消費,而是到市場上買飼養豬哥的精細飼料,還要到魚市上買鮮“江魚”熬湯餵養豬哥。

餵養豬哥的食物尤忌缺鹽,缺鹽則會使母豬難以受孕,也易流產。營養足,管理好則豬哥體格健壯,活力四射,有利於繁殖良種。因此,牽豬哥者雖然每次拿到的工錢不算少,但基本上都用在豬哥的身上,而且還要留下一些積攢起來,以待日後豬哥老了之後,可以買一頭小豬哥來替換。七除八扣之下,牽豬哥者自己能用的錢,也就所剩無幾了。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潮汕農村都設有配種站,並實行人工授精的科學配種,加上潮汕農戶養母豬的數量減少,如今在潮汕地區已很難再見到有人從事牽豬哥的行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