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蜀地走出去的上古五帝

——李后强(四川省社科院)

近年,争抢历史名人成为一道社会风景线,有的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关于五帝之一颛顼(zhuān Xū)出生地争论也很大,省际之间、省内之间、县区之间,都有争论。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颛顼的主要功德是对原始宗教进行了“绝地天通”大胆的改革,终结了人神不分的时代。

关于颛顼的出生地,文献史记流传7个版本。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均认为,颛顼生于蜀地,颛顼(高阳氏)与帝喾(高辛氏)都在四川盆地生活、工作过,对治水、农业发展贡献很大。

大石墓 与金字塔同等神秘

发源于菩萨岗的安宁河,从牦牛山脉与螺髻山脉之间缓缓南流,是雅砻江最大的支流,途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留下了一连串冲积盆地。

盆地总是古人的乐土,自古以来就是适合人类劳动生息的地方。安宁河谷是大裂谷,有钒钛矿物,是四川第二大平原、第二大粮仓,适合人类生存繁衍。上古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嫦娥、大禹在安宁河谷的活动,有考古发现的远古遗址和古代大石墓为证。

大石墓是后人对先人的纪念,也是远古遗风。黄帝、颛顼、帝喾及其后人都与巨人有关。比如,帝喾因为母亲踏巨人足迹而生。帝颛顼死后,侄子高辛即位,是为帝喾,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寿105岁。帝喾有一个叫姜原的老婆,有一天她在野外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就由此感孕生了个男孩,给他取名为“弃”,而这个“弃”就是后来建立了周朝的周人始祖——稷(亦称后稷)。在《山海经》中,有关于巨人族的明确记载。最著名的巨人就是夸父。《山海经·大荒东经》:“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

大石墓,与埃及金字塔同等神秘,是安宁河流域原住民独特的墓葬形式。大石墓群主要分布于川西南安宁河流域约7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在冕宁、喜德、西昌、德昌、米易诸县市皆有分布。大石墓的主要特点:墓室为长条形,墓顶皆用数块巨石依次覆盖,盖顶石重达数吨,甚至把20多吨的天然巨石作为墓壁和墓顶石,长度大多在10米以上,在全球绝无仅有。大石墓中出土了许多文物,主要可以分为陶器,铜器,铁器,骨、牙、金、玛瑙、绿松石等质料的各类装饰品,有些墓室内还发现过稻谷的痕迹。可见,这是不同时代的遗存 ,不是一次埋葬 。

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计算,入葬的人数可能在两万人左右,说明古邛人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当地老乡称这种巨石坟墓为月鲁坟,说它们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杀的月鲁贴木儿的葬身之地。彝族老乡叫它们“濮苏乌乌”,说是彝族的祖先进入凉山前就居住在这里的一种矮人的石头房子。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西南夷君长以计数,邛都最大,此皆锥结、耕田,有邑聚”。在云南北、四川南,酋长有几十个,邛都国最大。邛国实际上就在安宁河谷,今天“邛海”就是由邛国而来。若水就是安宁河谷。大石墓就是邛国遗产。

颛顼出生 共有7个版本流传

颛顼在五帝中排名第二,帝喾排名第三。五帝指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皞(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2016年邱述学在《颛顼故里考》文章说,关于颛顼出生有7个版本: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贵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系》云:“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山海经•海内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nao闹)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郭璞注引《纪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

《世本》载:“颛顼母,浊山氏之子,名昌仆。”

《帝王世纪》载:“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昌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

《水经•若水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

黄帝出生在汶川茂县附近,经常居住在四川盆地,特别是洪雅瓦屋山一带。这里“若水”应该在四川,指四川的河流。雅砻江古称若水,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古代彝族有几十种称呼,十分复杂,其中最大的一支叫“诺苏”,实际上就是“若水”。

史料记载,黄帝次子昌意,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记载,昌意之妻昌仆,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这说明,颛顼出生地有“土著”民族,有满天繁星、月光明亮,而只有攀枝花-西昌区域才有彝族和这种天气。

米易学者论证颛顼出生在米易何家坝,此地是若水和若木的发源地,若木就是“攀枝花树。”1987年,考古学家在米易何家坝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物,推测是远古时代人类遗迹,与颛顼时代相关联。邱述学在《颛顼故里考》中认为,颛顼时代属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落后,农耕较为低下,主要生存方式打猎捕鱼、依山傍水,迁徙无常。原始社会末期,颛顼部落群体活动在荥经、米易相距千里之遥是事实。依据史实提出看法:荥经是若水之源,米易是若水之终,但米易与荥经之间正好是冕宁。

颛顼打败共工 对原始宗教进行改革

关于颛顼与若水、冕宁(古称台登)的文献很多。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太平寰宇记》第三集第1618页“台登县,属邛都国,黑水之间,若水出其下,即皇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

郦道元《水经注》1586页,“若水出蜀郡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南过邛都县西,直南至会无县。若水又迳会无县,县有骏马河,又有孙水焉,水出台高县即登台县也”。会无县就是今天的会理县。

《九州要记》记载“台登县,有奴诺川,鹦鹉山,黑水之间,若水出其下,即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邑。”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第一册第810页,“九州要记曰台登县有奴诺川、鹦鹉山,黑水之间,若水出其下,即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汉志曰耄牛属蜀郡鲜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耄牛即今台登县”。

更有意思的是,光绪年间《冕宁县志》记载,“冕宁县古鄀国,黄帝封其子昌意于此,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若水即城外南河也,故冕邑为帝子之都,高阳氏故里。汉初属邛都国。汉武帝时置西部都尉,治牦牛主外羌。元鼎六年置大笮、台登二县。后汉省大笮入台登”。咸丰元年知县洪瞻陛建县城南关门,其上石刻“高阳氏降生之墟”七字。

《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藏名为“措曲”,是“生铁之水”之意。黑水河属岷江上游支流。黑水县古为冉马龙地域,秦、汉为蚕陵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与松潘相接,东西与红原、茂县相邻,南和西南与理县、马尔康相连,距离省会成都284公里,县城海拔2350米。蜀山在四川,若水就是安宁河,“之野”的“野”,实际就是安宁河谷平原。因此,颛顼出生四川,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应该可信。

颛顼虽然生于若水,但实际上生活在穷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在颛顼以前,神人不分,生产和生活笼罩在对鬼神的祭祀之中,社会秩序严重失衡,他的主要功德是对原始宗教进行了“绝地天通”大胆的改革。颛顼的子孙后代非常繁盛,他们中的一支后来发展为南方的楚国,屈原就为自己是高阳氏颛顼的后代而倍感自豪。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老子颂扬水的精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黄帝把昌意放到若水,与这个处世哲学有关吗?这是留给今人的思考。

专家观点 两大部落从高原移居盆地

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认为,古族群分为高阳氏和高辛氏两大部族集团,高阳氏颛顼,属昌意系,降居若水(今雅砻江),阳不是山南水北为阳的“阳”,而是指低地茂密森林被砍伐后而阳光普照的农业区域。大禹来自高阳氏系统。高辛氏帝喾,属青阳系,降居江水(今岷江)。《世本》作:“泯水”,即岷江。高辛氏的 “辛”字,与“薪”相通,指柴薪森林,代表森林狩猎部族,首先进入南方低地开发地区。所以,高阳氏是指高原阳光普照的地方,高辛氏是指高原有原始森林的地方,说明两大部落都从高原下来,最后都在四川盆地活动。

部族联盟 进行农业与畜牧狩猎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先生认为,禹为高阳氏颛顼之孙,鲧之子,本身属于高阳氏农业部族系统。鲧娶有莘氏女名女嬉。有莘氏之莘,即辛薪之“莘”,指森林薪柴,属高辛氏系统,这说明夏部族是高阳氏农业部族和高辛氏狩猎部族的联盟,这种联盟的经济内容就是产牧经济,即低等农业与畜牧狩猎相结合的综合经济。帝喾的前辈在四川岷江、雅砻江,也算祖籍在蜀。高阳氏(颛顼)与高辛氏(帝喾)都在四川盆地生活、工作过,对治水、农业发展贡献很大。

(转自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