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很多病,吃藥不如通經絡

中國工程院院士:很多病,吃藥不如通經絡

本文作者:石學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醫針灸學專家


打針吃藥是每個人生病時都經歷過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其實藥物並不是治療疾病的唯一選擇呢?藥物濫用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非濫用抗生素莫屬。

2011年的世界衛生日提出了這樣的主題——“抗生素耐藥性: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

真的有這麼嚴重嗎?有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達到70%,是歐美國家的2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很多病,吃藥不如通經絡

其中外科患者使用抗生素的人比例高達97%,外科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達到95%,而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有多少呢?還不到20%。

我們都知道,濫用抗生素會導致強耐藥菌株的出現,進而導致“超級細菌”的出現。一旦到了那時,我們將無藥可用。

生活中我們一定也見過這樣的朋友:感冒的時候,常常自作主張地吃些“消炎藥”“抗生素”,或者超劑量服用維生素、感冒藥,想把病頂回去。

其實,感冒大多數是由病毒引起的,消炎藥和抗生素並沒有消滅病毒的作用,感冒藥也主要是起對症治療的作用,不能治根。

中國工程院院士:很多病,吃藥不如通經絡

這個時候,我們不如選擇中醫,採用艾灸、刮痧之類的綠色療法,一樣可以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而且沒有不良反應,更加安全。

拋開藥物,我們還能用什麼和病邪鬥爭呢?其實,我們的身上就有治療疾病的“神藥”,這就是經絡。

經絡學說源遠流長,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沒有意識到經絡在治療、養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四通八達的人體功能調控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很多病,吃藥不如通經絡

《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就是說,“經”(脈)存在於機體內部,是主幹,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脈)是枝杈,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佈全身;而“孫”(脈)是末梢,是絡脈別出的細小分支。

我們常將“病”“痛”合稱,因為痛往往是病最主要的表現。痛是怎麼來的呢?中醫說“不通則痛”,意思是氣血在經絡中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痛的出現。痛怎麼消除?自然就是“通則不痛”。

要促進經絡中氣血的運行,我們可以針灸、按摩、導引、刮痧……藥物可以說是最不得已的選擇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很多病,吃藥不如通經絡

在臨床中,我也常常發現針灸可以起到比藥物更好的作用。對於一般人而言,針灸不好掌握,那我們可以做艾灸、刮痧、拔罐、足浴、導引、膏方、食療……可用的方法數不勝數。

現在中老年人中得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越來越多,很多病人常年吃藥,不但帶來不良反應,而且花費不菲,最糟的是有時效果還不盡人意。

如果我們學會了使用經絡,每天按按“降壓穴”“降糖穴”做做養生導引,是可以替代藥物治療的。對於很多慢性病,吃大把的藥不如學會自己通經絡,氣血順暢了,精氣神養好了,健康自然就回來了。

文章內容選編自《經穴養生就是特效藥》 作者:石學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