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力:强化茶博馆在茶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周开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州省古茶树保护与利用专委副主任、贵州省茶馆业协会副会长、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茶文化分会会长、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博物馆是保护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一个地方有没有博物馆,是个地方历史文化厚重与否的一种标志。博物馆对一个地方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影响,包括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持续长久的。茶博馆作为产业博物馆,必然将在茶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贵州茶博馆建设如火如荼

中国是茶叶的母国,茶叶历史悠久,茶文化遗产丰富。但是鸦片战争(亦有学者称之为茶叶战争)以后,百余年间,中国茶叶亦如国运衰落不振,一落千丈。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即鸦片战争刚好一百年的时间,1939年9月,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落户,1940年初正式挂牌成立,以刘淦芝、李联标为代表的一代茶叶大师,毅然开启了复兴中国茶业的漫长旅程。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茶文化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茶叶得到蓬勃发展,茶文化才逐步兴盛起来,以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茶文化遗产的茶叶专业博物馆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据中国茶叶博物馆统计,在改革开放后,随着茶经济、茶文化的快速发展,全国由茶区政府或茶企业为主体兴建的专业茶叶博物馆达60多家,它们既是传播区域茶叶历史文化的窗口与阵地,也是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是迈向文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文化发力:强化茶博馆在茶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茶博物馆为主阵地的茶旅融合、茶体验模式,已经成为当下茶旅融合发展的一道风景线。同时,茶叶博物馆也是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核心平台。在这方面,中国茶叶博物馆做得非常好,策划开展了一系列茶文化主题活动,有时候还代表国家到海外开展中国茶文化的展示、推广、交流等活动,在普及茶知识和宏扬茶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茶叶博物馆经常参与全国性和国际性的茶叶博览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在茶界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建立了全国茶叶的高端展示平台,走出茶博馆,走进茶区,与茶区政府和茶企开展了不少深度合作。

茶文化通过茶博馆这个重要平台,显示出文化的魅力和张力,作用于茶产业的发展;同时茶博馆也使茶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和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成为受众广泛的文化产品。

在作用地方茶叶品牌建设上,为与杭州西湖龙井相对应,位于杭州西湖边上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专门建设了一个龙井茶馆区,可谓相得益彰。

现在,各茶区茶博馆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茶文化作为茶产业的灵魂,作为一个茶区的重要软实力,正在逐步被茶界以及社会各界认同和接受。

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贵州在茶博馆建设方面可以说是后来居上。2012年,贵州省级茶文化专业博物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经贵州省文物局批复落户湄潭。2013年9月,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初步形成了以中心馆(展陈全省茶文化遗产)、贵州茶工业博物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东方红电站陈列馆(贵州最早的茶叶加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茶博馆群,待建的资源尚有多处,全部建成分馆将超过10个,预计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博馆聚落。这无疑是贵州茶产业、更是湄潭茶产业最为富足的家底,也是贵州茶文化的一大亮点。

除中心馆建在中国茶城外,其余三个馆分别建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即是建立在茶叶科研、生产加工旧址的博物馆,这在全国茶博馆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有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是贵州茶工业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建成完善的大型茶叶工厂,是中国近现代茶工业的一个标本,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二十世纪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建筑群,除中心陈列室和茶叶机具馆外,其他三个主题馆均为三个生产车间,系按照博物馆要求做了参观走廊和标牌、图片及文字展板等内容。贵州红茶出口馆里的两组大型木质红茶精制生产线,是镇馆之宝,这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都极其罕见的,甚至是唯一的。

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湄潭茶场永兴分场海量的茶文化遗产和完全保留下来的囤子岩分场、象山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园、桐籽坡茶树品种园等茶叶旧址,以及蓬勃发展的当代茶业的人文积淀,为建设生态博物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

贵州茶博馆建成后,已完成60多万来自国内和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专家、茶人和游客的接待,影响力日增。美国西方学院的学者艾利克斯博士,因为读到了《茶的途程》,两次专程来到湄潭,来到贵州茶博馆考察交流,且已经开始在美国、欧洲传播贵州茶文化。艾利克斯博士还要为贵州写一本茶文化专著,在西方国家推广。他说,美国的普洱茶叶市场,不是靠普洱茶砖敲开的,而是靠一系列的茶文化图书打开的。要让美国人爱上贵州茶,必须向他们传播贵州的茶文化。

贵州茶博馆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下一步就要培养走出去的能力了。

各地大力建设茶文化

2015年9月,都匀茶博园竣工对外开放。该茶博园是具有茶文化遗产传播功能,同时兼具茶博馆特点的茶文化、茶经济综合体。都匀茶博园,占地123亩,仿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茶馆古建筑群建造,建设规模居全国前列。其中包括茶博园大门楼、八角塔、茶产品交易中心、茶文化体验中心、陈列馆。茶博园周边有茶文化广场、茶文化主题公园、百年毛尖古镇、饮食城等。 百年毛尖古镇将打造成都匀毛尖纪录片拍摄场景基地,整个茶文化园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未来会是集旅游参观、休闲娱乐、康体养生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园。都匀毛尖是全国十大茶叶品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贵州茶文化背景下的都匀毛尖茶文化,是都匀毛尖品牌的灵魂,也是贵州茶叶品牌的重要内涵。这一切,皆因文化使然。

凤冈县田坝村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茶圣广场,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茶大典,持续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茶文化活动。在这片新创造的文化土壤里,仙人岭茶山,亦可算一个专题准茶文化博物馆。主人孙德礼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他把陆羽的《茶经》刻在了山里的石头上,刻在了他的心上。孙德礼因此完成了从一个茶农到茶人的身份转变,为他的茶企开启了内涵式发展之旅。如今,孙德礼的茶业公司已在全国开了40多家门店,公司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仙人岭已经成为远近知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茶旅收入达400多万元。

文化发力:强化茶博馆在茶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贵州迎来茶文化建设春天

贵州的文化遗产工作又迎来了一个期盼已久的春天,茶文化遗产工作也必将借力展翅飞翔。

2017年10月26日,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

增至650处;80%以上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开放;实现县县有博物馆(含非国有博物馆)。如此前所未有的文物工作举措,对一些被尘封的处于日晒雨淋状态的茶文化遗产,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有望得到应有的保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条件列保的可以争取列保,有条件建茶博馆可以争取建馆,不够条件建馆的也要争取进入相关的博物馆。有了这样的政策机遇,剩下的还需要茶区政府和茶企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茶博馆作为产业博馆,与茶产业关系密切,血肉相连,是能够同步发展,彼此促进的。

我觉得,在新一轮的文物工作的热潮中,茶博馆的建设不要追求高、大、全,可以考虑小、特、精。比如说,道真三幺台茶俗、贞丰坡柳孃孃茶、威宁乌撒烤茶、石阡茶灯等,都可以建成小、特、精的茶博馆,有内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加上精致的体验,自有个性,必受欢迎。这一类的微型博物馆,国外也叫十分钟博物馆(即十分钟左右可以看完),特别适合茶企做,而且花费不多,搬到网上也非常容易,传播快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可以借鉴贵州开亚洲生态博物馆建设之先河所积累的经验,在一些人文与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老茶区,创建各具特色的生态博物馆。中国古茶树之乡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古茶树资源品质很好。其塘坝乡的楠木、榨子等村,集中连片面积约2.5亩,分散古茶树约2万株,最大茶树直径0.87米,周长2.73米,树高6.4米,经贵州省茶科所邀请专家鉴定,茶树最大树龄在1000年以上,最小树龄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人工栽培古茶园在我国实属罕见。面对如此不可多得和不可再生的古茶区,就很适合也很有必要整合传统村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创建一个以古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把整个茶区历史、人文、自然都保护下来,在发展中传承、创造文化,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的贵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茶园面积最大的省份,正在向产茶大省、强省迈进;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和客户群体,贵州不光用高品质茶叶说话,还将用高品位的茶文化发力!

文化发力:强化茶博馆在茶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