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三)

秦國雙星

伊闕之戰後,白起馬不停蹄,繼續攻打韓國,取得土地,並因此在秦昭襄王十五年晉升為大良造。大良造這個職位大家一定很熟吧,就是商鞅變法的那個職位。白起的迅速崛起正在執政的魏冉有著直接的關係。同年,白起攻陷魏國,佔領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十六年,左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這裡提到了司馬錯,在這裡就要多說上幾句。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三)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史記》當中,司馬錯第一次出現就是論戰用兵巴蜀。而此次他的辯論對手就是張儀。這個事件大約發生在秦惠文王九年,而此時的張儀已經是秦國國相,司馬錯既然能與張儀論戰,當時的官階應該也不低,應該是客卿級別的吧。我們都知道,張儀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能言善辯,單單一張嘴,就能兵不血刃,左右一個國家的興亡。那司馬錯怎麼會和他要政變呢?司馬錯的底氣是什麼呢?事情的起因又是什麼呢?

話說當時蜀國和巴國還是秦國南邊的兩個小國,他們將楚國和秦國隔離開來。秦國和楚國都曾想幹掉這兩個國家,以鞏固國界邊防,但是由於這兩個國家地勢險要,難以攻伐,遲遲難以下手。別看這兩個國家實力不強,可是在搞事情的能力上卻一點也不弱。秦惠文王九年,這兩個國家又幹起架來,而他們同時想到要找秦國這個老大來幫助自己。於是兩國使臣不絕於通往秦國的路上。而同時,韓國這個小國家被楚國忽悠,揚言聯楚伐秦。一時兩個問題擺在了二十幾歲的的惠文王面前。究竟是先收拾內訌的巴蜀,還是先教訓不知死活的韓國呢?

當時任秦國國相的張儀是支持伐韓的。他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可以利用外交手段,聯合魏、楚兩國,攻滅韓國;二是可以繼續攻伐東周西周,逼迫周交出九鼎,進一步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各國聽從秦國號令,從而成就秦國的千秋霸業。

這時一個十分振奮人心的戰略思路,如果能夠實現,天下就能成為秦王的囊中之物,而秦惠文王就能夠名垂青史。但是,張儀的建議似乎口號性的東西多了一點,卻在可行性上存在著很大的漏洞。這被司馬錯看在眼裡。於是,作為支持伐巴蜀的代表人物,司馬錯拋出了自己的觀點。

司馬錯先是否定了張儀的觀點。他認為做事情一定要實事求是,先易後難,一步一步的來。攻打韓國,消滅周國,看似目標遠大,但是實施起來,就很困難和危險了。攻打韓國,滅掉周國,這是違背正義之舉。周朝目前還是名義上的共主,而韓國作為三晉之一,也是中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秦國比起來,諸侯各國更認同周和韓。一旦死磕,諸侯國會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這是一招險棋,更是一招臭棋。

但是攻打巴蜀就不同了。在中原人眼裡,秦國是農民,而巴蜀連農民都算不上。秦國滅掉他們,實際上算是幫助邊緣落後民走加快現代化進程,會得到那些發達文明國家的支持和認同。對於秦國自身來講,拿下巴蜀兩地,一則秦國國土又可以向南擴展,廣其疆土,二則秦國可以自北向南窺視楚國,以巴蜀為根據地,隨時可以出兵打擊楚國,為今後秦國南向用兵開拓了新路線,也可為秦國攻楚做好戰略儲備。

對比兩個人的主張,張儀更似喊口號,假大空的成分比較高,這是沒有實戰經驗,欠缺實際操作經歷的文人共同的特徵。正如司馬錯認為的那樣,當時秦國雖強,但是尚未成為戰國的獨角獸。當時的楚國、齊國都很強,與秦國構成了戰國當中的第一強國集團。一旦秦國向中原進兵,作為中原文明的代表國家之一的齊國自然會作為核心,帶領三晉與秦國開戰。而楚國一直與中原國家關係曖昧,不久前還作為合縱長與秦國開戰。一旦打起世界大戰,楚國的站位一定不會在秦國這邊,秦國很容易就會陷入到鼓勵作戰和多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在文化上沒有認同感,而在實力上又沒有絕對的優勢,貿然出擊,秦國只能是引火燒身。司馬錯的策略是循序漸進是的。在參與國際爭雄之前,先做好自身的建設工作,廣大國土,養精蓄銳,在不招惹國際爭端的情況下,一點一點打開局面,在鞏固國界的同時,豐富對外作戰的路線,為秦國爭雄打好基礎。司馬錯的觀點體現了一個經驗豐富、眼光長遠的戰略家的判斷能力。

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三)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時秦惠文王雖然年輕,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個雄主應具備的素質,他沒有被張儀華麗壯闊的藍圖衝昏頭腦,而是經過冷靜的分析,十分睿智的選擇了司馬錯的建議,出兵滅掉了巴國和蜀國,使秦國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司馬錯功不可沒。

此後,司馬錯在在平復巴蜀叛亂、攻打三晉和奇襲楚國戰役中,屢立奇功,也是秦國一代難得的名將。為什麼在這裡花了重墨呢?因為司馬錯及其一家與白起有著密切的關係。司馬錯在歷史記載中筆墨不多,秦惠文王時表演極為精彩,到秦武王時幾乎沒有了蹤跡,直到秦昭襄王時,才再次出現在史書上,再次出現後又是累累戰功。

我們可以簡單推測一下,司馬錯是秦惠文王時的重臣,而當時秦國人才濟濟,比如樗裡疾和任鄙等。到了武王的時候,一代新人換舊人,除了樗裡子等秦國貴族繼續任用之外,就是武王新提拔的一些武人。當然,武王還沒有怎麼發揮就掛掉了。到了秦昭襄王初期,秦國一直忙於內政和處理複雜的國際局勢,而秦王與宣太后爭權,也導致國內事務無法正常開展。直到巴蜀反叛, 司馬錯才有機會再次表演。但是能夠推測,此次司馬錯的再次啟用與當時掌管秦國軍事的魏冉有著重要的關係。因為魏冉真正走到前臺的時候,司馬錯曝光的頻率一下子就提高了。我們不難想象,司馬錯基本上進入到了魏冉集團的陣營。而此時,司馬錯也已經過了最好的年紀,步入晚年。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以魏冉為代表的秦國軍事集團當中,形成了司馬錯—白起——胡陽、司馬梗、司馬勒老中青三代階梯狀組織,為秦國的穩定以及保持持續的戰鬥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我們在後來看到,每次白起攻打別國,執行執行重要任務的時候,司馬錯基本上留在國內,穩固後方並做好隨時接應的準備,為白起解決了後顧之憂。

在魏冉集團,司馬錯年齡最大,應該是起到老兵帶新兵的作用。我們不難想象,白起一定也是從這位老將身上學到了不少的經驗,並得到了老人家的指點。而司馬錯也一定是傾囊相授,毫無保留。後來,司馬家子弟大多跟著白起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可見白起與司馬錯關係一定是不一般的。魏冉的領導,司馬錯和白起的配合,使這個時期的秦國戰鬥力迅速壯大,不斷取得驕人戰績。

那麼為什麼感覺白起要遠比司馬錯有名呢?我們分析一下,司馬錯在秦惠文王九年與張儀論戰,能夠在秦國朝堂當著秦惠文王的面與當時炙手可熱的張儀進行辯論,可以看出司馬錯當時地位應該已經不低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威信,深得秦惠文王的信任,估計此時歲數應該在40歲左右。此後歷經惠文王,武王知道16年後才在秦昭襄王6年再次出現,平定巴蜀叛亂。而此時,司馬錯應該到了56歲左右。白起嶄露頭角的時候,司馬錯已經60多歲了。

雖然司馬錯實力不俗,但是秦國一直是一個激進的國家,敢於將國家戰略重擔交給年輕人。在司馬錯和白起之間,白起正值壯年,精力和戰鬥力是比較旺盛的,而且秦國需要塑造戰爭神話和傳奇,鼓舞秦國戰士的士氣,打擊別過的信心。而白起年輕既有衝勁,又有戰略戰術思想,既能左右衝殺,又能冷靜思考部署,這是一個標誌性人物的重要特徵。而且白起會有更多的剩下的歲月不斷創造新的傳說。雖然司馬錯在實力上不輸白起,但是留給他的時間卻不多了。這種情形下,讓白起擔起秦國攻佔的重擔,是秦國的不二選擇,從實現魏冉戰略部署上來見看,白起也是魏冉最中意的人選。

所以,白起快速的成為秦國炙手可熱的人物和重點的培養對象,而司馬錯則成為了幕後英雄,在白起一次次創造戰爭奇蹟的時候,司馬錯主要穩固後方,為接應白起和應付各類意外戰事做好了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