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報:建築業實名制的深圳模式 讓31.5萬農民工開「薪」

中國城市報:建築業實名制的深圳模式 讓31.5萬農民工開“薪”

建築工人通過人臉閘機設備進入工地。

調研背景

2016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要求,全面實行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制度,嚴厲查處拖欠工資行為,努力實現到2020年基本無拖欠的目標。

據此,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廣東省深圳市住建局委託中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信息公司”)研發了深圳市建築業實名制和分賬制管理平臺(以下簡稱“管理平臺”),在全市組織開展建築工地勞務工建築業實名制和分帳制(以下簡稱“兩制”)工作,要求各項目工地實行勞務工人實名制管理,實時掌握施工現場用工和精確考勤情況,解決工地存在的用工人員底數不清的問題,從源頭上夯實了治理欠薪問題的基礎。

前不久,住建部發布了《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統一全國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數據標準,表明我國將全面推行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

曾經,深圳以“三天一層樓”的驚人速度創造了建築業的國家標杆;如今,深圳又為保障建築業農民工權益在全國率先樹起制度化平臺的新標杆。

那麼,深圳市的制度化平臺究竟有何奧秘?效果如何?對促進我國全面落實建築工人實名制有何借鑑和推廣意義?近期,中國城市報會同中國社科院、西南石油大學、安徽省淮北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中車信息公司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前往深圳,進行考察調研。

深圳市是改革開放以來務工人員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日前,調研組從人社部公佈的今年首批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中獲悉:沒有一家深圳市的企業。

這得益於深圳市兩年來在全市範圍內深入推行的“兩制”管理措施所取得的成效。

目前,管理平臺正為深圳市3021個參建單位的2800個項目及31.5萬農民工的入場勞動合同簽訂、考勤和工資發放記錄、安全教育培訓、個人電子檔案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務,信息化手段使深圳“兩制”工作得以順利實施。

西南石油大學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副教授周斌向調研組表示:“普惠民生共享機制需要通過不斷地創新加以完善,而創新的內生動力則源自於制度的嵌入性。深圳市正是通過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制度化平臺,實現了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的創新。”

“雜牌軍”變為“正規軍”

農民工向市民轉身

七月的深圳,潮熱難耐。

在羅湖區棚改項目工地閘機外,調研組一行迎面見到一名頭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員從閘機走出,牆上的電子屏立馬顯示出一張人臉圖像,其下標有“蔡建鋒07月12日17:03(出閘)泥工”等信息。

“我們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閘機刷臉,根據考勤每月發放工資。”有著5年工齡的廣東籍工人蔡建鋒興奮地說,有了這種電子考勤記錄,再也不用為錯勤擔心。

“在這裡每個月的工資都是足額髮放,我覺得工作很有奔頭。”如今,現年25歲來自雲南的鋼筋工金志城開始為自己的城市生活做打算,“我每個月都給家裡寄一點錢或者存一些錢,打算在深圳周邊或鄰近家鄉的城鎮買房成家。”

管理平臺不僅為農民工解決了欠薪的後顧之憂,而且在安全教育培訓、電子信息檔案等方面讓農民工更有獲得感。

“之前在內蒙的一個工地,有名同事因為不瞭解施工安全規範,作業的時候從樓上掉下來,導致終身殘疾。”在華潤城潤府三期工地,一位來自陝西的40多歲的工友楊青向調研組深有感觸地說,“現在通過管理平臺,施工單位對我們進行了安全教育培訓,有效地規避了一些風險。”

“當前我們所做的安全培訓與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培訓不同,是藉助平臺基於實名信息具體到每個人的全面安全教育培訓,從而保障施工的質量、進度,把項目做精做好。”華潤城潤府三期工地安全主管全隆昌向調研組表示。

中國城市報:建築業實名制的深圳模式 讓31.5萬農民工開“薪”

建築工人通過人臉閘機設備進入工地。

“除了組織作業人員培訓之外,農民工還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進行自學。學習結束後自動生成培訓記錄,不斷提高建築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各種技能,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建築施工安全事故的發生。”負責羅湖區棚改項目的深圳市天健棚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昭說。

“以往工作的工地能領上工資就滿足了,這裡還給我們上項目工傷保險,讓我感覺自己屬於這個工地,幹起活兒心裡也會比較安穩。” 在華潤城潤府三期工地打工的貴州籍民工鄒美倫說。

“剛來時,我帶著上一個工地出具的個人信息檔案,其中記錄了我的工作專長、安全培訓記錄和表現情況等信息,很快便通過了上崗審核。”鄒美倫補充道,以前進入新工地工作,大都是經同鄉、朋友介紹,今後有了電子檔案,就有了工作的敲門磚,更容易得到老闆的認可和信任。

“電子檔案就是個人綜合表現的記錄單,對於技能水平較高的人員,更容易獲得與水平相匹配的薪資待遇。”張昭進一步指出,電子檔案也是個人徵信的證明,為農民工日後返鄉創業提供了企業背書,更容易贏得地方政府的歡迎和支持。

像蔡建鋒、金志城、楊青、鄒美倫等四位一樣,目前深圳建築業農民工正通過管理平臺個人信息歸檔逐步市民化,平臺搭建了政府與農民工的紐帶,增強了農民工的歸屬感。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進城農民工中,38%認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從進城農民工對本地生活的適應情況看,表示對本地生活非常適應和比較適應的佔80.4%,進城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正在逐步提高。

“農民工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中車信息公司研發的管理平臺在某種程度上為國家確定的‘2020年實現1億農民市民化’目標創造了孵化平臺,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制度性缺位。”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潘家華向我們表示。

“碼農”編寫農民工心聲

國企扛起社會責任

中國城市報:建築業實名制的深圳模式 讓31.5萬農民工開“薪”

負責研發的產品經理郭爽向調研組介紹深圳“兩制”管理平臺的功能模塊。

《報告》顯示,2017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652萬人,比上年增加481萬人,增長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比重為18.9%。然而,伴隨著農民工數量的增長,日益凸顯的欠薪等問題上升至國家層面,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2006年3月,發佈的《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指出,農民工問題事關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維護農民工權益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並首次提出建立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保證金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時隔10年,201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形成制度完備、責任落實、監管有力的治理格局,使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得到根本遏制,“努力實現基本無拖欠”。

那麼,如何讓中央政策落地、建立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治理格局?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目標。

“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農民工從業的大數據平臺,涵蓋農民工權益保障、教育培訓、工會組織、電子履歷等模塊,同時打通政府和企業等相關部門的數據通道,記錄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分包關係,防堵欠薪誘因,為政府提供明確治理對象,從而為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創新管理模式開闢路徑。”深圳市“兩制”平臺總體方案課題負責人、清華大學軟件學院教授顧明向調研組一行闡釋,長期以來,欠薪問題之所以成為困擾各級政府和農民工的牛皮癬,關鍵是缺乏一個政策落地的有效載體。

2016年9月,中國中車集團的一級子公司——中車信息公司為了不讓農民工流汗又流淚,勇挑國企的社會擔當,發揮自身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優勢,組建了一個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14人研發團隊,承擔起研發、推廣管理平臺的重任。

中國城市報:建築業實名制的深圳模式 讓31.5萬農民工開“薪”

中車信息公司的研發團隊。

平臺的研發從零開始。這群被社會暱稱為“碼農”的年輕人,懷揣著學以致用、為民解難的夢想,白天奔波在深圳各大工地上,一張張白皙文靜的臉頰正對著一張張黝黑辛勞的面龐,一雙雙聚精會神的眼睛注視著一雙雙充滿渴望與期待的眼神,一聲聲清脆的鍵盤敲打聲記錄下一句句發自肺腑的民工訴求;晚上聚集在一起頭腦風暴寫代碼,從欠薪頑疾開始逐一破解民工痛點……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常常映襯著夜幕籠罩下的民工宿舍。從夜晚到黎明,正值民工酣睡之時恰是碼農奮戰之期,多少個不眠之夜澆鑄著管理平臺的誕生。

為了確保農民工按月足額領工資,碼農們開發了實名制和分帳制兩大模塊。產品經理郭爽帶領年輕的碼農們研發了適用於工地環境的人臉識別技術,在烈日下、在雨水中、在午夜裡,反覆做著算法和設備的測試和優化,針對封閉式工地和開放式工地分別通過閘機和移動考勤設備實現了人臉識別過閘時間不超過1.5秒、錯誤率不高於1%的技術指標,準確記錄勞動考勤。同時,為了保障工資分賬制度地有效實施,通過在平臺建立專用賬戶,收集農民工工資表、銀行發放工資的流水證明、工資專戶監管的三方協議等關鍵數據,以此監管分賬的全過程。

為了防止工程違規轉包掛靠引發欠薪問題,碼農們專門增加了項目關鍵管理人員履職管理模塊。通過監管參建單位管理人員的出勤情況,分析轉包掛靠風險,從而防止欠薪等行為的發生。

為了保障民工的人身安全,碼農們開發了安全教育培訓模塊。藉助實名制平臺對進入施工現場的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培訓、開展安全測評,項目現場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平臺的分析結果,阻止未經過培訓的人員進入施工區域。

為了方便農民工在新的工地求職,碼農們開發了人員信息檔案管理模塊。檔案內容包括身份信息、職業履歷、技能證書、評價信息、安全培訓經歷等。“這些信息便成為一個非常客觀、真實的民工電子履歷,當他們到下一個工地求職時,很容易獲取相關信息獲取,從而為求職就業帶來便利。” 郭爽表示。

“這五大模塊既是對農民工權益的有效保護,又能提高建築企業的管理效率。”顧明闡釋到。

為了實現政府對實名制落實情況的監管,碼農們開發了政策落實情況分析模塊。“從地區(全市各區)、項目、企業等不同維度分析實名制與分賬制政策落實情況,及時發出風險預警”。郭爽說,這為政府監控“兩制”政策落實情況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

為了提升政府和企業的管理水平,碼農開發了數據統計分析模塊,從多種維度對勞務人員工作記錄進行統計分析(包括針對全市的企業、項目、人員的專項分析,各項目、區域落實政策的進度,項目間人員流動情況等),從海量數據中挖掘有效信息,為政府決策、企業勞務管理提供幫助,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助力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

此外,為了加強政府、企業與農民工三方的互動與交流,碼農們開發了政務互動溝通模塊,農民工遇到的問題和訴求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促進政企民三方實現良性互動。

“現代治理需要打破長期以來單一依賴政府的慣性思維,通過構建多元主體協商機制來實現各利益相關方的真正歸位。碼農們開發的管理平臺能夠有效解決農民工權益保障過程中主體分散、參與不足與信息非對稱等問題。”周斌指出。

為了讓“兩制”儘快通過管理平臺在深圳落地,服務農民工,碼農們不遺餘力。

齊小松是研發團隊第一個正式成員,入職之初身兼兩職,既當項目經理又負責軟件需求的調研和梳理。2016年底,當系統在深圳五個項目開展試點時,他又擔任了實施經理。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中,不到一年,齊小松就成為了這個領域的資深人士。

產品經理郭爽,承受著異地女友想要分手的壓力,堅守崗位,執著地率先在國內推出人臉識別移動考勤,解決了開放式工地無法利用閘機精確考勤的難題,迅速佔領了開放式工地的市場。

需求工程師孟立紅,承擔了大量需求梳理、內部研發推進、平臺運維、平臺用戶溝通等工作,責任心極強。雖然是女孩,卻對連續三個月每天晚上10點以後下班,沒有周末、沒有休息的工作節奏毫無怨言。

顧明表示,整個團隊都在忘我地拼命工作。

“管理平臺的創建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創業的過程,從無到有創造了一個平臺乃至一種模式。這一過程中,全體團隊成員克服了資源、資金、辦公場地等各種困難。”郭爽對此深有感觸。最終,團隊成功解決了平臺面臨的三大技術難題,即:大規模數據實時分析處理的難題、防止數據造假的難題和來自項目的DDOS攻擊難題。

2017年4月,中車信息公司在經過半年多的艱辛研發後,終於推出了管理平臺首個版本,在深圳全市範圍內迅速推廣,為建築業的“兩制”落地和農民工權益保障帶來了信息化的曙光和福音。

在接下來的推廣中,負責深圳“兩制”項目的齊小松忙得不亦樂乎,協助深圳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推進“兩制”政策在全市的落實,擬定相關政策通知公告、組織政策和管理平臺培訓,同時還要兼顧管理平臺日常數據運營統計分析、電話解答用戶疑問等工作內容。“在管理平臺投入應用的初始期,電話響個不停,基本每分鐘都有電話,週末也一樣,但我都會對每通電話耐心地解答。” 齊小松表示,每次溝通都能帶來成就感,這是為農民工提供貼心的服務。

同年5月,深圳市多個工地已經完成了軟件系統、進出識別等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379個參建單位完成了系統註冊,各項目近10萬人次記錄了考勤,管理平臺獲得了有效推廣。

顧明表示們,管理平臺是全國第一個以城市為主體主推人臉識別技術的實名制平臺,在解決數據真實性方面開創了先河,解決了政府主管部門對工程建設項目現場人員、進場企業行為數據無法實時採集並精確監管等問題。

同時,顧明還指出,平臺也是第一個在政府投資工程領域將實名制管理應用在消除違法轉包掛靠風險、有效監管參建單位管理人員到崗履職情況,以及降低公職人員廉政風險上的典範。

構築鋼鐵般權益長城

成就農民工美好生活

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管理平臺,在富有改革開放基因的深圳落地後,便很快形成令人稱道的建築業實名制的深圳模式。

2017年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開展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深圳市住建局把管理平臺作為貫徹國務院政策的有力抓手,隨即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管理平臺落地的配套措施,為農民工構築起鋼筋水泥般的權益長城。

2017年5月,深圳市住建局印發《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關於切實推進勞務工實名制和分賬制管理工作落地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全市建築工地開展“兩制”工作,並完成與“深圳市建築業實名制和分賬制管理平臺”的對接工作,為管理平臺的落地生根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長久以來,欠薪問題一直損害著農民工的正當權益,而欠薪頻發原因之一就是勞務工勞動合同簽署率低。為此,《通知》明確要求“用工單位應依法與招用的勞務工簽訂簡易勞動合同,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工資計算方式和工資支付日期並嚴格履行,堅持先簽訂勞動合同後進場施工”。

而另外一個重要誘因是工程違法掛靠層層轉包,造成責任主體混亂。一些“包工頭”(即自然人)或借用資質或私自招用農民工,當虧本或未足額得到工程款時,便把負擔轉嫁給農民工,甚至攜款潛逃,農民工的工資難有著落。對此,《通知》明確規定“勞務工實名制信息採集,由各用工單位負責各自實名制管理的信息採集工作,負責對各類信息進行彙總上傳”,並強調“信息採集實行誠信填報”。依此規,藉助管理平臺開展對管理人員的精確管理,即採用人臉識別的方式監管管理人員履職情況,管理人員是否按要求出勤履職、是否存在轉包掛靠的風險,通過系統一目瞭然。

2017年11月,由深圳市住建局組織市建築業協會、相關企業、銀行編制的《深圳市工程建設領域工人工資分賬管理工作規程(試行)》,在全市建築行業內試行,此規程明確了施工單位按照“誰承包、誰負責”的原則對工人工資支付管理負總責等條例。此規程有利於進一步推進“兩制”更加規範高效地落實,為深圳的勞務工迎來了更加美好的未來。

截止同年11月,深圳市管理平臺已經完成了1273多個項目的註冊,累計實名建築從業人員102673多人,參建單位1454多個,考勤記錄已經達到2241327多人次。

“管理平臺可24小時監控全市項目勞務工的人員出入和工資發放情況。自管理平臺在深圳推廣以來,對農民工的實名信息採集、考勤等現場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工欠薪事件、惡意討薪行為。”深圳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向調研組表示。

中國城市報:建築業實名制的深圳模式 讓31.5萬農民工開“薪”

建築工人通過人臉閘機設備進入工地。

調研組一行通過走訪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創新基地建設工程(二期),以及下坪固體廢棄物填埋場新建滲濾液處理二廠等項目瞭解到,通過實行“兩制”工作,建築企業有效推進了項目信息化管控,加強了施工管理和用工規範。

其中,羅湖二線插花地棚改項目共有368名建築工人和155名管理人員註冊到管理平臺當中。“以前對於有哪些人員在項目上工作只有包工頭清楚,甚至一部分包工頭也搞不清楚。”張昭告訴我們,如今企業通過實名制平臺,實現了人員底數清、基本情況清、出勤記錄清、工資發放清、進出項目時間清的“五清”管理目標,如此以來,作為建設單位心裡便有了一個清晰的賬本,清楚地知道哪裡可能有問題,哪些工作需要改進。

“從本質上來講,實名制管理是要規範化乃至強化建築從業人員、企業、項目的關係,促使企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潘家華指出,從項目規範化管理的角度來說,這是對建築企業在管理上的革新與提升,充分體現出管理平臺功能設計的前瞻性。

日前,住建部發布《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到2020年,建築工實名制將在我國全覆蓋,其用意正在於規範秩序、加強監管、維護權益,促進建築業長期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當前建築工人實名制正處於政策窗口,中車信息公司研發的管理平臺以信息化手段打破了建築業管理的傳統方式,以其先進性、時代性所創造的經驗和模式,成為建築業信息化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變革,為建築業 “兩制”建設和農民工問題的破解開創了新路徑,值得全國其他正在積極落實建築業實名制的省市借鑑和推廣。

“中車信息公司研發的管理平臺將勞務工人實名制和分賬制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有效地集成到一個平臺上,把專用賬戶、民工工資表、銀行流水、三方監管協議等關鍵要素環節納入全面、無死角的平臺監管邏輯鏈條中,使‘兩制’得以從源頭上遏制和預防勞務工人工資拖欠;還為建築工地安全生產教育工作提供了經驗參考,為有效解決長期困擾建築工地的勞務人員流動大、教育難的棘手問題,提供了典範。”安徽省淮北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建管處副處長孟慶方向調研組一行表示,建築業實名制和分賬制管理工作的深圳模式對淮北市全面貫徹落實好建築業實名制,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中國城市報專題調研組

《 中國城市報 》( 2018年09月03日 第 10 版)

(原標題:制度化平臺讓31.5萬農民工開“薪”不已 聚焦建築業實名制的深圳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