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民国是新时代和旧时代交替的时代。打破了封建时代枷锁,民国的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独特的个性,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时代人物引领。民国人儿每个人的风骨、教养、性格都不一样,民国人有一种独特的精气神。

尤其是民国的先生,他们追求活得美、活得有趣、活得漂亮、活得有价值。在清新隽永的书法和黑白的老照片中,仍可望见民国先生曾经的风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 周樟寿 ,后改名 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狂人日记 》时所用的 笔名 ,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先生从事教育30年,他批判旧教育,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倡导并实践新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胡适

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 人,以倡导“白话文 ”、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马相伯


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今 镇江市 丹阳市),中国著名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 、 复旦中学 、 向明中学 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杰出教育家蔡元培 、民国高官于右任 、邵力子为其弟子。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张伯苓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1]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梅贻琦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 [1] 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江苏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1]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国十大先生书法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