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辛大师谈学诚法师佛教劫:气数未尽还能东山再起

天辛大师谈学诚法师佛教劫:气数未尽还能东山再起

问:我有一惑。有人认为招远被害的女子,也属于因果报应。可是我总是认为那些无辜的人,不该以因果报应来评价他们。因果说岂不是成为了为恶人行凶辩护?

学诚法师:因果,不是用来解释世间、评判他人的,而是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佛法也是如此,如果用来对照他人、批评他人,那佛法就成了伤人的利刃,它本应该是斩断自身烦恼的慧剑。

人生的际遇,在佛法上称为“异熟果”,是宿世之因在异时、异地、变异而熟的果相,由于难以获知其因,人们往往对命运感到难以捉摸、无可奈何,故认为是“天”在主宰。其实,所有的结果都是由我们一手打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勇气固然可嘉,但更需要的是了解业果的规律,懂得如何种因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业,就是我们的举止、造作、行为。人的思想、语言、行动均是业,所有的身语意行为发生之后,都会产生一种力量,留下一个看不见的痕迹,即“业力”,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我们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由业力摄持的,一期业报已尽即是死亡,犹如发射炮弹,弹出之力能推动炮弹前进,力尽之时即落下来。然后,其他的业又发动、现起,引生新一期的生命。

业力,就是众生起心动念、行为造作所留下的力量,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相续不断,主宰我们的生命。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必有前因。深信因果能够帮助我们更积极的面对境界、开创未来,但是绝不等于因果是为了安慰人心而假设的一套理论。因果是佛陀以智慧超越烦恼的障碍而彻见的宇宙法则,真实不虚。

一般人认为,造恶能以行善抵消,仅仅是在行善或造恶的行为上去考虑,认为自己只要做了一些善事,就有“资本”继续造恶业,庸俗地以世俗的债务关系来理解:只要我有钱,欠多少债都能还。这样想本身就是邪见,是不懂得佛法。寓言中有“刻舟求剑”的愚人,在一个地方犯了错误,却想在其他地方来弥补,认为“行善可以抵消恶业”的见解,就与这个愚人一样,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佛法讲,造业的核心在心,在动机,只有改变心,才能改变业。造了恶业,只有从心底里真正认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产生痛悔之心,洗心革面,决不再造,才能真正“消业”。

我们思维的方式,与过去养成的习惯有关系;但当下一念心的方向,是可以自己做主的,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改变习惯,抉择内心所愿的方向。面对一切境界,思维抉择之前,是业力的作用;当下的选择,是愿力的作用。所以,当下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愿力是转变业力的核心。

佛法的因果观绝不等于宿命论。宿命论与否定因果,是两个极端,前者过于强调宿业,后者完全忽视宿业,都是偏见。佛法的因果观是中道,它认为人生遭遇“不即此生,不离此生”,眼前的境遇不仅仅是此生的业,但也不离此生的业,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当下而改变命运。

佛法不讲命运,讲业力。人生的状态由自己的业力决定,改变业力,就能改变命运。学习佛法,就是要改变自己的业,从染污变为清净,从无明变为智慧,最终成就佛果。

修行不是要等待来生,而是要创造今生,今生越来越好,来生才会更好。改命就是改念头,善念越来越多,命运就会越来越好。

先要懂得:什么是因果,什么是空呢?一个果实的种子,种在地里,经过阳光、雨露的滋养,慢慢成长、开花、结果,这个新的果实与原来那个果实是同一个吗?不是。这就是“空”。新的果实与原来的果实有关系吗?有。这就是“因果”。人的命运之轮由业力所掌握,若不懂得如何去改变业力,命运之轮的轨迹就无法改变。可以学习《了凡四训》的故事。

佛法讲因果绝非为了让我们“认命”,而是让我们可以正确的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只要好好照着因果的原则去行为,就能够主导自己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