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已盯上暴利如販毒的ICO,你還打算跟大媽一起上車嗎?

監管層已盯上暴利如販毒的ICO,你還打算跟大媽一起上車嗎?

要說最近什麼投資領域最火,那ICO當仁不讓。“一夜讓你買房買車”的造富神話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投資者,就連社區大媽都在瘋狂“搶購”。

火爆程度碾壓P2P

“睡一覺起來,賬戶裡多了一個億”

“還沒幾天,房子車子都有了”

“我的天,這利潤可趕上販毒”

以太幣自發行以來上漲近1000倍,國內亦有代幣自ICO以來漲幅200倍,比如去年9月完成ICO並上線交易NEO(原小蟻股)。

監管層已盯上暴利如販毒的ICO,你還打算跟大媽一起上車嗎?

NEO行情吧 來源:聚幣網漲幅幾百上千倍的收益實在太誘人,財富效應是最大的動力。投資者瘋狂湧入,I

ICO到底有多火?數據告訴你:

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近日發佈的《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7月18日,監測發現上線並完成ICO的項目有65個。要知道,2017年以前,國內ICO成功的項目一共才5個。

據火幣區塊鏈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ICO的全球總投資額約為18億美元,僅中國融資規模就達到26.16億元

據媒體報道,ICO累計參與人次達10.5萬。財經大V薛蠻子、“比特幣”首富李笑來、網紅孫宇晨,紛紛投身其中。此外,參與的投資者還有比特幣從業者、風投人士、工程機械銷售商,甚至是連ICO是什麼都沒搞懂的社區大媽。

ICO到底是什麼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縮寫,即首次代幣發行。可以借用IPO的概念理解,IPO是企業為了發展而向公眾

籌集資金,ICO是企業為了發展而向公眾籌集虛擬貨幣

本質上是一種融資行為。項目發起方可以通過互聯網發行一種獨有的代幣,並通過這種代幣籌集用戶手中諸如比特幣等流動性較好數字虛擬貨幣,此後可以通過出售這些虛擬貨幣完成資金的募集。

有人將其通俗地解釋為,投資者買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將其將給做ICO的公司,支持對方開發新幣。如果開發出來的新幣大漲,投資者就可能暴富;反之,投資者的錢就打水漂。

為什麼項目發起方會選擇ICO這種方式呢?顯然,比起IPO、PE/VC或其他方式來說,ICO在融資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ICO的融資對象大多是普通投資者,對於規則基本都是服從,無法直接干預團隊的工作,不像PE/VC機構有時會對項目有較大的話語權和掌控力;

ICO融資方式支持的項目多數為

未完全成型或完成的項目,其他融資方式基本不可能支持這樣的項目;

ICO的投資者的得到的虛擬貨幣,對於項目方而言,不用付出股份或利息

ICO融資效率高,項目方發佈一個項目白皮書就可以提供給投資人認購,不需要法律主體且不受監管,而IPO需要經過漫長而複雜的程序、PE/VC也要接受各種盡職調查。

ICO風險重重

根據上述ICO的融資方式,相信聰明的投資者已經窺探出其中蘊藏的風險:

項目方自己定規則、掌握話語權,

項目方自己發貨幣、不用付利息,

項目方發佈白皮書、不受法律管。

項目方什麼好處都佔了,投資者能撈著多少便宜?

尤其是2017年ICO如火山爆發式井噴後,投資者所要承擔的風險是幾何倍數增長:

  • 項目風險

目前來看,ICO項目良莠不齊,項目質量魚龍混雜。項目白皮書中的內容不都是真實的,對項目沒有清晰的規劃,項目可行性有多少無法知曉。

比如,有的ICO項目白皮書中宣稱與星巴克、亞馬遜等巨頭有合作,但均遭否認;聲稱團隊成員中有騰訊專家級工程師,卻查無此人。

有的項目根本就沒有白皮書、抄襲代碼、項目資質極差;甚至,項目發起人都有犯罪前科等。

據媒體報道,現在很多區塊鏈項目根本不需要代幣也能完成,但還是去做ICO,而且代幣的發行數量、發行價格隨心所欲,沒有任何依據。

  • 信息不對稱風險

除了會故意隱瞞與項目實質有關的信息外,發起人會憑的個人影響力,就開始拉微信群進行打款;或是利用邀請大V站臺來做噱頭,忽悠投資者進場。

此外,白皮書的技術門檻要求也極高,非專業人士很難看懂項目如何實現。

  • 信息洩露風險

對於提供ICO業務的交易平臺,能夠得到大量的客戶信息,如果平臺內部出現工作人員販賣投資者信息,投資者的私人信息就會被洩露;或是遭到來自外部攻擊比如被黑客盯上,一旦其安全系統存在漏洞,後果不堪設想。

  • 法律風險

有專業人士認為,當前多數ICO項目已經具備了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特徵。

典型的“坐莊”騙局也正在潛入ICO領域,作為莊家的發行人與發行平臺聯合行騙,莊家持有自持大量份額,以大量資金運作使得價格暴漲,待ICO完成、散戶資金進來之後,莊家出售自己持有的份額賺取差價,散戶就無還手之力。

再加上ICO現階段本身受法律監管就存在漏洞,投資者一不小心就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管層已經出手

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國對於數字貨幣態度不一。但ICO亂象叢生,已經迎來了國內外監管層的廣泛關注。

國內:

8月18日,央行、證監會、銀監會組織ICO專門座談會,正在研討是否取締ICO的方案。8月24日,銀監會起草了《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徵求意見稿)》,列舉了一系列處置非法集資職能部門應當啟動行政調查的情形。

8月28日,北京網貸協會就ICO發佈五大風險提示:1)相關線上交易平臺,存在非法經營和涉稅等風險;2)相關項目發起人和機構,存在洗錢、非法集資和組織傳銷、涉稅等風險;3)相關投資人,存在參與非法集資、傳銷等風險;4)相關技術、媒體服務/研究機構,存在參與、組織非法集資、傳銷、虛假宣傳等風險;5)相關監管機構已經高度重視並提示ICO的風險。

8月30日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各類以ICO名義吸收投資相關風險的提示》,警示ICO風險,部分平臺甚至涉嫌詐騙、非法證券、非法集資等行為,呼籲廣大投資者保持清醒,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國外:美國證監會(SEC)已經宣佈將ICO納入監管,並且警示風險,揭露一些上市公司“拉高出貨”等騙局。

除此之外,包括瑞士、新加坡、英國、俄羅斯、美國等在內的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陸續出臺了ICO領域監管辦法和措施。

國內外監管層開始密集揭露ICO風險,效果立竿見影,各種ICO代幣因此暴跌,由李笑來主導創立的國內交易量第二大的ICO平臺ICOINFO也主動停服。未來,監管層加大對ICO的監管力度已是大勢所趨。


有句話怎麼說的,任何投資品到了連大媽都瘋狂進場的時候,要不要買你該自己心裡有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