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注:

①见:当作出现的“现”解时,读xiàn,如“见素抱樸”;而当作见解、看见时,读jiàn,如“视之不见名曰夷”。

【讲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推崇乡贤,使百姓不因此而争斗。

乡贤有益于社会,但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看,推崇贤人,也会因此带来百姓的争斗,容易出现各种事端;因此,弊大于利,圣人不取也。不尚贤,不等于不鼓励成为乡贤;但是不让贤人成为社会上的模范、榜样,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这句话一般人不理解,不该鼓励贤能吗?大家都向他看齐。要看实际效果。比如中小学班级讲分数,讲名次,可是,这天下事必然是行随嘘吹强羸培堕,自然形成对待,这是很深的哲思。会不会给后面的人太大的精神压力?造成抑郁、压制、打击、沮丧?所以要从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理解这句话,从现实理解这句话。圣人的思想是长远的。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看重难得的东西,使百姓不因此去偷盗

这句话就好理解了,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何况还贵重之?苹果手机,大家都喜欢,就会有人因为买不起、得不到,而去做不好的事情。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出现引发欲望的东西,使百姓不无法会因此而心乱。

见:现;以上三样,都是身外之物。从治国之道的有形层面讲,就是不要崇尚贤人,不要鼓吹物质,降低百姓对物质的追求,自然减少纷争;当然,同时也减少对天地的过度索取,不去危害天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前三句话的主体,都是侯王级别的管理者。那么,圣人级别的侯王会如何管理呢?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治国方法是:

虚其心:虚空百姓的心灵。

后面四句的其,都是指民。虚其心,虚什么?实际上就是清除前识,少私寡欲,减少对物质和过分的欲望的追求。前识,就是先入之见。脑袋里面充塞了大量的成功学、鸡汤、各种名师的段子,脑子就乱了,不知所以了。前识少了,内心经常有种灵机,有时候工作上会有灵感,知道如何去做,也知道这样肯定能做好。从实践效果看还是不错的,人是不断提升的。

前面所说的:不贵、不尚、不见,识神也就容易安静,元神就自然对大道、混沌有种感应,自然生出真知。虚而灵,进入虚灵境界。

实其腹:充实百姓的丹田。

显意:降低对于物质的需求,只要吃饱肚子就好;泛指减少物质欲望。

密意:腹,是氣海或者丹田的所在。那么虚其心,安静下来,自然逐渐内氣祥和流畅,对大道混沌有所感应,开源与节流结合,内氣如水就越来越多,自然充满了下丹田也就是氣海。把下丹田解读为氣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古人的思维。还可以理解为:虚心请教明师,才能得到修身方法,充实下腹。

“虚其心、实其腹”,上虚下实,也是健康的保障。

12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为腹,是圣人的修身,也传递他的修身给百姓。

弱其志:柔弱百姓的志向。

弱:小而有韧性。

志:为做事情的志向。强行者有志。可见志与行有关。那么什么是行呢?熟悉《道德经》的人,就很容易想起这两句话: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53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所以,志,是行道的志向,在现阶段就是弘扬经典。

通过虚其心实其腹,逐渐开始对大道有了感应,真知出来了,有行于大道的志向了。弱,就是如水一样,有种弹性、灵活,不僵硬,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遇到阻碍懂得要换个思路、方法,最终达到目的。理解曲则全,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氣质柔弱,动态调整,形成氣和。

强其骨:强壮百姓的骨骼,充实骨髓。

骨,包含了骨髓和骨骼。骨髓还通往大脑。脑骨也是骨,所以骨也包括了脑髓,也就是大脑的形质部分。脑髓形质(识神)饱满,有无相生,形而上的元神也容易灵光。

虚其心:神;实其腹:氣;弱其志:神;强其骨:形。这样就比较完整地包含了形氣神的修练。

常使民无知无欲

:总是使百姓具备无的真知、无的追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经过圣人传递这些修身方法之后,百姓逐渐有了真知,有了对无的追求,从“百姓皆注其耳目”,开始知道有天地,有大道,逐渐进阶为人。

结合全文义理,老子教导百姓从修身开始,引导百姓进入形而上的境界。逐渐递进,从修之于身,不断进阶,最终到达修之于天下的圣人境界,见素抱樸,复归于樸,所以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愚民。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智者不敢妄为。

智是贬义,表示伎巧谋辩等,不真诚质朴。如: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智慧出有大伪。

知人者智。智者知人,懂人性,会煽动人,想怂恿百姓没事找事,从中满足个人的私欲。但是,正因为百姓无知无欲,逐渐开始有了真知,也有了自知之明,对物质财货逐渐失去兴趣,没人会听从智者,无懈可击;所以,智者也就不敢妄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的原则去为,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这句是全章的总结。

圣人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教化,让百姓慢慢懂得氣化的道理,慢慢有了天地之心,对无有了真知,懂得在无的层面上如何与天地人交流、和谐、共存,自然达到天下道治,即圣人修之于天下的最终目标。

与这一章相同的句法很多,如: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也有:学不学,欲不欲,事无事,味无味等等。结合起来,解读就更完善,更精彩。

(以上讲解著述:黄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