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北大留平四教授”,有的坚守有人甘当日本人走狗

抗日战时期,北大南迁,指定周作人、马裕藻、孟森、冯祖荀等四位教授留守并照看校产,时人称之为“北大留平四教授”。之后,日本人占领北平,四位教授也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周作人(1885年-1967年)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留平四教授”,有的坚守有人甘当日本人走狗

周作人,原名櫆寿,字星杓,浙江绍兴人,他是我们所熟知的文学家鲁迅(周树人)的二弟,单以文学领域内的成就来论,周作人绝对当得起这些称谓:“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来考取官费生,远赴日本留学。周作人在语言上很有天赋,无论是英语、希腊语,还是日语、俄文、梵文,他都玩得很溜,在日本期间,他与哥哥鲁迅翻译了诸多外语书籍,大多由他主笔。

1911年,回国后,周作人先后历任了浙江省立第五高级中学教员、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女师大校务维持会会员等职务。

“五四”时期,周作人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是《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按照这个人生轨迹发展,将来也必定是要成为文化界的旗帜性人物。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周作人留守在了北京,他的人生进程就此改变。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留平四教授”,有的坚守有人甘当日本人走狗

在北京期间,除了授课外,周作人主要是在家里翻译英文和古希腊文稿件,与日本人的接触还是少的。1939年,周作人在家里遭到刺杀,受了轻伤,凶手逃逸。之后,日本宪兵以护卫之名进驻到了周作人家,到了这时候,周作人已经没有了过多的选择。当年,周作人出任了汪伪南京政府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职务,至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又出任了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中日文化协会理事等职务。

当然,周作人在出任这些职务有被迫的成分在内,但极其不应该的,任职期内,他还带着代表团去日本参加了会议,去就去吧,非常作死的,他还抽空去参拜了靖国神社,并且去日军医院,慰问了受伤的日军官兵,为他们捐款捐物,不余余力。

周作人最终没能风光多时,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就以汉奸罪名被国民政府逮捕,关押在了老虎桥监狱。

1946年,高等法院判处他14年有期徒刑,第二年,又改判为10年有期徒刑。之所以叛得不是很重,是因为他任职期间保存了北京大学的设施,也并非是有意投敌。

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接任中华民国总统,周作人被提前释放,暂住在学生家。后来,周作人曾想过去台湾,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行,当年8月,周作人回到解放的北平定居。

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搬到了北京八道湾的老房子居住,从此专心翻译和写作,以稿费维持生计。

周作人晚年生活过得很是惨淡,因为他先前的经历,他的稿费一再被扣减,生活保障很成问题,动荡的年代中,受到波及,生活条件很是艰苦。1967年,周作人因突发疾病而去世。

马裕藻(1878-1945)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留平四教授”,有的坚守有人甘当日本人走狗

马裕藻,字幼渔,浙江鄞县人(今属宁波鄞州区),近代文化名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

马裕藻早年拜师近代教育先驱叶浩吾,接受现代化启蒙教育,1898年,马裕藻前往上海求学,结识蔡元培、章太炎,并深受两人影响。1901年,马裕藻曾一度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后又加入了《外交报》的编辑工作。

1903年,马裕藻曾经加入过拒俄义勇队。1904年,他又参加了光复会。1905年,马裕藻被公费选送往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1911年回国后,马裕藻曾出任过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后又在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任职校长。

1913年,马裕藻提出的《注音字母》方案获得通过,之后他被聘任为北大教授。在校期间,马裕藻曾经连续八年担任校评议员,积极参与到了北大的建设中去,成为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的得力助手。

1920年,马裕藻出任了北大国文系主任,就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任期,期间,他曾聘请了鲁迅等名师来到北大任教。1933年,马裕藻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留平四教授”,有的坚守有人甘当日本人走狗

马裕藻之女马钰,据传是鲁迅的暗恋对象

抗日战争时期,马裕藻不畏艰辛,留守在了北平。之后,他拒绝在由日伪控制的北大任教。并坚决表示与和日本人合作的周作人绝交,期间,他还联合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1945年,马裕藻因病逝世。

孟森(1869-1938)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留平四教授”,有的坚守有人甘当日本人走狗

孟森,字莼孙,号心史,世称为孟心史先生,江苏武进人,是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奠基人,他的著代表着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

孟森自幼拜得名师接受传统启蒙教育,才能出众,因而有些轻狂。1898年,他被盛宣怀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聘任为教员,期间因为发表不当言论,而被教务长调任到译书院,负责翻译工作。1901年,他进入江阴南首书院就读,之后,他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

1904年,孟森毕业后回到国内,被广西边防督办郑孝胥聘任为幕僚。1906年,孟森跟随郑孝胥前往上海。1906年,他又再次前往日本留学,1907年回国后,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预备立宪公会成立,孟森成为的骨干成员。

1908年,孟森接任《东方杂志》主编职务,第二年,他又当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孟森早年坚持宪政立场,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又积极响应革命,后被推选为江苏省临时参议员代表、共和党干事。1912年,他又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受到袁世凯的赏识。

1913年开始,孟森转向明清史研究。1929年,他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开清史课,之后出版了《清朝前纪》、《明元清系通纪》等著作。1932年,他在北京大学开设《满洲开国史》,之后又发表了研究清史的诸多重要著作,被称为是“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孟森被北大指定留守北平,等到日本占领北京,孟森放弃学术研究。同年10月,孟森在协和医院病逝。

冯祖荀(1880-1940)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留平四教授”,有的坚守有人甘当日本人走狗

冯祖荀,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数学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902年,冯祖荀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后被选送往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学校,后又转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主要研读数学。在日本期间,冯祖荀组织成立了“北京大学留日学生编译社”,并出版了《学海》杂志,这是中国最早的科技译刊之一。

1911年以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冯祖荀被聘任为理科教授。1913年,北大开设了数学门,冯祖荀成为主要教授。数学们改为数学系后,冯祖荀又出任了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后又兼任北京高师数学系主任,为当时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929年,冯祖荀发起成立了中国数理学会,1935年中国数学会成立后,他被选为9名董事之一,张学良的东北大学也聘请过他出任数学系主任。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冯祖荀留守在北平,日军占领北平后,他曾一度在日本人控制的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曾将数学系的学籍档案秘密转移到昆明。

1940年,冯祖荀因病在北京去世。抗战胜利以后,北京大学为他进行了重新安葬,墓址选在八大处福田公墓内。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