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轩辕丘是黄帝的都城,它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在新密与新郑交界处新密市曲梁镇境内,有一座规模巨大保存完好的龙山时代城址——古城寨城址。

它就是黄帝古都轩辕丘。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说,“这里是中华文明迈步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轩辕丘古城寨城址

轩辕丘是一座始建于仰韶晚期,延续到龙山中晚期的古城,有南北两个相对的城门,城墙至今还高达十多米,城内出土了结构复杂的大型宫殿基址。城外出土有冶铜的坩锅碎片。在黄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

轩辕丘的西城墙已被溱水冲毁,往南不远就是溱洧交流处,溱洧交流处又被群众称为“黄帝口”。

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大地氏族林立,号称万国。洧水流域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部族——有熊氏。有熊氏国君为少典,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炎帝部落在发展中第一个征伐补国,使其臣服。许多部落都听从了他的号令。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炎帝像

后来,炎帝部落日渐衰落,部落之间矛盾重重,互相侵伐掠夺,炎帝无力禁止,民众不得安宁。于是黄帝推行德政,操练军队,以和睦邻,以武止暴,四方诸侯都前来归服。黄帝在阪泉和炎帝交战三次,击败炎帝,使其归顺。

黄帝又率众在涿鹿与蚩尤展开鏖战,但是九战九败,黄帝退回有熊,命风后研究阵法,创制战车,最后将蚩尤擒杀。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第一次实现了大融合,万国统一,轩辕黄帝被尊称为天子,华夏民族迎来了第一个天下共主的时代。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黄帝像

黄帝统一天下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战场从中原到山西到河北。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发明创造最繁盛的时代,众多发明成果使中国跻身于世界文明古国。而黄帝活动的中心便是今天新密、新郑、禹州,还有豫西的灵宝等地,而新密的遗迹为最多,有50余处。

黄帝的英明睿智无人能及,黄帝手下也是战将如云,能士如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勇猛善战是黄帝开疆拓土、安邦定国的根基。在新密黄帝宫、溱洧水、摩旗山、具茨山,到处都留下了黄帝及其文武将相的足迹,到处都传颂着他们的英雄故事。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黄帝宫旧影(魏殿臣 摄影)

《史记》记载,黄帝举“力牧、风后、常先、大鸿以治民。”此四人非但是治世之能臣,还是领军之主帅。

力牧力大无比,能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善于组织指挥。黄帝得力牧后筑圣坛拜力牧为将。位于刘寨镇的力牧台就是黄帝当年为拜将所筑。在这里,力牧站在高台之上,将方圆十几里原野上的十万军队训练得进退有度,战力强盛,成为冲锋陷阵的精兵。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力牧台遗址

力牧台不远处有“老虎圈”,力牧在此训练了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老虎军团,虎军一出所向披靡。力牧还发明了战车,将战车列入军阵,进行步车协同作战。力牧练兵,战鼓声震十里,旗语变换多端。白寨镇摩旗山是力牧以旗语号令军队的地方,也是黄帝誓师北伐蚩尤的出征之地。

风后是伏羲后裔,善观阴阳天机,掌握八卦精髓,他曾在灵崖山天爷洞里潜心修炼。黄帝访得风后之后,为战败蚩尤,日夜于风后研讨排兵布阵之法。风后将伏羲八卦原理运用到军事上,发明了风后八阵图,在八卦之中加一卦为中,设“九宫”,并作《握奇经》以述其理。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八阵因时而化,正奇相佐。“虎张翼以进,蛇向敌而蟠,飞龙翔鸟,上下其势。”“必使陷坚阵、拔深垒,若星驰天旋,雷动山破。”(唐独孤及《风后八阵图记》)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黄帝宫唐独孤及《风后八阵图记》

碑刻旧影

风后八阵图是我国最早的兵法理论,为黄帝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相传,黄帝战蚩尤九战九败之后,退守黄帝宫。黄帝宫人祖洞,就是黄帝与风后研创八阵图的地方。

黄帝宫(原名云岩宫)讲武门、轩辕门是黄帝在此讲武论兵、培养军事干部的场所。风后还发明了指南车,能破蚩尤迷雾阵,黄帝部队在大雾中也能所向披靡。黄帝为了表彰风后的功绩,把具茨山东部高峰命名为风后顶。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常先是狩猎能手,他发明了很多狩猎工具。有一次,常先捕杀了一头野牛,把剥下的牛皮随手搭在一个木墩上。这个木墩是空的,野牛皮经过长时间暴晒后便收缩了,把空木墩裹得紧紧的。有一天,有个人发现这张牛皮一拍就响,便寻来两根木棒,使劲擂了起来,结果发出的声音像雷鸣一般。常先就此发明了战鼓。后来他把野牛皮换成夔牛皮,把鼓槌换成雷兽骨,做了80面大鼓。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常先蒙鼓

涿鹿大战开始前,黄帝把80面夔牛大鼓埋伏在暗处,当蚩尤的军队冲过来时,80面大鼓一齐擂动,蚩尤的军队还未交战,就被鼓声震得人仰马翻,耳聋眼花,个个东倒西歪,溃不成军。从此,鼓就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助阵工具。新密苟堂镇有常先口,是个交通要道,相传当年常先曾率部在此把守。

具茨山是道东西横亘80里的大山,在新密苟堂镇申门村南部有一个山峰叫大鸿山。大鸿是黄帝大将,掌管兵事刑法,“通医道,晓兵法”,著有兵书《鬼容区》。大鸿山上有城,叫大鸿城。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大鸿城东华门

相传大鸿在此屯兵驻守,垒石筑城。城有四门,皆在险要处,分别叫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北华门,大鸿城当时应为华城。大鸿城下还有传说中的避暑宫、御花园、梳妆台、擂鼓台。具茨山上有多处与大鸿城类似的规模宏大的古代聚落遗址,山石上还刻有数千处古代人类留下的岩画。说明山上的聚落曾为人们长期居住。黄帝时代,具茨山的华城是大鸿为黄帝所建的高山行营。

黄帝胸怀广阔,求贤若渴,广揽人才,怀有一技之长来投效者,一律重用,于是四方贤士如影相从,能工巧匠络绎不绝。黄帝时代,养蚕、舟车、文字、历法、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嫘祖养蚕

为访求大贤,黄帝不惜千里奔波,躬身造访。力牧是他在云梦泽访得的,风后是他在海边访得的。黄帝听说具茨山上有位大隗先生是个得道高人,就去拜访,不巧迷了路,在路上遇到一个聪敏神异的牧童,黄帝见他识广多闻,就向他求教治国之道,小牧童说,“治理天下如同放马一样,不过是去其害马者而已。”(《庄子》)黄帝一听很有道理,急忙拜称天师。成语“害群之马”由此而来。这也是法家思想最早的渊源。

传说神秘的大隗先生后来被黄帝请出山拜为军师,担任右相之职。大隗是大隗氏族的首领,大隗氏在黄帝之前长期活动在中原,与有熊族关系密切。黄帝筑城时,因为工程浩大,大隗氏族曾派大量人力参加修筑,因而有“一夜鬼修城”之说。因大隗氏有功,黄帝就把大隗曾隐居的山命曰大隗山。大隗镇也因大隗先生的活动而得名。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新密大隗山

黄帝还善于思考哲学问题,向一些悟道高人请教道的真谛。广成子是黄帝时高深莫测的仙人,在崆峒山修行。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往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五谷丰登人民安乐之道,结果让广成子批评一顿,责备他没有抓住本质。

黄帝退而省思三月,后又去拜问修身长生之道,这回广成子十分高兴,滔滔不绝地向黄帝讲述了道的真谛,广成子说,“至道的精华,玄妙而幽深;至道的法则,模糊而难测。不外视,不外听,凝神虚静,形体自然就会健康。清静无虑,不要劳累你的身体,不要扰动你的精神,方能长生。内心少思,不言少行,弃智绝巧,将达到大明的境界。”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修德观

为了向广成子学道,黄帝特地把广成子请下山,奉广成子为卧龙,在洧河边建卧龙台,以便专心修道。后来人们在黄帝修道的地方建修德观一座,修德观所在村被称为观寨村。广成子成为后来道教的代表人物。黄帝与老子一起被道家尊奉为道教祖师。

在黄帝宫及其附近,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分布密集、规模巨大,这些文化遗址印证了黄帝在新密的活动。以黄帝宫为中心的许多地名都透露着黄帝时代大规模战争的信息。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养马庄

黄帝时马匹经人驯化,已用于战争,马骥岭是黄帝溜马的山岭,养马庄、草马沟是黄帝养马的地方,黄路坡是黄帝出行的通道,操(草)岗是黄帝军队操练的地方。仓王,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记史之地。大隗河屯是黄帝前沿部队屯兵之地。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新密讲武山摩旗石

苟堂镇讲武山是黄帝聚将讲武之地。白寨摩旗山下有屯粮凹、议事台、黄帝乐院(弹唱沟)。白寨镇与袁庄乡交界的亮歌山、亮岗塞、嘹歌门相传是黄帝军队歌唱的地方。马骥岭周围有大片的桑林,是黄帝正妃嫘祖教民养蚕的基地。伏羲山的鸡山是黄帝曾经登临的地方。平陌镇天爷洞是黄帝拜天祭祖处。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天爷洞黄帝拜天祭祖处

黄帝宫地势低洼,众水汇流,山环水绕,风光旖旎,隐蔽性好,三座城垒又互为犄角,是天造地设的屯兵备战大本营。黄帝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撼天下的战争。

惊心动魄的战争过后,天下终于平定下来,黄帝对于战争中血流漂杵的血腥和生灵涂炭的惨痛深感不安,为让后代远离战争,永享太平安乐,他把兵符葬于黄帝宫深涧之下。后人作诗赞曰:“战罢蚩尤犒旅徒,云岩深涧葬兵符。千秋永罢干戈事,蔓草寒烟锁阵图。”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黄帝建都 一统天下定中原


黄帝宫葬符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