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河湟新區揚帆啓航

青海新聞網訊 9月12日,海東河湟新區新聞發佈會在西寧召開。50餘家海外華文媒體及中央駐青、省垣20家媒體的70餘名記者參加了本場新聞發佈會。

今年9月3日,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青政辦函【2018】133號,同意將海東工業園區臨空綜合經濟園更名為海東河湟新區,這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海東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發展的重大機遇和嶄新的起點,對海東來講具有里程碑意義。

設立河湟新區對海東發展有何重大意義?新區設立後與原園區有何關係?海東河湟新區有什麼寓意?新聞發佈會現場,海東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王佔恩,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何延年分別作了詳細解答。

設立河湟新區對海東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王佔恩:臨空綜合經濟園位於河湟谷地,緊鄰機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蘭西城市群的中心腹地,是海東與西寧的橋樑紐帶,也是青海的門戶。

將臨空綜合經濟園更名為海東河湟新區,是順應新時代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有利於臨空綜合經濟園轉型升級為綜合性、多元化產城融合的城市新區;有利於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海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海東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升海東核心競爭力;有利於傳承和弘揚河湟文化,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有利於推進西寧—海東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有利於實現海東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蘭西城市群中部節點快速崛起。

河湟新區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定位是什麼?

王佔恩:海東河湟新區將打破單一的工業為主導的思想,重點發展樞紐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努力構建“高端化、集約化、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一是依託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全省的“雙創”示範基地,將新區建設成為“專、精、特、新”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新區。二是以蘭西城市群發展戰略為引領,全力推進新區由單一型經濟園區向區域性綜合型現代新城轉變,將新區建設成為產城融合發展的引領新區和科研教育集聚區。三是以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為窗口,將新區建設成為商貿物流基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新區。四是致力於生態綠色、宜居宜商、宜文宜旅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健康養老、總部經濟,開發建設高端住宅,將新區打造成綠色生態宜居的樣板新區。五是依託濃郁的河湟文化底蘊和公鐵航大交通樞紐集於一身的獨特優勢,打造全省乃至青藏高原旅遊接待門戶和“大客廳”,將新區建設成為旅遊目的地和集散中心。

海東工業園區七年投入有多大?

何延年:海東工業園區臨空綜合經濟園徵地拆遷工作涉及平安、互助兩縣(區)3個鄉鎮22個行政村,共需安置房13943套,安置人口約5萬人,統徵土地75551畝。園區成立以來,已投入資金約220.87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69.02億元,安置區建設78億元,農民生活保障金4.55億元,配套建設投入9.16億元。

園區自建設之初,就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高度重視群眾安置,遵照“小街區、低密度、高綠化、全配套”的理念,選擇地理位置最優、交通條件最好的平安高鐵新區規劃建設全省一流回遷群眾安置小區,安置區總建築面積305萬平方米,規劃建設21個片區358棟樓13500套安置房,另外貨幣安置443套。截至目前,所有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小峽、高寨鎮9920套安置房已全部實現入住,紅崖子溝鄉4023套安置房已經全部完成房屋分配,正在領取鑰匙,10月底前將全部實現回遷入住。

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已全面配套,16條道路、市民公園、市場、車站、公廁、九年一貫制學校和完全小學、6所幼兒園、1所醫院已投入使用。引進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為回遷入住群眾全面提供後續服務,為減輕群眾入住負擔,對入住前三年的物業費進行減免,第一年住戶承擔30%,第二年承擔50%,第三年承擔70%。為保障回遷戶基本生活,每人按每月平均160元的標準發放失地農民生活保障金。同時,不斷拓寬就業渠道,使安置群眾有事做、有錢掙,不斷提高整體生活水平。

由於徵地拆遷和群眾安置工作組織實施有力、政策落實到位,已建成的安置區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拆遷群眾對安置工作滿意度比較高。

新區設立後與原園區有何關係?

王佔恩:海東工業園區是青海省人民政府於2010年12月批准設立的省級開發區,起初由臨空綜合經濟園、樂都工業園、民和工業園組成,2013年將互助綠色產業園納入海東工業園區,今年6月將化隆巴燕·加合經濟區和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產業園納入海東工業園區統籌發展,形成了“一區六園”發展新格局。特別是由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直接負責實施的臨空綜合經濟園按照“產城一體、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經過七年多的開發建設,徵遷安置基本完成,基礎保障不斷提升,優勢產業開始集聚,已全面進入大招商、快發展的黃金階段。這次省委、省政府從“一優兩高”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批准海東工業園區臨空綜合經濟園更名為海東河湟新區,必將實現海東工業園區更高質量發展。

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同意海東工業園區臨空綜合經濟園更名為海東河湟新區的函》(青政辦函〔2018〕133號)批覆精神,更名後的海東河湟新區與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運行體制,海東工業園區在負責海東河湟新區開發建設的同時,繼續統籌、指導、管理五個分園。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優化工作機制、完善用人機制、優化服務環境,儘早將海東河湟新區打造成我省第一個現代化省級新區。

海東河湟新區有什麼寓意?

何延年:“河湟”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指黃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千百萬年來,黃河、湟水、大通河穿行於海東的峽谷、盆地,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河湟文明,勤勞智慧的海東兒女用他們的雙手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河湟文化。從海東歷史上的卡約文化、齊家文化、柳灣文化到撤地設市以來面向世界的城市文化,眾多古今文明的交替更新,使河湟谷地的歷史文化顯得奪目和燦爛,河湟之名從古到今、淵源延續。

國內外學術界一致認為,河湟文化是黃河源頭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標誌,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交匯之地,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並存的璀璨明珠。作為黃河上游最大支流的湟水河,流經湟源、湟中、西寧、平安、互助、樂都、民和,省內長349公里,湟水河是高原人生命一代代獲得延續和繁衍的搖籃,被稱為青海人民的“母親河”。河湟谷地集中了全省四分之三的人口,工農業總產值佔全省的80%以上。臨空綜合經濟園更名時取“河湟”一詞,既體現了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澱,又注入了民族情感、堅守了人文情懷,有利於傳承弘揚河湟文化,凝聚社會共識、協力加快新區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