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味道|燴麵:一年賣出20億碗,繞地球10圈,我已經不慌了

“不到長城非好漢,到河南不吃燴麵真遺憾!”

乳白色的骨湯,爽口的黃花菜,勁道的麵條下藏著一團琥珀色的粉條和散發著淡淡豆香的千張,勾著每一個河南人的心。

鄭州燴麵與洛陽水席、開封包子,是河南齊名的三大面食小吃。2014年,在中國最好吃的麵條排行榜中,燴麵位居第四,排在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和山西刀削麵之後。

燴麵之香,功在於湯。湯是由上等嫩肉和劈開露出中間骨髓的腿骨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再加入當歸、枸杞子、肉蔻等幾十味中藥,把骨頭油都熬出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滋養不過補,美味不過鮮,油香不過膩。

中原味道|燴麵:一年賣出20億碗,繞地球10圈,我已經不慌了

一碗真正好吃的燴麵一定是手工拉出來的,不能抻不能擀,更不能用機器碾。一條不到兩指只有二十公分長的燴麵條看似簡單,卻傾注了一代又一代燴麵師傅的精神與智慧,是經驗與實踐的沉澱。麵粉,選用上好的小麥麵粉,加雞蛋、精鹽和水,手工反覆揉搓,使其筋韌,揪成小劑子,捏成片狀兩面抹上麻油放置。及至聽到一聲“燴麵四兩”,面片便在拉麵師傅的一拉一抖中由粗變細,然後甩入鍋中,在滾湯裡浮沉。

中原味道|燴麵:一年賣出20億碗,繞地球10圈,我已經不慌了

煮麵的同時,在海碗底整齊地碼好黃花菜、海帶絲、木耳、千張絲、粉條等輔料,舀一勺滾燙的羊肉湯“哧啦”一聲澆上去,香味撲鼻。用笊籬撈出燴麵盛入湯底,放幾塊滷羊肉片,撒一小把香菜碎,放兩顆圓滾滾的鵪鶉蛋,端上桌時還散發著絲絲縷縷的熱氣。就著糖蒜吃一口,好吃到天靈蓋都要掀掉。

最早的燴麵館,餐館桌椅都很少,三三兩兩的食客就蹲在門口,左手端粗瓷大海碗,右手持筷,挑起厚厚的麵條呼嚕嚕地大吃。幾口燴麵下肚,頭上就開始冒出了細密汗珠。

這些年,燴麵館遍地開花,留在人心底最深處的那些大街小巷的傳統燴麵館,成為家人親朋或三五好友相聚之所,無論是夏日的習習涼風還是冬天的飄雪之時,永遠無比愜意。

中原味道|燴麵:一年賣出20億碗,繞地球10圈,我已經不慌了

豪爽大條的河南人也會享受。燴麵和小菜、烤串更配。肉質緊實的獅子頭、勁道彈牙的羊蠍子、和普通滷味不一樣的雞爪、一塊錢一根的烤串、酸香可口的涼拌麵筋……奢侈點的再點半斤豬頭肉、二兩酒,邊吃邊喝,那種愜意滿足,不亞於吃滿漢全席。

河南人還不滿足於只在燴麵館吃燴麵。吃火鍋,外地人喜歡點炒飯作為主食,即使吃麵,一般也不下燴麵。但,火鍋到了鄭州,炒飯被燴麵替代。還有稱霸河南的大盤雞,最後也是以燴麵結束。

中原味道|燴麵:一年賣出20億碗,繞地球10圈,我已經不慌了

數據表明,河南人一年吃的燴麵有20億碗,連起來能繞地球10圈!填滿3個西流湖!

一碗燴麵也曾溫暖一座城。

2013年初,在鄭州開面館的李剛在網上發出一個求救貼,他說自己查出得了骨肉瘤,但家庭條件不好,希望大家外出吃飯時能到他家麵館去,這樣妻子就能多賺一點錢。該貼發出後迅速被轉發擴散,引發鄭州“全城吃麵”。素不相識的人不僅去照顧生意,一些人還自願做服務員,許多人前去捐款。相約吃麵一時成了鄭州城裡的一股風潮。

對河南人來說,這碗麵下肚,暖的不僅是胃,還有人心。

對於鄭州這座燴麵城來說,這一碗碗的面做出的不過是一份份的尋常。但是對於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來說,這一份份的尋常裡更多的能夠尋找到的是生活中的點點情趣和意義,因為有了這點點滴滴,才讓這個城市多了一份人情與味道。

中原味道|燴麵:一年賣出20億碗,繞地球10圈,我已經不慌了

中原味道酒 河南特色人文美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