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昭通小吃:油糕餌塊

散文|昭通小吃:油糕餌塊

油糕餌塊

油糕餌塊稀豆粉,這是昭通的傳統小吃,很有些名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就是昭通最好的畫苑賓館接待貴賓,也要弄幾碟油糕餌塊和幾碗稀豆粉擺上餐桌,這足以看出油糕餌筷稀豆粉在昭通人心目中的地位。

我從小在昭通最偏遠的大山包長大,那地方出產洋芋,據說五六十年代,那洋芋大得像個大黃瓜,不像我們現在見到的拳頭般大小的洋芋。人們用一種叫做“背架”的工具,把洋芋橫著排在“背架”上,用根繩子一勒,背上幾十個洋芋,就下山回家了。也許這只是傳說,因為讓我覺得奇怪的是,這些年農業科技如此發達,但我卻從未見到如此之大的洋芋。大山包的洋芋是很有些名氣的,直到現在,那地方還大片大片地種著洋芋,那地方的人就把洋芋作為主食之一。我正是吃著大山包的洋芋長大的山裡娃。可那時,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我天天見到的洋芋竟然變了一個“臉嘴”,做成了油糕,成天在昭通城的大街頭小巷叫賣。

我第一次見到油糕餌塊,大概是五六歲的時候,父親帶我來到昭通城,讓我大開了一回眼界。城市的街道、車輛、霓紅燈了啥的都不說了,我獨對那油糕餌筷感興趣,一張薄薄的餌筷,還要抹上辣椒醬、甜醬什麼的,有的還要加上蔥末、肉末或者豆腐粒,從烈烈的油鍋裡夾出一個滾燙的油糕放在抹好佐料的餌筷上,將餌筷包好,一套完好的油糕餌塊就可以下口了,吃一嘴,滿口生香,痛快淋漓。我就問父親,油糕是用什麼做的,父親讓我猜,我猜了但沒中。父親這才告訴我,說那是洋芋做的,這一下子讓我大失所望,我還以為我吃到了啥寶貝呢!父親就給我講了一個笑話,說有一個山裡人進城,身上裝了很少的錢,捨不得用,但一看那油糕餌塊就實在是嘴饞,最後下了好大的決心才花了兩角錢買了一套,咬了一口,才發現滿口都是洋芋,好不後悔。那人就憤慨地說了一句:他媽的,吃洋芋的命還是吃洋芋的命。還拿洋芋來騙老子們農村人。咋一聽,這個笑話好像有點損人,但細細一想,那位山裡人說的也沒錯,油糕餌塊確實沒啥稀奇,不就是將洋芋煮熟砌碎,壓在鐵勺裡用米漿一糊,放在油鍋裡一炸,不就成了?不過,不管程序如何簡單,身價如何低廉,昭通的油糕餌筷稀豆粉好吃確實一點不假。

記得我在樂居一中讀初中時,教學樓下就擺了一鋪油糕餌塊攤子,據說是一家城裡人,老家就在我們學校附近。生意可好了,每天早上第一節課還沒下,那沸騰的油鍋炸油糕的香味就溢滿了整個校園。讓我們這些餓牢牢的的學生聽不進課,寫不好字,坐在凳子上磨腳擦癢的,都盼著早一點下課。而最要命的問題是,下課了又能怎樣呢?捨不得那幾角錢,只能眼巴巴地白流口水。那些年,我們農村娃兒大多是不吃早點的。越是這樣,油糕餌塊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更加神聖而神秘,能吃上一次,就算是當了一回神仙了。

進城以後,才發現油糕還有另一種吃法——泡在稀豆粉裡吃,那稀豆粉用豌豆磨成,柔滑細膩,營養頗豐,利於消化,還有美容功效,去吃上幾次,果真不俗,那味溫潤、綿久、耐品,而且尤其適合老年人和小孩子的胃口。

在昭通城走上一遭,你會發現到處都可以見到賣油糕餌塊的攤子,一張三輪車,一個大火爐,幾口鍋,一張桌子,幾條長板凳,扯一頂帳篷,就是一個攤點,也就是一個平民家庭的希望了。據說有些人還大發油糕餌筷財呢!

油糕餌塊稀豆粉正一天天豐富著昭通人的生活,讓昭通人的日子更有盼頭、更有滋味、更有感覺。我也會偶爾去吃上一回,重溫一下兒時吃油糕的感覺,依舊很爽。不過,我沒有我女兒愛吃,她幾乎每個週末都給我要一塊錢,一個人到鳳霞路菸廠活動中心旁的一個攤子上去吃一回油糕稀豆粉。想想個中原因,大概我女兒很少吃洋芋,而我吃的洋芋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