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爲什麼在青島建置靈山衛?

渙然兵釋


偶爾看到悟空問答中涉及靈山衛設置等問題,有必要更正一下有關不準說法。



一、關於靈山衛設置時間。靈山衛不是明洪武五年,而是洪武三十一年。山東沿海七衛都設於洪武三十一年。洪武五年有防務設施和人員,但無衛城。洪武初年始有倭冦入侵膠州沿海,五年設立膠州千戶所,並在靈山衛築土城,派百戶防守,此時應為膠州千戶所下轄的百戶所。同時,諸城千戶所也在琅邪(夏河城)派駐百戶所。清乾隆年間衛人蘇潛修編寫《靈山衛志》時,錯把五年設防於靈山誤為設衛於靈山。明初山東設衛多在府駐地,並不在沿海。洪武年間多次詔令沿海設衛,但山東防務體系不同。洪武二十三年,朝廷再次詔令沿海設衛,山東都司周彥提出一個軍民聯防的兵寨體系,代替沿海設衛。山東青州、萊州和登州沿海三府共設立總寨13處,下轄小寨48處。今青島西海岸有夏河寨、韓家寨、肖家寨等地名,都是洪武二十三年所設兵寨之處。山東沿海七處衛,都是洪武三十一年山東統一所設。上博存有靈山衛中千戶所百戶印一枚,與史書紀載相吻合。洪武三十一年山東新設海邊之衛共七處,徵民戶4萬餘人入軍籍,自西向東為安東衛、靈山衛(今青島西海岸)、鰲山衛(今即墨區)、靖海衛、大嵩衛、成山衛、威海衛。這七處海邊衛設置後,原三府駐地之衛逐步撤銷。



二、靈山衛職官與兵丁。明制,每衛5600人,轄左、中、右、前、後5處千戶所。靈山衛設置之初為5千戶所。後來調防減至3千戶所。明代後期,山東7衛多為3所編制。千戶所轄百戶所。軍官有正三品指揮使、從三品指揮同知、正五品千戶、正六品百戶等軍職。另設衛鎮撫、經歷、倉大使及學政等文官管理監察、民政、錢糧和衛學教育。靈山衛有軍屯33處,屯地1600餘頃。清初裁世襲官兵,改設六品文官任衛守備,三所各設千總取代明千戶。原百戶改為把總,兵員大量壓縮至不足千人。雍正十二年詔令裁撤山東七衛。靈山衛

土地分別歸入諸城和膠州。


三、靈山衛之設,緣於倭冠進犯,洪武六年之前屢寇膠州。之後較少,戚繼光浙閩抗倭時,山東七衛多出兵南下。武宗時劉六、劉七掠山東,靈山衛指揮使、同知等戰死。清初靈山衛與清兵激戰,傷亡最多。防禦設施有古鎮口、唐島口炮臺2處,煙墩30處,防區西起日照,東至即墨界。


左說春秋


謝邀。
靈山衛城,位於今膠南市靈山衛鎮。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指揮僉事朱興主持修築。背靠小珠山,南傍黃海。
明洪武六年6月,倭寇入侵膠州沿海地區,沿海衛所分兵追捕,倭寇敗走。第二年6月,倭寇再度大舉入侵膠州,明總兵官靖海侯吳禎率領沿海各衛所軍隊反擊,倭寇逃入海中。吳禎率領各衛所艦船追擊倭寇,到了琉球海面,將其殲滅,俘獲其人船,解送京師。此後,倭寇在較長時期內未敢再入侵膠州灣沿海地區。從中可以看到,“各衛所”在抗擊倭寇中的作用。
明朝初年,倭寇(日本海盜)對中國沿海頻繁入侵,殺掠人民,搶劫財物,危害嚴重。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明水樂十四年(1416年)的40餘年間,倭寇對山東沿海地區進行了15次大規模的侵擾。膠州灣周圍的膠州,即墨,膠南等地均遭倭寇劫掠。為防止倭寇的侵犯,明朝政府在
膠州灣地區設立衛所,駐軍萬餘人,以防倭寇的侵擾,並曾多次擊退倭寇。
靈山衛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衛治膠州靈山(今膠南市靈山衛鎮),屬山東都指揮使司,轄夏河寨千戶所(所治今琅琊鎮)、靈山衛千戶所、膠州千戶所(所治今膠州市)。清代順治元年(1644)廢除屯衛世襲官軍,裁減部分職官。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衛所裁撤,改設千總1名,屬膠州協,其衛所原轄屬的田莊分別併入膠州和諸城縣。永樂二年(1404年)指揮僉事郭崇重修,以磚包砌城牆,內中以黃土夯築,分別設朝陽門、閱武門,鎮海門、承恩門東西南北四座大門。各城門均建城樓。城中有界河將城池一分為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靈山衛裁撤,衛城日漸荒廢傾圮。20世紀30年代尚存城門及部分城牆。現已全部拆除,僅在城南留有烽火臺遺蹟。

半島都市報


由於靈山衛底地處沿海,自古以來都是防倭寇的軍事重地,部隊營房遍地,隨著中國走出去的戰略,撤了不少,古代靈山衛又是故膠州板橋鎮的濠河漕運重地



靈山衛於明朝五年來建城,古城早已沒有了,



但東門外,西街,南街,東街,南門裡,北門裡等地名還一直存在,



唯一尚存的城隍廟和門前兩顆銀杏樹,更是見證了歷史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