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在青岛建置灵山卫?

涣然兵释


偶尔看到悟空问答中涉及灵山卫设置等问题,有必要更正一下有关不准说法。



一、关于灵山卫设置时间。灵山卫不是明洪武五年,而是洪武三十一年。山东沿海七卫都设于洪武三十一年。洪武五年有防务设施和人员,但无卫城。洪武初年始有倭冦入侵胶州沿海,五年设立胶州千户所,并在灵山卫筑土城,派百户防守,此时应为胶州千户所下辖的百户所。同时,诸城千户所也在琅邪(夏河城)派驻百户所。清乾隆年间卫人苏潜修编写《灵山卫志》时,错把五年设防于灵山误为设卫于灵山。明初山东设卫多在府驻地,并不在沿海。洪武年间多次诏令沿海设卫,但山东防务体系不同。洪武二十三年,朝廷再次诏令沿海设卫,山东都司周彦提出一个军民联防的兵寨体系,代替沿海设卫。山东青州、莱州和登州沿海三府共设立总寨13处,下辖小寨48处。今青岛西海岸有夏河寨、韩家寨、肖家寨等地名,都是洪武二十三年所设兵寨之处。山东沿海七处卫,都是洪武三十一年山东统一所设。上博存有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一枚,与史书纪载相吻合。洪武三十一年山东新设海边之卫共七处,征民户4万余人入军籍,自西向东为安东卫、灵山卫(今青岛西海岸)、鳌山卫(今即墨区)、靖海卫、大嵩卫、成山卫、威海卫。这七处海边卫设置后,原三府驻地之卫逐步撤销。



二、灵山卫职官与兵丁。明制,每卫5600人,辖左、中、右、前、后5处千户所。灵山卫设置之初为5千户所。后来调防减至3千户所。明代后期,山东7卫多为3所编制。千户所辖百户所。军官有正三品指挥使、从三品指挥同知、正五品千户、正六品百户等军职。另设卫镇抚、经历、仓大使及学政等文官管理监察、民政、钱粮和卫学教育。灵山卫有军屯33处,屯地1600余顷。清初裁世袭官兵,改设六品文官任卫守备,三所各设千总取代明千户。原百户改为把总,兵员大量压缩至不足千人。雍正十二年诏令裁撤山东七卫。灵山卫

土地分别归入诸城和胶州。


三、灵山卫之设,缘于倭冠进犯,洪武六年之前屡寇胶州。之后较少,戚继光浙闽抗倭时,山东七卫多出兵南下。武宗时刘六、刘七掠山东,灵山卫指挥使、同知等战死。清初灵山卫与清兵激战,伤亡最多。防御设施有古镇口、唐岛口炮台2处,烟墩30处,防区西起日照,东至即墨界。


左说春秋


谢邀。
灵山卫城,位于今胶南市灵山卫镇。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指挥佥事朱兴主持修筑。背靠小珠山,南傍黄海。
明洪武六年6月,倭寇入侵胶州沿海地区,沿海卫所分兵追捕,倭寇败走。第二年6月,倭寇再度大举入侵胶州,明总兵官靖海侯吴祯率领沿海各卫所军队反击,倭寇逃入海中。吴祯率领各卫所舰船追击倭寇,到了琉球海面,将其歼灭,俘获其人船,解送京师。此后,倭寇在较长时期内未敢再入侵胶州湾沿海地区。从中可以看到,“各卫所”在抗击倭寇中的作用。
明朝初年,倭寇(日本海盗)对中国沿海频繁入侵,杀掠人民,抢劫财物,危害严重。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明水乐十四年(1416年)的40余年间,倭寇对山东沿海地区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侵扰。胶州湾周围的胶州,即墨,胶南等地均遭倭寇劫掠。为防止倭寇的侵犯,明朝政府在
胶州湾地区设立卫所,驻军万余人,以防倭寇的侵扰,并曾多次击退倭寇。
灵山卫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卫治胶州灵山(今胶南市灵山卫镇),属山东都指挥使司,辖夏河寨千户所(所治今琅琊镇)、灵山卫千户所、胶州千户所(所治今胶州市)。清代顺治元年(1644)废除屯卫世袭官军,裁减部分职官。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卫所裁撤,改设千总1名,属胶州协,其卫所原辖属的田庄分别并入胶州和诸城县。永乐二年(1404年)指挥佥事郭崇重修,以砖包砌城墙,内中以黄土夯筑,分别设朝阳门、阅武门,镇海门、承恩门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各城门均建城楼。城中有界河将城池一分为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灵山卫裁撤,卫城日渐荒废倾圮。20世纪30年代尚存城门及部分城墙。现已全部拆除,仅在城南留有烽火台遗迹。

半岛都市报


由于灵山卫底地处沿海,自古以来都是防倭寇的军事重地,部队营房遍地,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战略,撤了不少,古代灵山卫又是故胶州板桥镇的濠河漕运重地



灵山卫于明朝五年来建城,古城早已没有了,



但东门外,西街,南街,东街,南门里,北门里等地名还一直存在,



唯一尚存的城隍庙和门前两颗银杏树,更是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