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特稿」樂平 古建新生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JBN 記者 吳宇宏 /文、圖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古戲臺營造技藝是贛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如今,被譽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的樂平,通過古戲臺文化與營造技藝的創新傳承、市場化運作,讓非遺技藝重新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萬名能工巧匠活躍在全國各地,樂平古建築企業佔據國內半壁江山,伴隨著國內古街改造等愈發旺盛的需求,“樂平古建”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鄉愁匠心

在中樂古建集團的一間廠房內,巨大的木材被切割,然後在木雕師傅的手裡,被細緻地雕琢成帶有吉祥寓意和文化含義的人物、鳥獸和花卉。在這些木雕師傅中,有從業數十年的老師傅,也有入行不久的新人,樂平古建行業的新老傳承就這樣一代一代地上演著。

從小居住在青磚黛瓦的祖宅中,在古戲臺、古祠堂前穿梭奔跑,胡發忠說那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美好,是永生難忘的記憶,是一縷縷縈繞在心間的鄉愁。長大後,胡發忠和一群有識之士,在樂平市塔前鎮桃林村,成立了樂平市中樂徽派古建築修復有限公司,將這縷“鄉愁”安放在一座座古建築的修復、設計、營建中。

地處贛東北的樂平市歷史悠久,人文昌達,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特別是保留至今的400餘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古戲臺,融建築、雕刻、繪畫、楹聯、書法、民俗於一體,為全國所罕見,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走訪樂平古戲臺博物館、樂平市文化館,彷彿步入時光長廊,那些裝飾著綾羅綢緞、做工細緻考究、雕塑繁複精美的古建築,還給人一種鑼鼓喧天、絲竹盈耳的感覺,讓人想起多少波瀾壯闊、哀婉纏綿、忠孝節義的故事在這裡粉墨登場。而參觀了樂平部分古建企業後,則解開了樂平古建築遺存如此之多、保存如此完好的秘密。

在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中,徽派古建築無疑稱得上是其中的精華。隨著社會的進步,理念的返璞歸真,人們逐漸意識到古建築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驕傲。而此時,城市的舊城改造和農村危房拆遷,使一大批文保外的古建築面臨毀滅。搶救,保護,修復古建築刻不容緩,如今在樂平,像胡發忠這樣從事著古戲臺營造技藝的能工巧匠已多達5000餘人。

“因為生活的環境,我們逐漸有了不少手工技藝的傳承,比如木匠、雕匠等,後來逐漸發展成古建築產業,再然後越來越多的樂平匠人開始走出去,在全國參與古戲臺、古街、古鎮建設。”樂平古建商會會長、中樂古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鬍發忠說,古建行業是手藝活,對於技藝的要求很多。在他的公司,針對老房子損毀、黴爛、蟲蛀部分堅持使用老木料、老工藝進行修復。而在當前國內古徽州建築的修復、設計、營建的施工過程中,也始終遵照古法傳承工藝。

“古建築不光是我們的事業、工作,也包含了我們一生對於家鄉的思念。”對於這份技藝,胡發忠一直心懷敬意,而對於事業,現代與傳統也並非不可調和。在胡發忠看來,雖然做的是純手工建築,但並不妨礙在其中使用一些現代的工具和技術。“在粗加工這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程序中,我們會使用鋸板機、小電鋸等現代機械,但在做榫頭、打眼、拋光、雕刻這些體現古建築藝術價值和底蘊的工序時,我們一直都堅持手工製作的古代技藝。”守舊、封閉,從來都不是傳統文化的宣誓詞。相反,處理好傳統與時代的關係,從歷史中開闢未來,從繼承中創新當下,才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的應有之義。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致富脫貧

被譽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的樂平,目前仍有458座風格各異保存完好的古戲臺。2014年,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為了讓非遺技藝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樂平市順應市場需求,將扶持發展古建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大重要抓手,積極營造非遺技藝傳承的濃厚氛圍,著力發掘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非遺技藝傳承人,不斷激發能工巧匠的創業激情,催生了近百家不同規模的古建企業,讓非遺技藝傳承在當地蔚然成風。

古建築行業在樂平逐漸形成規模,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古建築修復與仿古建築生產當中。32歲的徐光林,是中樂古建集團的一名木雕工人。五、六年前,他和妻子還因缺少致富途徑,家庭生活拮据。如今,隨著樂平古建產業的發展,學有所成的他們一年就能從公司拿到總計16萬元的工資,而今他們不僅建好了嶄新的樓房,今年還計劃著購買小汽車。

“我們做企業,不敢說帶動了多少人發家致富,至少也是增收脫貧了。”胡發忠告訴記者,樂平古建企業不斷髮展壯大,不僅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在外賺了錢的企業回到樂平反哺家鄉。

在中樂古建,40歲以上的老木工超過百名,雕刻工、泥瓦工總數也近百人。對於國家的扶貧工作,胡發忠積極響應,將一些失去工作能力的高齡老人招收過來守工地,聘請聾啞人做打磨,招聘那些從小家境貧寒早早輟學的少年學做雕工,這些孩子經過傳統的拜師學藝,三五年長大成人出師之後不僅可以養活自己,還能通過努力幫助家庭脫貧。

據瞭解,2017年僅中樂古建就創造了3億元的產值,吸納了近500名中青年農民就業。通過古建技藝的傳承,這些農業工人,年收入最高的達到40萬元,最低的也有近5萬元。目前,整個樂平市古建企業總計吸納了近2萬人就業,其中有上萬名能工巧匠長期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古建項目現場。

“現在全國各地只要有古建築這個項目的地方,就有我們樂平人參與,古建築都是木結構加磚、混凝土、瓷、蓋瓦等東西,萬變不離其宗,都需要我們這些技藝師傅。”胡發忠自豪地說。

樂平品牌

2013年,位於貴州省甕安縣的草堂大戲樓(磚木結構)被授予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稱號,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座建築面積為3773.6平方米的大戲樓,全部由樂平的能工巧匠建造。不僅如此,貴州省沙子小鎮改造、北京坦博藝術中心奧林匹克美術博物館、成都望江樓等項目均出自樂平人。

“北京、上海、南京、浙江橫店影視城等許多大中城市和知名旅遊景區,都有樂平古建企業建造的仿古建築。”樂平市饒徽古建築有限公司總經理、古建商會副會長葉為才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在古城古鎮古街改造、旅遊景區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文化底蘊厚重的仿古建築有著巨大的需求。目前,樂平市的古建企業已經佔據了國內古建市場的半壁江山,年產值近30億元。葉為才表示,如果古建企業資金不足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再借助古戲臺營造技藝和人才優勢,相信樂平古建這個“朝陽產業”一定會發展得更好。

“這兩年國家大力發展旅遊業,又提出文化自信,對古建產業的發展幫助很大。不光是我們企業,還有很多樂平企業都積極地走出去把事業越做越大。”胡發忠表示,相比前幾年,樂平目前的古建市場已經好了很多,但仍不夠成熟,對於他們這樣的企業來說,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仍然需要往外走,“要想讓‘樂平古建築’這個國家非遺真正走出去,就必須要樹立企業和樂平品牌。”

一直以來,樂平古建項目雖然遍佈世界,但都是單打獨鬥和家族企業式發展,對外沒有形成品牌和組團式發展。為了擴大行業規模,增強樂平古建隊伍在全國的影響力,今年1月底,由113家會員單位組成的江西省樂平市古建商會正式成立。作為商會會長,胡發忠表示,未來商會將加快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踐行“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古建行業新理念,帶領古建隊伍規範發展。為了培養更多專業的古建人才,商會還將舉辦人才培訓班、積極組織與行業相關的國內外交流,將樂平精湛的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下去,促進樂平古建行業長遠發展。

樂平古建要發展,政府也要加大支持,胡發忠分析道:“樂平本地市場較小,政府更多是起了導向作用,幫助企業樹立正確的形象,但在稅收、文化產業引導、土地使用等支持力度還不夠。”與鄰省安徽相比,不僅在定額方面無法想媲美,在項目支持上也不夠照顧。“在安徽黃山,即使價格高一些,當地很多項目也會給本地企業做,而我們本地基本沒有什麼項目可做,只能出去尋。”

不過,日前在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改委主辦的“文化產業專項債券及產業基金對接交流活動”中,樂平古建企業的融資問題引起了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的重點關注,樂平古建產業與資本對接的大幕正在徐徐展開。加之樂平市正在規劃建設以古戲臺為主題,集生態旅遊與古建產品加工、展示、銷售於一體的文化產業園,未來樂平古建業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更多內容請登錄江西商報官網:

www.jxsb.cn

或關注本報騰訊官方微博:

t.qq.com/jxsb-com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