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JBN 记者 吴宇宏 /文、图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古戏台营造技艺是赣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如今,被誉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乐平,通过古戏台文化与营造技艺的创新传承、市场化运作,让非遗技艺重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万名能工巧匠活跃在全国各地,乐平古建筑企业占据国内半壁江山,伴随着国内古街改造等愈发旺盛的需求,“乐平古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乡愁匠心

在中乐古建集团的一间厂房内,巨大的木材被切割,然后在木雕师傅的手里,被细致地雕琢成带有吉祥寓意和文化含义的人物、鸟兽和花卉。在这些木雕师傅中,有从业数十年的老师傅,也有入行不久的新人,乐平古建行业的新老传承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上演着。

从小居住在青砖黛瓦的祖宅中,在古戏台、古祠堂前穿梭奔跑,胡发忠说那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美好,是永生难忘的记忆,是一缕缕萦绕在心间的乡愁。长大后,胡发忠和一群有识之士,在乐平市塔前镇桃林村,成立了乐平市中乐徽派古建筑修复有限公司,将这缕“乡愁”安放在一座座古建筑的修复、设计、营建中。

地处赣东北的乐平市历史悠久,人文昌达,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特别是保留至今的400余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古戏台,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民俗于一体,为全国所罕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走访乐平古戏台博物馆、乐平市文化馆,仿佛步入时光长廊,那些装饰着绫罗绸缎、做工细致考究、雕塑繁复精美的古建筑,还给人一种锣鼓喧天、丝竹盈耳的感觉,让人想起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而参观了乐平部分古建企业后,则解开了乐平古建筑遗存如此之多、保存如此完好的秘密。

在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中,徽派古建筑无疑称得上是其中的精华。随着社会的进步,理念的返璞归真,人们逐渐意识到古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骄傲。而此时,城市的旧城改造和农村危房拆迁,使一大批文保外的古建筑面临毁灭。抢救,保护,修复古建筑刻不容缓,如今在乐平,像胡发忠这样从事着古戏台营造技艺的能工巧匠已多达5000余人。

“因为生活的环境,我们逐渐有了不少手工技艺的传承,比如木匠、雕匠等,后来逐渐发展成古建筑产业,再然后越来越多的乐平匠人开始走出去,在全国参与古戏台、古街、古镇建设。”乐平古建商会会长、中乐古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发忠说,古建行业是手艺活,对于技艺的要求很多。在他的公司,针对老房子损毁、霉烂、虫蛀部分坚持使用老木料、老工艺进行修复。而在当前国内古徽州建筑的修复、设计、营建的施工过程中,也始终遵照古法传承工艺。

“古建筑不光是我们的事业、工作,也包含了我们一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这份技艺,胡发忠一直心怀敬意,而对于事业,现代与传统也并非不可调和。在胡发忠看来,虽然做的是纯手工建筑,但并不妨碍在其中使用一些现代的工具和技术。“在粗加工这样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程序中,我们会使用锯板机、小电锯等现代机械,但在做榫头、打眼、抛光、雕刻这些体现古建筑艺术价值和底蕴的工序时,我们一直都坚持手工制作的古代技艺。”守旧、封闭,从来都不是传统文化的宣誓词。相反,处理好传统与时代的关系,从历史中开辟未来,从继承中创新当下,才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的应有之义。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致富脱贫

被誉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乐平,目前仍有458座风格各异保存完好的古戏台。2014年,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为了让非遗技艺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乐平市顺应市场需求,将扶持发展古建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重要抓手,积极营造非遗技艺传承的浓厚氛围,着力发掘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非遗技艺传承人,不断激发能工巧匠的创业激情,催生了近百家不同规模的古建企业,让非遗技艺传承在当地蔚然成风。

古建筑行业在乐平逐渐形成规模,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古建筑修复与仿古建筑生产当中。32岁的徐光林,是中乐古建集团的一名木雕工人。五、六年前,他和妻子还因缺少致富途径,家庭生活拮据。如今,随着乐平古建产业的发展,学有所成的他们一年就能从公司拿到总计16万元的工资,而今他们不仅建好了崭新的楼房,今年还计划着购买小汽车。

“我们做企业,不敢说带动了多少人发家致富,至少也是增收脱贫了。”胡发忠告诉记者,乐平古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在外赚了钱的企业回到乐平反哺家乡。

在中乐古建,40岁以上的老木工超过百名,雕刻工、泥瓦工总数也近百人。对于国家的扶贫工作,胡发忠积极响应,将一些失去工作能力的高龄老人招收过来守工地,聘请聋哑人做打磨,招聘那些从小家境贫寒早早辍学的少年学做雕工,这些孩子经过传统的拜师学艺,三五年长大成人出师之后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能通过努力帮助家庭脱贫。

据了解,2017年仅中乐古建就创造了3亿元的产值,吸纳了近500名中青年农民就业。通过古建技艺的传承,这些农业工人,年收入最高的达到40万元,最低的也有近5万元。目前,整个乐平市古建企业总计吸纳了近2万人就业,其中有上万名能工巧匠长期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古建项目现场。

“现在全国各地只要有古建筑这个项目的地方,就有我们乐平人参与,古建筑都是木结构加砖、混凝土、瓷、盖瓦等东西,万变不离其宗,都需要我们这些技艺师傅。”胡发忠自豪地说。

乐平品牌

2013年,位于贵州省瓮安县的草堂大戏楼(砖木结构)被授予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称号,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建筑面积为3773.6平方米的大戏楼,全部由乐平的能工巧匠建造。不仅如此,贵州省沙子小镇改造、北京坦博艺术中心奥林匹克美术博物馆、成都望江楼等项目均出自乐平人。

“北京、上海、南京、浙江横店影视城等许多大中城市和知名旅游景区,都有乐平古建企业建造的仿古建筑。”乐平市饶徽古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古建商会副会长叶为才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在古城古镇古街改造、旅游景区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文化底蕴厚重的仿古建筑有着巨大的需求。目前,乐平市的古建企业已经占据了国内古建市场的半壁江山,年产值近30亿元。叶为才表示,如果古建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再借助古戏台营造技艺和人才优势,相信乐平古建这个“朝阳产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这两年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又提出文化自信,对古建产业的发展帮助很大。不光是我们企业,还有很多乐平企业都积极地走出去把事业越做越大。”胡发忠表示,相比前几年,乐平目前的古建市场已经好了很多,但仍不够成熟,对于他们这样的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仍然需要往外走,“要想让‘乐平古建筑’这个国家非遗真正走出去,就必须要树立企业和乐平品牌。”

一直以来,乐平古建项目虽然遍布世界,但都是单打独斗和家族企业式发展,对外没有形成品牌和组团式发展。为了扩大行业规模,增强乐平古建队伍在全国的影响力,今年1月底,由113家会员单位组成的江西省乐平市古建商会正式成立。作为商会会长,胡发忠表示,未来商会将加快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践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古建行业新理念,带领古建队伍规范发展。为了培养更多专业的古建人才,商会还将举办人才培训班、积极组织与行业相关的国内外交流,将乐平精湛的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去,促进乐平古建行业长远发展。

乐平古建要发展,政府也要加大支持,胡发忠分析道:“乐平本地市场较小,政府更多是起了导向作用,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形象,但在税收、文化产业引导、土地使用等支持力度还不够。”与邻省安徽相比,不仅在定额方面无法想媲美,在项目支持上也不够照顾。“在安徽黄山,即使价格高一些,当地很多项目也会给本地企业做,而我们本地基本没有什么项目可做,只能出去寻。”

不过,日前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主办的“文化产业专项债券及产业基金对接交流活动”中,乐平古建企业的融资问题引起了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重点关注,乐平古建产业与资本对接的大幕正在徐徐展开。加之乐平市正在规划建设以古戏台为主题,集生态旅游与古建产品加工、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未来乐平古建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更多内容请登录江西商报官网:

www.jxsb.cn

或关注本报腾讯官方微博:

t.qq.com/jxsb-com

「商报特稿」乐平 古建新生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