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花生界的「袁隆平」!耄耋老人發揮餘熱 繼續投身花生事業

故事|花生界的“袁隆平”!耄耋老人發揮餘熱 繼續投身花生事業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科技工作者對於社會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這筆財富用到實處,讓他們積極發揮餘熱,安徽銀齡在行動。

今年84歲的何嘉華,是安徽肥東縣老科協高級農藝師,卻仍然活躍在田間地頭。與花生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老人退休後加入肥東縣老科協,仍然在銀齡行動中發光發熱。“銀齡行動的開展為離退休老年人搭建了一個平臺,讓我們發揮所長。讓我耄耋之年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何嘉華表示。


故事|花生界的“袁隆平”!耄耋老人發揮餘熱 繼續投身花生事業

花生專家何嘉華(右)


據瞭解,肥東縣花生早負盛名,是安徽省重點花生產區之一。改革開放後,肥東花生生產迎來新的轉機。80年代,何嘉華擔任縣農科所所長和農業局副局長。隨著美國以色列花生專家來此考察,他才發現肥東縣花生生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於是,下決心改變花生品種,選育出具有本地優勢花生新品種。

在何嘉華眼中,花生是“萬朵金花綠葉藏,果針入土鬱更香,莫嫌小草身低微,古今中外喜品嚐。”為培育花生新品種,他曾賦詩明志:“往事空有少年夢,諸事碌碌雙蹉跎,喜今能借科技力,培育新品利眾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6年,首次選育出安徽省第二個花生新品種“皖花2號”,此後又相繼選育出“廬花9號”花生新品種。

退休後的何嘉華加入老科協,懷著一腔熱情,繼續從事花生育種事業。為了培育良種,老人經常天一亮就去花生地。在花生不同生長階段,為了觀察記錄生長動態,一住就是一星期。為了考察品種的抗旱性,大夏天還守在花生地。他從來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是一件幸福的事。“一直在田間地頭跑,早已習慣了。”老人笑著表示,自己沒有三高,身體還好。

培育一個新品種大概需要5年之久。何嘉華加入老科協後又陸續選育出6個左右配套花生新品種。此外,為推廣花生新品種及其高產栽培技術,退休後,他積極接受肥東縣科協應邀,參加科技三下鄉活動,開展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和試驗示範,抓點帶面。

助力精準扶貧,何嘉華在肥東進行千畝花生良種試驗。“良種產量高,品質好。比一般品種增產20%,商品率提高20%。”他計劃擴大推廣,為明年脫貧項目提供幫扶,以較好的經濟效益推動精準扶貧。

“多年勞苦與艱辛,培育新品夢成真。時事正逢歲月好,少年壯志老來酬。”何嘉華希望以自己的一技之長滿足社會需求,實現技術養老。

故事|花生界的“袁隆平”!耄耋老人發揮餘熱 繼續投身花生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