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落伍了:經濟學沒有與時俱進

亞當·斯密落伍了:經濟學沒有與時俱進

現實的經濟狀況已漸漸不再按照經濟學理論描述的那樣來運行了,這是因為經濟活動存在於商業的現場,商業規則的前提改變了,經濟的實質當然也要隨之脫胎換骨。經濟如同生命體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

文[日]中原圭介

(金融公司經營顧問、經濟分析師)

雖然有點讓人驚訝,但大家都相信起源於歐美的經濟學與新教徒(基督教的新教)的宗教觀、道德觀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英國著名哲學家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的鼻祖、《國富論》的作者,他同時也是新教的虔誠的信徒,勤懇地研究宗教道德。新教與天主教(舊教)不同,徹底否定人的能力,宣揚“人類在神面前是軟弱無力的”“人類只能按照神的指引而生存”。筆者認為,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經濟學與宗教產生了異曲同工之處。

比如《國富論》中的經典表述“看不見的手”揭示了一種調節功能:不管個體的行為對自己怎樣有利,都會給全社會帶來利益。而筆者認為,“看不見的手”可以進一步解讀為新教的觀點“人類在神面前是軟弱無力的”。

亞當·斯密落伍了:經濟學沒有與時俱進

另外,亞當·斯密的處女作《道德情操論》是一部研究道德的哲學著作,由人們進行交往時產生的感情入手,論述了道德觀、判斷力等問題。從這個側面也能說明,歐美的經濟學摻入了新教的道德因素。現代經濟學帶有新教的宗教觀、道德觀的因素,這是匪夷所思的。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在任總統期間曾發表演講,稱讚經濟學家彌爾頓·弗裡德曼“為實現道德願景而鞠躬盡瘁”。當時筆者將其解讀為美國人認為“道德與經濟是一體的”。

在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中,有明確的法則和答案,完全不存在違背法則的狀況。而在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領域中,雖然也有某某法則、某某理論,但沒有一個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議論紛紜,不知道哪一種才是對的。

如果說經濟學中反映了宗教觀、道德觀的色彩,那麼它作為一門學問來說就是不科學的,也無法引導人們尋求正確的答案。而正因如此,彌爾頓·弗裡德曼、保羅·克魯格曼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成為經濟學界的權威,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人們盲目相信他們提出的理論,即便是錯誤的,也照搬教條、奉為圭臬。

現實的經濟狀況已漸漸不再按照經濟學理論描述的那樣來運行了,這是因為經濟活動存在於商業的現場,商業規則的前提改變了,經濟的實質當然也要隨之脫胎換骨。

經濟如同生命體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物換星移幾度秋,企業的經營也跟著時代隨波逐流,因此企業今後制訂經營戰略時,不能再炒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冷飯”,新瓶不能再裝舊酒,從一開始就要杜絕過時的戰略。

雖說經濟學應該與時俱進,但是不知為何歐美的主流經濟學派到現在依然像宗教經典似地鼓吹其陳腐的理論,比較典型的有保羅·克魯格曼的“通貨膨脹預期”。

在國際組織、智庫的經濟學家中,很多人都是沒有與時俱進的經濟學的忠實信徒,由此看來他們無法準確預測經濟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經濟學界就必須掙脫逢迎權威的桎梏,不拘一格地採納新觀點、新理論,集思廣益,自我進化。

摘自《經濟預測力》,中原圭介著,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