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的「守約」讀書法

張之洞的“守約”讀書法

朱廣志

晚清重臣張之洞,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字孝達,又字香濤。他一生手不釋卷,其讀書得法,學問淵博,頗為人稱道。少年時代,他曾在黔西南度過,並寫過《輶軒語》一書,被稱為讀書之門徑,百年前風行一時。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周作人曾認為該書“平實而亦新創”,“一字千金”。他的“守約”讀書法,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其中提到讀書首先要立行的觀點,可謂真知灼見。

張之洞的“守約”讀書法,是為解決人生有限、書海無垠的矛盾而提出的。他曾提出過“以一為主,以餘為輔”的讀書主張。“守約”法則是在“選書”而讀的基礎上閱讀重點的讀書方法。它和“以一為主,以餘為輔”讀法相輔相成,殊途而同歸,都是為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而提出的重要閱讀主張。

什麼叫“守約”讀書法? 怎樣運用“守約”讀書法?張之洞在1875年所著《輶軒語》中曾作過說明,只是當時他把“守約”稱為“有要”。“守約”這一提法是1898年他在《勸學篇》中正式提出的。其實,“有要”、“守約”的意思是一樣的,即閱讀時對讀物內容的攝取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有所側重。而讀書選擇的標準,則在“經世致用”,即為“經世致用”則讀,否則不讀或少讀、瀏覽。他還主張讀書要先博後約,在廣博的基礎上吸百家之長,為我所用。他認為,天下書雖然多如牛毛,但應讀之書卻曲指可數,世人應讀之書只有三種:古本書、有用書和專門書。他說:“古書不可不解,有用之書不可不見,專門之書不可不詳考貫通”,此外則可不問不讀。張之洞的“古本書”,顯然指的主要是《四書》、《五經》類儒家典籍;“有用書”則泛指一切有利於修身、齊家、治天下。

張之洞還認為,讀書人首先要講品行:一是要德行謹厚。也就是心術慈良不險刻,言行誠實不巧詐,舉動安靜不輕浮,不為家庭事興訟,不致以邪僻事令人告訐,不謀人良田美產。不結黨妄為,進考場要守規矩,不生事。二是要人品高峻。也就是不涉訟,不出入衙門,不結交吏胥,求功名不夤緣,試場不作弊。三是要立志遠大。要不隨流俗,常與古人比較,志在聖賢。四是要砥厲氣節。要持正不阿,多交正直的朋友,以名節廉恥互相激發。五是要習尚儉樸。相率崇儉,不圖浮華,戒專講酬酢世故。六要戒孳孳為利。渴死不飲盜泉,祀親必求仁粟,切忌損人自利,作奸犯科。等等。張之洞的這些觀點,與古人治學當先治身心之說是一脈相承的。

總之,張之洞的“守約”讀書法,對我們今天的治學讀書仍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作者單位:杞縣縣委群眾信訪工作部紀檢組

電話:0371-22797301,137811844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