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昨天在操場,看到一個小男孩玩雙槓,不小心摔了下來。

孩兒媽聽到聲音,趕緊跑來,劈頭蓋臉的就說了孩子一頓:“都說多少次了,不要爬上爬下,這下知道疼了吧,看看以後還敢不敢不聽話了!”

孩子的臉色被嚇得蒼白,眼圈微微泛紅,卻強忍著不哭,他背過身子一聲不吭,可能不想讓媽媽看到自己的樣子。

我戳了戳孩兒媽,提醒她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她才意識到應該關心孩子。

當她走上前詢問孩子有沒有哪受傷時,可能是生氣,也可能是怕說出來會再被責罵,孩子把頭扭到一邊,緊閉不言。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非黑即白。

他不會明白指責背後的隱藏了滿滿的愛和在意,不會明白什麼叫痛在孩兒身,疼在娘心。他只會覺得媽媽指責我、罵我,是因為不愛我,不關心我。

世界上沒有媽媽是不愛自己孩子的,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覺得媽媽很冷漠,一點也不愛我?其實,這都是源自於錯誤的溝通。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幾米漫畫《我不是完美小孩》

北大心理學博士、著名育兒專家趙紅梅說:親子溝通包括親子教育,但絕不能全是教育,溝通更應該是 暢聊 ,更應該貼近孩子內心。否則,就是無效溝通,就是南轅北轍!

親子溝通,重點在“通”

溝通,是親子之間相互瞭解的橋樑,也是培養感情最重要的方式,而不同的溝通方式就會造成不同的親子關係。

比如有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親密,像是朋友;而有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緊張,像是敵人

親子溝通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合適的方式會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反之則會變得生疏或糟糕。當親子溝通出現問題,如果沒有采用恰當的處理方法,是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成長的過程造成影響的。

今天,千聊特地邀請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也是親子育兒專家的任淑一老師,一起聊聊親子溝通這個事。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同樣是面對一個“熊孩子”的場景,父母不同的說話方式,所起的作用會截然不同。請看任淑一老師的精彩剖析——

錯誤的溝通方式,只 溝 不 通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1.指責、埋怨:

“你看你房間亂的,東西扔的到處都是,都不會收拾一下!”

“天天就知道玩,回家也不寫作業,你能不能懂點事,!”

“又把衣服弄髒了,天天跟在你後面洗衣服,我是傭人嗎?”

“……”

老師點評:這是一種很具有破壞性的溝通方式。孩子在長期得到這樣指責和埋怨情況下,態度無論是順從還是反抗,都會從心理上對父母產生反感,甚至對人格的成長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建議父母嘗試著換一種溝通方式,少點指責多些關懷,語氣要溫和,給孩子機會解釋,引導孩子慢慢改善。

比如把“你看你房間亂的,東西扔的到處都是,都不會收拾一下!”變成“孩子,你的房間這麼亂,是不是應該收拾一下,愛乾淨的小朋友別人才會喜歡哦。”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2.命令、控制、威脅、警告:

“以後不準跟XXX一起玩!”

“今天不把作業寫完,就別想睡覺!”

“給我閉嘴,再說話就把你關小黑屋!”

“我警告你這樣我就打你了,不許哭!”

老師點評:這是一種嚴重缺少情感交流溝通方式。父母“教育”及“規範”意識過強,為了改正孩子的缺點、避免危險,總是不停的敲打、警示、規範孩子。

這種方法在早期是能直觀的看到“成果”,但實際上,這種“成果”是建立在破壞親子感情的基礎上,且會導致"死板、缺乏熱情、偏執、不善社交”等等一系列性格,都成為孩子的標籤。

建議父母多用關心的語言詢問孩子,不要太過專制、強勢。學會尊重,孩子雖小,但也是有自己想法、喜歡和不喜歡之分的。可以把命令變成詢問。多瞭解孩子的想法,加以溝通引導,切記不能特斷獨行。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3.溺愛、遷就:

“衣服不喜歡,沒事,我們買新的!”

“菜不喜歡吃,那就不吃了,你想吃什麼,我去買。”

“你是爸媽的大寶貝,喜歡什麼咱們就買什麼!”

老師點評:這是一種缺乏建設性的溝通方式。孩子在這樣的壞境下成長,會養成過於依賴、固執、自我、任性的不良性格,而這種溺愛和遷就,如果出現父母無法滿足孩子需求的情況,是會使人身心疲憊的。

建議不要一味的溺愛和遷就孩子,應該多培養Ta的獨立性和責任感。同時為避免孩子養成嬌慣的惡習,孩子想要的什麼東西,可以讓Ta自己學會爭取。

比如設定一個獎勵機制。當孩子幫忙做些家務活,“洗碗,掃地,整理桌子”等等。完成後獎勵一朵小花花,集滿20個可以滿足一個簡單的願望,30個就稍微難一點的願望,如此類推,依次疊加。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4.打岔、說教、嘮叨:

孩子:“媽媽,老師說明天的春遊,讓一人交十塊錢。”

媽媽:“又要錢,從你上學到現在,都花多少錢了,我春遊那會,就帶瓶白水,帶點燒餅,大家一起走著去,根本就不需要花錢。現在每個月水電費都得好幾十,春遊出去還得給你點零花錢,唉,掙錢難,花得快啊...”

老師點評: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溝通方式。這樣的父母本身就有許多煩心事,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裡。在溝通時,當孩子說一句她就會嘮叨一堆,可這些嘮叨並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只會造成孩子的牴觸和逆反心理。

建議在與孩子交流溝通時,少嘮叨,多用心,提醒自己別忽略孩子的心情和狀態。不要溝而不通,表面上都在講話,實際上驢頭不對馬尾,就像兩臺不同頻道的收音機在交流,沒有觀眾,沒有反饋。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打破障礙,達到有效溝通

為什麼孩子有心裡話不和父母說,為什麼孩子會和我們頂嘴,甚至有的孩子想要逃離這個家。是因為孩子不懂事、不愛父母嗎?是因為孩子長大了本來就不愛跟父母說話嗎?

當然不是。

這是因為孩子不想聽到父母說出的那些他不愛聽的話,於是他便拒絕溝通,甚至逃離,這樣就形成了“父母→孩子”單向溝通機制,缺乏互動和反饋,無法達到溝通效果、甚至是負效果,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正常發展。


3~18歲孩子父母若這樣做,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維繫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親密關係,最關鍵的是能夠給予孩子性格養成的長期正面養料;反之,錯誤的溝通方式將讓你所有的教育目的漸行漸遠——沒有有效的溝通,談何教育!

最後:謝謝您的關注,我們致力於每個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我們這裡有:關於幫助孩子提高學生習效率10倍以上的、安全教育、生活困擾等任何你想說的、想問的、想要的,都可以私信我們,我們會一一為解答,我們會是您聽眾、朋友、老師。(大家也可以給我們私信發“課程”或者留意下方評論區可免費獲取相關課程)讓我們知道你的困擾所在!
讓我們攜手並進,一起努力,讓孩子的學習更加輕鬆高效、成長更加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