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小時候,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歷代)

在如今信息化的時代裡,

我們玩錢幣,既要拼泉識,又要拼財力,

一枚小小的錢幣,

要知道它的歷史背景,鑄地工藝,

也要有充裕的時間和財富,去做長久的等待和即時的血拼,

這似乎就是我們這一代,

玩錢幣的意義。

可是再向上追溯,

我們的父輩,祖輩,

他們眼裡的錢幣,卻是另一種存在,

它可能是一塊方糖,可能是一種遊戲,

也可能是一種信仰。

小時候,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明·嘉靖通寶)

爺爺小時候,

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記得第一次去跟爺爺顯擺自己收藏的錢幣,

一本本錢冊疊在一起,

一個個盒子整齊碼放,

我告訴爺爺,這裡的錢幣的有的值好幾百,有的一枚就得好幾千...

而我的“嘚瑟”之下,

卻是爺爺的不可思議。

他說他小時候,

這邊抄了幾家大地主,

值錢的抄走後,別人就去他家撿些不值錢的,什麼鍋碗瓢盆,什麼稻穀麥穗,就連樹枝柴火都不放過,撿回去燒鍋,

唯有那些銅錢兒,既不能換錢,又不能換飯,

大人不屑,只有他們小孩兒去撿。

小的字清楚的銅錢,男孩子拿來打板子,女孩子拿來做毽子,

大的銅錢(比劃下來估計是咸豐大錢),可以跟收舊銅的換方糖吃。

何止是大地主家,

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銅錢,

用爺爺的話說,小時候甚至都用過的東西,算不得稀奇,

再破落戶兒的人家,家裡都有那麼幾串兒,

落寞的士紳家就對照著銅錢,

教小孩子去認字,

饑荒的窮人家就對照著銅價,

賣收廢銅的換錢,

那時候根本不會去想裡面是有多少雍正多少大樣,也不會去找裡面是有什麼好局,

填飽肚子才是一切。

小時候,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清·乾隆大樣)

葉叔年輕時,

窮得只買得起羅漢錢

葉叔是我發小的父親,

如今做玉器生意,在本地小有名氣。

以前我會經常去他的小店坐一坐,古韻的茶室,飄著淡淡的茶香。

和很多他的同齡人一樣,

他也玩過一陣子錢幣。

九十年代的時候,錢幣並不稀奇,

康熙幾十塊一斤,裡面什麼局多些,什麼局少些,販子不會在意,

明錢塊八毛一個,常見的天啟萬曆,三藩南明,玩家都不屑留意,

那時候,葉叔還是個嫩頭青,

他的那點工資都買了心愛的玉飾和銀器,

而隨便挑的錢幣,就是贈品。

手上贈品多了,葉叔就去琢磨,

然後也就喜歡上了錢幣。

那時候的康熙羅漢錢剛冒尖兒,也不過兩三塊一個,

因為便宜,葉叔就攢起了羅漢,

沒有大樣一說,也沒人在乎字口,

就這樣,斷斷續續攢了幾十個,

後來葉叔迴歸了玉器,羅漢錢賣了個乾淨。

當我現在告訴他羅漢錢的行情時,

他雖大吃一驚,但也還算淡定,

他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法,一代人有一代的追求...

小時候,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清·康熙羅漢等)

李哥小時候,

窮得只能挨家挨戶要錢幣

李哥是本地市場出了名的頑固,

他雖常去逛店,但卻從來不買,

因為在他眼裡,錢幣根本不值這個價。

你跟他說現在普通的康熙美品要小一百,普通的乾嘉道精品要好幾十,

他一定覺得你瘋了。

這也難怪,

他小時候玩的錢幣,都是免費要來的。

十幾年前,

那時候沒有拆遷,也沒有“地雷”,鄉里鄉親都很淳樸,

李哥還是個孩子,也沒有經濟來源,

只能挨家挨戶的去要錢幣玩,

老人總是翻箱倒櫃的去給他找,

李哥的錢幣,也就是這麼來的。

這幾年錢幣瘋漲,李哥卻不願再去花大價錢,

畢竟別人夢寐以求的美品順治康熙,

少見的雍正局,乾隆母,

熟美的咸豐大錢,精美的銅板,

李哥早年都曾要到過,

他雖不再買,但也不賣,自然無關利益,只為真心了。

小時候,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清·乾隆通寶)

小時候,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用我葉叔的話來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法,

我們不用去羨慕那個可以撿錢幣的時代,回到那時,你首先想到的也該是填飽肚子,

也不用去羨慕那個窮得只買得起羅漢的時代,不事後諸葛亮的話,你也不會去買什麼羅漢,

更不用去羨慕十幾年前的李哥,他的運氣會跟著他的玩法一起被這個時代淘汰。

我們更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玩法,

在信息化的時代裡把握自己的錢幣方向,

去感受每一枚錢幣背後的歷史,人文,工藝,

去體會錢幣的價值和魅力,

畢竟若干年後,

我們會成為下一代人筆下,

一個時代的錢幣印記。

小時候,窮得只能去撿錢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