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怎麼學生更累了

高考改——怎麼學生更累了

2017年6月1日下午,海南省海口市,海南華僑中學高三、高二年級的師生和學生家長2000多人進行高考前的集體“喊樓”釋壓活動。圖/視覺中國

高考改革第二輪:

左右為難的選擇權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徐天

本文首發於總第868期《中國新聞週刊》

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佈新高考改革方案。

方案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就是學生可在六門科目中,自選三門,進行等級性考試,計入高考成績。

從物化生和政史地的文理分科,到六門中自選三門,文理科的平衡發展是大勢所趨。而更重要的是,高中生被賦予了選擇權。理想狀態下,16歲的高中生可以自主選擇喜愛或擅長的科目參加等級性考試,向家長和學校瞭解與這些科目相關的職業,並最終自主選擇報考什麼學校、什麼專業。

從2014年上海、浙江啟動高考改革第一批試點之後,給予高中生多大的選擇權,始終是改革的一個難題。高考指揮棒思維仍佔主導優勢,一些高中因各種主客觀因素無法將選擇權完全交給學生和家長,部分學生和家長也因唯分數論的慣性思維,感受到了加倍的壓力,身心俱疲。

該給學生多大的自由選擇權,政策應該如何為這份自由兜底?目前,這些問題都尚在探索,沒有定論。

高考改——怎麼學生更累了

第二批改革試點

北京市教委公佈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從2017年9月1日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即“6選3”的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和13門科目的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

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共13門。合格性考試內容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必修課程要求為依據。

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考試內容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要求為依據。考生可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從6門等級性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參加3門科目考試。

除了體育與健康、藝術之外,其餘11門科目合格性考試每學年組織2次,分別安排在每學期末。普通高中在校學生首次參加合格性考試時間為高一第二學期末。學生在完成每門科目必修課程後即可參加合格性考試,做到隨教、隨考、隨清。

合格性考試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呈現,達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畢業的必要條件和高中同等學歷認定的主要依據。當次考試不合格,可參加以後學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試,全市不單獨組織補考。

等級性考試每學年組織1次,安排在每年的6月。考試對象僅限當年參加本市統一高考的考生。2020年6月,也就是2017級學生參加高考之時,北京市將進行首次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

屆時,本科招生錄取總成績將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選考的3門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

數學和外語考試都與過去有了區別。數學卷不再分文理,而是所有學生同卷。從2018年起,英語聽力分值保持30分不變,與統考筆試分離,實行機考,一年兩次考試,安排在前一年12月和當年3月進行,取聽力最高成績與筆試成績一同組成英語科目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從2021年起,英語增加口語考試,口語加聽力考試共計50分,總成績分值不變。

另外,2020年起,學生拿到的6選3的等級考成績分不再是卷面分,而是等級賦分,即所有考生成績進行高低排行後,劃分不同等級,賦予不同的等級分,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

等級性考試成績由高到低分為A、B、C、D、E共5等。等級性考試成績在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時,每科成績由5等細化為21級。其中,A1為滿分100分,E賦分40分,相鄰兩級之間的分差均為3分。

根據官方發佈的具體計分方式,假如某一位考生選擇物理、歷史和地理三門科目參加等級性考試,其卷面成績分別在選考該科目的考生中排到前20%、5%和13%,對應的等級分別為B1、A3和A5,根據等級折算規則,計入本科高校錄取總成績的分值分別為85分、94分和88分。如果該考生當年的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統考成績分為90分、105分、120分,那麼他當年的高考成績為90+105+120+85+94+88= 582分。

高考改——怎麼學生更累了

與北京同樣成為新高考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的天津、山東和海南,也都出臺改革方案。

四省市改革的大方向一致,也反映了此輪高考改革的重點。包括不再分文理科,學生可自由選擇文理六門中的任意三門參加考試;不再以實考分計入高考成績,而是採取賦分制;英語聽力有兩次考試機會,口語將會進入高考。

四省市最為顯著的不同,是英語考試、合格性考試與等級性考試的次數及時間安排。

為了逆轉“一考定終身”,四省市都在外語考試上實行了一年兩考。只是,天津和海南為外語科目考試實行一年兩考,而北京、山東僅對外語聽力考試實行一年兩考,筆試部分仍在高考時間進行,僅有一次機會。

就合格性考試而言,天津和海南都將每年的考試組織次數規定為一學年一次,在第二學期期末進行,海南進一步規定了具體的考試時間,為每年的7月7日至7月8日。北京和山東則規定為每學年兩次,每學期期末都組織一次。

而對於參加合格性考試的次數,天津明確規定:“每門科目的合格性考試,學生一般只能報考一次。對成績不合格的學生,再提供一次考試機會,與該科目下一次合格性考試同時進行。”北京、海南未明確指出,但均在規定中有類似的語言表達。比如,北京提出:“當次考試不合格,可參加以後學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試。”

山東則與這三省市都不同,山東省明確規定,每個普通高中學生在校期間有多次考試機會。

可以看出,無論是合格性考試組織的次數,還是允許學生參加考試的機會,山東都是最多的。不過,天津也在方案中指出,將“逐步探索學業水平考試向不同年級學生開放、提供兩次及以上考試機會以及為學生更換選考科目的辦法”。

另外,四省市也都對學生被允許首次參加合格性考試的時間做出了規定,均是高一下學期期末。

海南和天津均要求,高一下學期參加的考試科目不得超過三門,高二下學期可參加其他科目的合格性考試。山東的要求更為具體,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可在高一下學期參加,思想政治的考試時間不得早於高二上學期。北京在新高考方案中則未提出相關要求。

而對於計入高考總分的“6選3”等級性考試,四省市的規定基本一致,即都在高三第二學期末進行,高中三年中,考生僅有一次考試機會。對於這四個試點省市來說,首批參加新高考的2017級考生,均將在2020年進行等級性考試。北京、山東、海南安排在6月,天津安排在5月下旬。

先行試點的校方憂慮

第二批改革試點的四省市,改革內容裡的幾個較為顯著的不同點,事實上也是第一批改革試點的經驗或者問題之所在。

2014年,上海、浙江成為這一輪高考改革的試點。與第二輪試點類似,上海、浙江都推行了語數外實考分和三門自選科目賦分制的高考總分計分模式。上海也是“6選3”,浙江則推行了“7選3”,多出的一門課是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

六門課選三門進行高考,有20種排列組合方式,而如果從七門課中選三門,則有35種排列組合方式。浙江的試點模式,僅從課表安排、師資調配、教室使用上,就比上海要更突顯當下的矛盾。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除語數外之外,學生自選三門課程參加高考,學校必須提供走班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選擇權。過去的行政班,通常是學生不動,老師動,走班制則鼓勵老師不動,學生動,與大學的上課模式類似。但事實上,能做到百分之百走班的中學,並不多見。

《中國新聞週刊》曾在2017年採訪杭州第二中學原校長葉翠微,杭州二中作為浙江省綜合實力排在前幾名的重點中學,在走班教學模式上,存在教室場地不夠用的問題。

葉翠微介紹,學校將能用的空教室都用了,甚至包括圖書館、實驗室、會議室,以滿足排班需要。據他估計,實行新高考之後,學校的場地設施需要整體增加20%至30%,杭州二中已提出了校園擴建的申請,但最快到2019年才能有新的教室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師資也是一個限制因素。杭州二中為高中每個年級配備了大約60名教師,而在普通中學,高中每年級只有二三十名教師。浙師大附中校長何通海曾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介紹,在大量鄉鎮學校和農村高中,一個年級僅有200名學生,師資也僅夠保障4至5個教學班。

在這種情況下,行政班+走班模式和套餐模式成為了多數學校的選擇。

浙江省一所在高考改革前一本率排名省內前十的高中,就採用了行政班+走班模式。比如,將在七門課中同樣選擇了化學和歷史的學生分在同一個班,語數外以及化學歷史課都在班內進行,第三門選課彼此不同,通過走班進行。不過,該校領導層一名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種方式最終大概滿足了30種選課模式,並未達到35種。

即便是採用行政班+走班模式,教師力量的不匹配問題也已十分凸顯。上述人士介紹,選考和學考科目,在高一到高二的暑假確定。該校今年升入高二的學生共有800餘名,選考人數最多的科目是物理,有400多人,地理和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緊隨其後,也有400多人選擇。

過去,該校以理科見長。在高考改革前,每個年級共有13個理科班和3個文科班,文理科教師力量的配比也可見一斑。高考改革後,選擇理科科目的人數急速下降,比原先少了200多人,選擇文科科目的學生則比原先多了一倍。最顯而易見的師資問題是,地理老師不夠,物理老師則有多餘。該校將一部分物理老師調整去教授急缺師資的技術課,地理老師的缺口無法立刻補上,只能給原有地理老師安排更多的課時。

上述人士介紹,目前,學校尚有一部分空餘編制,今年招聘了十幾名新教師。但隨著編制逐漸達到上限,市編辦審批新的編制又比較困難,師資問題恐怕難以徹底解決。

而比師資力量更引發該校校方關注的,是學校的理科優勢逐漸消失的問題。過去,該校80%左右的學生選擇理科班,依靠學校多年積累的理科教學優勢,高考一本率在90%左右。眼下,學生對文理科的選擇逐漸平衡,理科優勢難再發揮。“我們覺得,以前跟我們學校還有一些差距的高中,這一兩年高考成績跟我們也差不了太多了。”

以上原因,使得一些高中,選擇了選考科目的套餐模式。浙江省嘉善縣一所高中,就由學校規劃了18種選課模式,由學生選擇。據瞭解,也有一些學校為了保住原有的教學優勢,按照優勢學科的搭配進行套餐規劃。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袁振國領銜了“新高考改革研究課題組”,成員們與浙滬地區的學生、教師、校長、教育專家,以及高校、教育部門負責人等進行了溝通交流。

課題組也同樣發現了當前師資的結構性矛盾問題,他們認為,學校教師的編制標準是1993年制定的,遠遠不能滿足當下對教師的需求。當前,地理、生物教師缺口很大,而物理和化學教師富餘。調研顯示,新高考改革對教師尤其是地理和生物教師的需求旺盛,需要增加20%左右。另外,教室也應改擴建30%左右,學校辦學經費需增加20%〜30%。

該給學生多大的自由選擇權?

如果說,學校因師資力量等客觀因素以及擔憂學校高考成績下降等主觀因素,使得高考改革的推進出現一定的困難,那麼,在改革的最末端,學生和家長的焦慮與迷茫,直擊改革的最核心要義:是否給學生太多的選擇權了?是否因為不再一考定終身,而使得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

今年剛參加高考的浙江省一位應屆畢業生對《中國新聞週刊》直言,高一暑假那一年,他選擇了化學、歷史和政治三門課作為選考科目。歷史是他喜愛且擅長的科目,政治是沒那麼喜歡但擅長的科目,化學是不喜歡也不擅長的科目。而選擇化學,是因為高考填報志願時,不少專業要求選考科目中必須有物理或者化學,因此,他選擇了相對來說稍微簡單一些的化學。在最後的高考成績中,化學成了拖他後腿的學科,他最終也沒有去要求選考物理或者化學的專業,而是被對專業並無要求的中文系錄取。“現在看,我很後悔選擇了化學,當時應該選擇三門全文科科目選考的。”

在省內的一批重點中學,通過選擇物理、化學等學科,拓寬自己志願填報專業的可能性的學生,並不在少數。

根據已經公佈的2019年擬在浙江招生的高校的各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範圍,可報專業最多的選考科目是物理,能填報93.5%的專業,第二位的是化學,可以填報85.5%的專業。

但與這一選擇相反的弔詭現象是,有不少普通中學考生,都放棄將物理作為選考科目。

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是,2017年浙江全省29.13萬高考考生,選考物理的只有8萬人,僅佔27%,上海的考生中,選考物理的比例也僅佔30%。

原因與選考科目的賦分制有關。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溫嶺中學校長陳才錡曾對《中國新聞週刊》解釋說:“一共21個得分檔,1%的人得最高分,按成績算,應該主要集中在重點中學。中間檔的人最多,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學,現在普通中學不報了,重點中學的學生有一部分就可能降為中間檔。許多學生是喜歡物理的,可發現後面沒人了,也不敢報了。”

“物理學科本身偏難,選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績較好的學生,因此導致許多成績不好的學生不願意成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長也對《中國新聞週刊》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這所學校在此輪高考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學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後,選考物理的人數降到了不足50%。該校原本排名靠前的學生,在第一次物理選考後的賦分僅為80多分,全校物理平均賦分僅為70分。而選考了技術或文科類學科的學生,最後的賦分成績都超過了以往考試的平均成績。在此影響下,該校2017年9月進入高三的學生,報考物理的人數下降到了33%,新高二學生報考物理的人數更是減少到僅有60人,僅佔年級總人數的10%。

浙江省對此做出了一個挽救政策。2017年11月,浙江省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今後將建立選考科目保障機制,其中物理選考科目保障數量為6.5萬。即一旦物理科目某次考試賦分人數少於保障數量,就啟動保障機制,以6.5萬為基數,從高到低按規定比例等級賦分。

比如,有6.5萬考生選考物理,卷面成績排前1%的考生,賦分為100分,即有650名考生滿分;如果只有5萬名考生選考物理,按照新辦法,仍然有650名考生滿分。

《意見》表示,建立選考科目保障機制,是為了應對在某些科目選考人數出現下降趨勢時,確保學生專業學習基礎要求和國家人才培養需要相適應,也為考生真正按個人意願自主選考提供基本保障。而率先建立物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則是針對當前學生選考科目實際,引導學生選考物理,確保國家人才培養最基本需求。因為物理是理學、工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學科,事關國家科技發展核心競爭力。當其他科目如出現類似情況,參照建立相關保障機制。

以6.5萬作為物理科目保障數量,是按高校授理學、工學學位專業近五年在浙江省高考錄取考生的平均人數確定的。“這是滿足省內外高校在我省選拔培養理工科類專業人才最基本的生源所需。”

目前,尚無數據驗證該政策的出臺是否切實引導了一批學生願意選考物理。

因為賦分制,對不少家長、學生來說,如何選擇選考科目需要“田忌賽馬”的策略。而對浙江試點來說,取消了“一考定終身”,給予考生兩次參考的自由,卻部分轉化成了馬拉松式的疲憊。

與上海規定的高中生只能參加一次各科目的學考和選考不同,浙江省允許高中生參加兩次學考、兩次選考、兩次英語考試。

浙江上述2018級應屆生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所在的高中採取的方式是,高二的兩個學期學考,高三的兩個學期選考。學校要求,高二第一學期允許進行地理、物理、技術、歷史、化學的學考,第二學期可參加政治、生物的學考。“因為政治、生物的課程比較多,高一學不完,高二上學期還必須安排課時。”

因浙江的學考、選考區別,在教材上體現為必修課本和選修課本的區別,這位應屆生介紹,為了趕學考的進度,學校將地理、物理、技術、歷史和化學的必修課課程全部壓縮在高一學年完成。高二開學後,他一邊要學習政治、生物的必修課程,一邊要學習自己所選的歷史、政治和化學的選考內容,一邊還要複習準備地理、物理、技術的學考。“進入高一,我就覺得開始了高考衝刺。”

這位2018級應屆生所在的學校要求學考儘量只考一次,成績理想的話,這門課就可以拋之腦後,準備另外科目的學考和選考。但因浙江省允許學生進行兩次學考,仍有不少學生選擇自我加壓,再刷一次成績。

而進入高三後,多數學生都會選擇兩次選考都參加,若再加上最後的高考,從高二起就經歷了五次大考。為了應對高二就開始的學考,上述應屆畢業生從高一起就在校外上補習班,從未間斷,直到高三畢業。“複習衝刺的時間長達兩年,到高考前,我整個人都很疲憊。”

前述浙江省一所在高考改革前一本率排名省內前十的學校方高中領導層不具名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學生的課業負擔,確實加重了。”

浙江省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並對此做出了自我修正,於2017年出臺新規,學考科目,每科只有一次考試機會,不合格方可繼續報考,必須於高二第二學期結束前完成學考。而選考科目,仍有兩次機會,高三才可參加考試。

這個修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第二批試點四省市對學考、選考的次數安排。只有山東明確規定,學考(合格性考試)可參加多次。天津則提出,學考只能參加一次。至於選考(等級性考試),四省市均未像浙江那樣廢除“一考定終身”,只給予考生一次考試機會。

兩批試點在此問題上的不同態度,以及第一批試點省市對物理學科先行建立選考科目保障機制,都直切此次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即該給學生多大的自由選擇權,以及政策應該如何為這份自由兜底。目前,這些問題都尚在探索,沒有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