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扶的到底是什麼—「扶貧精神」

當每一次下鄉去農村看到那些貧困農戶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努力生活的奔頭,現在我可能也會成為貧困戶之一吧!隨著脫貧工作進入深水區和關鍵期,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部分地區貧困戶中存在較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存在不配合脫貧甚至抗拒脫貧的現象。“精神貧困”正成為脫貧攻堅路上難過的坎、難爬的坡。

扶貧扶的到底是什麼—“扶貧精神”

扶貧工作我們一直在路上

這並不是我個人對於貧困戶的評價,而是在扶貧的過程中;無論是村級還是縣級領導都會一次又一次的強調,我們的扶貧工作並不是給貧困戶掏幾百塊錢就能解決的事情,而是發展農戶現有的資源,從思想和行動兩方面制定脫貧規劃。我們都知道安於現狀、甘於貧困、等靠要懶、缺乏信心、不敢嘗試、不思發展等表現屬於精神貧困,如果說經濟貧困是“硬貧困”,那麼精神貧困就是“軟貧困”,而“軟貧困”是“硬貧困”的重要內因之一。“軟貧困”是扶貧的絆腳石,比“硬貧困”更可怕,要幫貧困人口脫離“硬貧困”,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扶貧,必須首先讓他們脫離“軟貧困”。

扶貧扶的到底是什麼—“扶貧精神”

扶貧工作我們一直在路上

“軟貧困”是比“硬貧困”更難啃的硬骨頭,破解“軟貧困”難題會遇到更大的阻力。“軟貧困”考驗著扶貧幹部的扶貧耐心、扶貧智慧、扶貧技巧和扶貧能力。“精神扶貧”需要攻堅克難的“扶貧精神”,需要科學精準的理念,需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對症下藥。扶貧幹部在“精神扶貧”時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有畏難情緒,不能一聽群眾說“不願外出打工”“不願種地”“不願養羊養牛”“不願脫貧摘帽”,就無言以對,無計可施。不能一看到群眾精神頭不足,自己也洩了氣;不能一看到群眾猶豫退縮了,自己也猶豫退縮;不能一看到群眾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自己就敗下陣來。

扶貧扶的到底是什麼—“扶貧精神”

扶貧工作我們一直在路上

貧困情況千差萬別,精神貧困的根源也有很多,比如文化水平不高、能力素質偏低、精神意志薄弱、區域文化或風俗習慣的影響、生活慣性的束縛、抗風險能力欠缺,等等。對這些問題每一個扶貧幹部都應該有心理準備,也都應該俯下身子,拿出泥腿子的勁頭,拿出必勝的決心,下真功夫,千方百計地破除精神貧困的障礙,解決問題。

扶貧扶的到底是什麼—“扶貧精神”

扶貧工作我們一直在路上

對於貧困戶,扶貧幹部應該多做細心的宣傳引導,講清講透扶貧政策的利好,一次講不清就多講幾次,在村裡的大喇叭中講不清,就到炕頭或地頭去講,用文件講不清就用脫貧的例子講。應該多進行手把手幫扶,多在細節上進行指導,尤其是要用好政策保障措施,通過能人帶動、鄰居示範,鼓舞貧困戶的信心,打消他們的顧慮。

扶貧責任人只有讓自己的扶貧精神、扶貧意志力和扶貧能力不貧困,才能取得精神扶貧的成功,才能在扶貧攻堅戰中贏得主動。在這場扶貧攻堅戰的路上,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