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形態美:磚、餅、沱是如何形成的?

青露園:好普洱是用來喝的。

普洱茶的形態美:磚、餅、沱是如何形成的?

在明清一代,普洱茶聞名天下。瑞貢天朝的普洱茶,散茶與緊團茶並存。比照中原腹地的名優綠茶,揀選幼嫩芽葉製作上貢的普洱散茶在當時是為了迎合主流。另一種揀選幼嫩芽葉製作上貢的緊團茶,則有討得皇帝歡心並以此來表達忠心的意味,取緊密團結之寓意。

普洱茶的形態美:磚、餅、沱是如何形成的?

餅茶(宮廷料)

從上貢皇帝的普洱緊團茶的名稱和形態,就可以管窺一斑。現有的文獻中,有明確記述女兒茶的,非普洱茶莫屬。從清乾隆年間的張泓和稍晚道光年間的阮福對女兒茶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採製女兒茶的是稱為“夷女”的少數民族女子。阮福描摹形態為“小而圓者”。這種形態出現的緣由,直到我們一次又一次經年在雲南普洱茶山遊歷的過程中,才尋找到了答案。

在景邁芒景的哎冷山茶魂臺,在巴達章郎布朗族博物館,在南糯山半坡寨,在布朗山老班章寨子,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信仰,那就是生殖崇拜。

普洱茶的形態美:磚、餅、沱是如何形成的?

磚茶

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再到後來的文明社會。發達的中原文明先民一脈相承的祖宗崇拜,落後的雲南少數民族文明延續至今的生殖崇拜,本質並無不同。從人類文化學的視野來考量,女兒茶正是雲南少數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產物。

在封建王朝的皇帝看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了向皇帝表達忠心,上貢皇帝女兒茶都隱含著深層的寓意。另一種普洱緊團茶人頭貢茶,盡忠的意味更加明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普洱市博物館,隔著玻璃,我長久的凝視普洱貢茶。在我看來,普洱茶的形態之美,在女兒茶、人頭貢茶中蘊含有獰厲之美。

普洱茶的形態美:磚、餅、沱是如何形成的?

沱茶

普洱茶名稱和形態的變遷,無言的訴說著雲南民族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間從未停止過的交流和融合。清中期用來上貢的女兒茶,到後期被稱為景谷姑娘茶,雅稱為私房茶。民國時期今兒被更加文雅含蓄的名稱沱茶所取代,饅頭形也被窩窩頭型替換,這顯而易見是漢族帶來的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的邊疆文化交融的結果。

自清末民初伊始,漢族帶來的中原文明對普洱茶形態影響表露無遺。直到建國以後,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好最細嫩的原料用來製作沱茶內銷;老嫩適度的原料用來製作俏銷的圓茶;邊銷的則是牛心型緊茶,牛心緊茶又名蠻莊茶,後來被磚茶所取代。

這些都寫進了茶學的教科書中。餅、磚、沱,毫無疑問的是普洱茶中的主流形態。如果我們以中國傳統的哲學來看待這些形態,天圓地方,人為萬物之靈,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浮出水面。

僑銷港澳臺東南亞的圓茶,無聲的召喚這些海外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舉杯邀陪明月,低頭思戀故鄉。

邊銷藏區的磚茶,召喚中華兒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就新的長城。

內銷的沱茶,飲茶思源,莫忘親恩。

磚、餅、沱 作為普洱茶的存在形態,以它的美在存儲中變化,味道在變化中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