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後他拉黑父母6年,孩子爲什麼越來越冷漠?

圖/網絡 文字/Mr.xiong

“從小成績數一數二,高中畢業時當上了四川一地級市的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這位好孩子,已經拉黑父母6年,而距離他上一次回家過春節,也已有12年之久了。

北大畢業後他拉黑父母6年,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冷漠?

北大驕子王猛的萬字決裂信

-“我母親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辦”

-“朋友都是父母認識、瞭解或者聽過的”

在王猛看來,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嚴格把控中。高中時,他提出想到外面的學校去上學,但被拒絕。這是他第一次嘗試逃離,未遂。

大學時選擇遠離家鄉的北大,是他對逃離的第二次嘗試,但他依然失敗了:早在王猛剛考上北大時,父母就已經跟同在北京的王猛大姨打了招呼,請她幫忙“照顧”兒子。

雖然在王猛看來,這無異於“遠程控制”

大學畢業以後,王猛依舊在往外“逃離”:他出國了。然而父母還是找到了一位“老朋友”。

北大畢業後他拉黑父母6年,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冷漠?

與這種“過度關愛”不相匹配的,是當王猛被傷害時父母的“不保護”——這讓他很崩潰。

五年級時,王猛參加奧數考試後發現自己的文件夾不見了,他回到家向母親訴苦,可母親卻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時,老師調整座位,王猛覺得新座位周圍的環境太過糟糕,就向父親抱怨,而父親卻要求他“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大學快畢業時,王猛回家過春節,因為“小時候不會剝雞蛋”被親戚嘲笑,而他的父母這次依然沒有保護他。自那以後,在這個本該團聚的日子裡,王猛再也沒回過家。

而現在,王猛公開了這封決裂信,看起來似乎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了,但也顯然,他並不打算跟父母和好。

“父母就你一個孩子,把你撫養大,送進了令眾人嚮往的高等學府,就這樣決裂,你想過他們的感受嗎?”

面對別人的質疑,王猛回答得很乾脆,“那是他們自作自受”

——“過度關愛”,滿懷愛意的父母大多類似;“拉黑不聯繫”、“發決裂信”,而冷漠的孩子則各有各的心狠。

北大畢業後他拉黑父母6年,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冷漠?

奧數優等生的“我爸媽不配”

今年8月份,有位網友在豆瓣上曬出了自己10歲的侄子。這位10歲的小男孩非常的優秀,考試成績全班第一,奧數、輪滑、圍棋、英語口語成績也都非常好。

大概他也覺得自己太優秀了,所以他才會說——“我爸媽不配擁有我這麼好的孩子”

爸媽想生二胎,他說,“不是瞧不起他們,這麼窮,坑了我還想坑另外一個孩子嗎?想要一個我就不學習了……”

別人告訴他爸爸媽媽是愛他的,他說,人首先要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吧,父母能給他的時間本來就很少了……

跟王猛一樣,這位10歲的小男孩也已經在想著怎麼逃離原生家庭。

他說他一定要出國留學,所以現在才苦練英語,他覺得自己父母給的不夠,他也不想他媽媽每天都搞一大堆吃的給他,在他看來,還不如“多帶他出去看看”。

北大畢業後他拉黑父母6年,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冷漠?

10歲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呢?大概絕不會像這個孩子一樣將事情看得如此“透徹”,對父母又如此冷漠吧。

畢淑敏曾經“循循善誘”過這些冷漠的孩子,“你看,媽媽工作那麼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

然而這些孩子們的回答依舊漠然,

“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

——明明看得到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卻把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這些在愛意裡浸泡大的孩子,怎麼會越長越冷漠了呢?

北大畢業後他拉黑父母6年,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冷漠?

被誤解的“愛”滋長了冷漠

“愛”是什麼?

如果問王猛,王猛會說:愛是父母為我買的每一件衣服,是父母在下雨天為我送來的每一把傘,也是父母幫我挑的每一個朋友。

這種愛是有“時效”的,在王猛小時候,他覺得這是愛,當他長大後,他再不需要父母為他做這些事時,這變成了“過度”的愛,讓他厭煩。

如果問那位10歲的小男孩,那麼他可能會說:愛是父母幫我報的每一個補習班,是父母幫我買的每一樣東西,也是父母為我花的每一分錢。

這種愛很“功利”,所以被這樣“愛”著長大的他也慢慢變得“自私”,他不準父母生二胎,因為“父母沒錢,不配。”

“愛是關懷、愛是物質”——這兩個關於愛的偽命題,把許多父母領入了誤區,也讓許多孩子在“變味”的愛中,日漸冷漠。

北大畢業後他拉黑父母6年,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冷漠?

“愛”是什麼?

如果在王猛每次被親戚調笑時,他父母能夠擋在他面前幫他說話,如果在他抱怨不如意時,他父母能夠拍拍他的肩膀鼓勵他,那麼王猛會感受到愛吧?

如果那位10歲男孩的父母可以不只顧著賺錢,不老是催他上補習班。而是多陪陪他,經常帶他出去走走,那麼10歲的他大概也會覺得父母是愛他的吧?

愛是保護,是當孩子感到委屈,當孩子受到傷害時,當孩子需要時,父母能無條件站出來保護他們;

愛是陪伴,是花盡可能多的時間待在孩子身邊,滿足他們在孩童時期對父母的所有依戀。

北大畢業後他拉黑父母6年,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冷漠?

不要抱怨孩子冷漠,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它不是簡單的關懷,更不能物化成金錢。

“保護”和“陪伴”——只有在這樣健康的愛中領略被愛的孩子,才會如你所願長成愛意噴薄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