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熟悉香港電影的朋友,肯定或多或少都聽過什麼是“香港電影新浪潮”。“香港電影新浪潮”是個很廣義的概念,指的是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一批正值壯年,其中大部分有過在美國或英國求學經歷的香港導演,用一部部概念先鋒,拍攝手法超前的電影改變了香港電影的格局,也為日後港片的多元化奠定了重要的根基。像新浪潮時期的重要干將徐克和許鞍華,至今仍活躍在幕後臺前,除了他(她)們之外,還有九位導演也對“新浪潮”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的個人風格相當突出,編導能力其實並不亞於上述兩人,但因種種原因,名氣要稍遜一些,那如今的他們又身在何方呢?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1.恐怖片導演裡的翹楚:餘允抗

餘允抗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修讀電影,接受的完全是西方電影教育,是新浪潮導演中最早開辦電影公司的,曾和導演于仁泰合組“影力”電影公司,並憑藉《師爸》一片嶄露頭角,後來憑藉《山狗》奠定了其“新浪潮干將導演”的地位,影片借鑑了西方驚悚片的拍攝手法,以鄉村青年施暴的紀錄新聞作為靈感,通過一個受害者父親以暴易暴的復仇舉動,表達了人性兇殘的主題。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後來他進入劉鎮偉的世紀電影公司,在借鑑了《天魔》和《冷血驚魂》的基礎上,拍出了兩部港產恐怖經典《兇榜》和《兇貓》,尤其前者還被譽為三十年以來香港最嚇人恐怖片,可見他對觀眾心底深層的恐懼瞭如指掌。後來因對投資行業產生了巨大興趣,80年代末,在影壇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他選擇毅然離開,如今已經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旗下業務包括能源投資和股票買賣等等。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2.電影語言探索者:譚家明

連王家衛和知名編劇杜致朗要稱其一聲老師的譚家明,編導能力是在電視臺時期訓練出來的,他做過場務,後一步步升任為外景編導,任職導演後,他努力探索電影語言的種種可能性,求新求變,第一部電影《名劍》的場面調度已經驚為天人,而《愛殺》更是用大膽的色彩展示征服了無數觀眾,隨後的《烈火青春》、《最後勝利》和《殺手蝴蝶夢》讓他躋身“新浪潮名人堂”,另外譚家明也以擅長拍女性見稱,《雪兒》、《雪在燒》體現了她對女性角色內心深度的洞察入微。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譚是全能型電影人,不僅能導擅編,剪接技術和美術指導功底也堪稱一流,杜琪峰的《黑社會》和林超賢的《魔警》就是譚家明做的剪接。2006年他的《父子》拿下了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獎項,證明薑還是老的辣。他的最新一部作品是《俠盜》,預計2020年公映。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3.昔日的香港警匪片第一導:章國明

章國明算是自學成才的導演,也是“新浪潮”時期警匪片領域頂樑柱級別的人物。早在麗的時期,他的《CID》系列劇已經相當成功,他在離開電視臺後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點指兵兵》,以兒童遊戲為切入點探討了警察和匪徒身份的宿命,結果大放異彩,緊接其後的《邊緣人》拍出了臥底的悲慘命運,成為後來很多同類電影的啟蒙。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他在影壇的優異表現成功引起了邵氏的注意,將他簽下拍了《星際鈍胎》和《皇家大賊》,不知道是不是與邵氏八字不合,章國明在邵氏片場總是狀況頻出,不是資金不到位,就是拍攝時詭異受傷,最後兩部影片都是在不如願的情況下拼拼湊湊完成,慘淡的票房致使他在影壇已難有作為。雖然後來轉投廉政公署就職,但章國明始終難以割捨影視,2014年他還和林超賢,邱禮濤合導了《廉政行動》,去年的《救僵清道夫》也請來了章國明做執行導演。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4.新浪潮導演裡的人文思想者:嚴浩

倫敦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嚴浩,是新浪潮時期最具有人文氣息的導演,他的作品中無不體現出對知識青年以及香港社會的關注,風格平實質樸,其中以“知情下鄉”為題材的《棋王》和講述城市青年回鄉尋根的《似水流年》最具有代表性。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嚴浩對於如何把內地的故事變成自己電影裡的素材向來敏感,這也讓他把當時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合拍片,與內地合作拍攝了《天菩薩》、《太陽有耳》和《天國逆子》,期間還交出過像《滾滾紅塵》這樣的名作,如今陳可辛等導演一直在追求的東西,其實嚴浩早已完成。2012年他再度出山拍了部根據華人大班布華泉創業事蹟改編而成的《浮城大亨》,被視作是當年抗衡許鞍華《桃姐》最有力的對手,可惜最後卻在獎項方面顆粒無收,據說他現在正在潛心磨劍,勢要用新片《十宗罪》再震撼影壇。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5.勢要與眾不同:劉成漢

劉成漢這個名字恐怕很多人都會感覺到陌生。第一個原因,是由於直到今天他執導過的作品只有那麼寥寥的四、五部。第二,在新浪潮導演中,他和翁維銓都算是“異類”,電影多是靠自資自投來完成,劍走偏鋒的實驗味道更濃。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譬如大家都在拍寫實風格電影的時候,他卻拍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慾火焚琴》,2002年的《一體兩旗》題材更是非常小眾,大概是因為他實在太有才華,太有思想了,他不屑於向商業低頭,向大眾妥協——殊不知,劉成漢在步入影壇之前已是電影學碩士,還曾撰寫過個人影評專欄,出版過個人著作,因此他畢生都在追求電影藝術上的一種極致,這也讓他的作品難以成為主流,即便是其中最富商業化氣息的《獵殺》也沒能取得理想中的成績,2003年,劉成漢宣佈不再拍戲,而是回到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系安心任教,也許那裡,才是最適合他的地方。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6.浪漫殺手電影代言人:唐基明

唐基明和章國明的經歷比較相仿:他最早也是電視臺出身,後又加入廉政公署為之拍攝過宣傳劇集。他曾為麗的電視臺執導過名噪一時的《天蠶變》,《銀劍殺手沈勝衣》,不過轉投電影圈之後,章國明重操舊業去拍了警匪片,然而唐基明則開始體現出對現代殺手題材的偏愛,1982年一部悽美悲愴的《殺出西營盤》,讓他在新浪潮導演中佔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時隔一年之後的《黃禍》仍是一部殺手題材作品,卻拍出了一種人在異鄉,卻退無可退的孤寂感和漂泊感。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在新浪潮步入尾聲之際,唐基明開始朝向商業方向轉型,改編自黑澤明《七武士》的《忠義群英》就是出自其手,九十年代他又開始拍起了舞男題材電影《雞鴨戀》和《與鴨共舞》,感覺實在是有點兒“大材小用”。不過他的監製才華最終還是在無線時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一直到2011年安然退休。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7.用紀錄片的手法拍電影:翁維銓

翁維銓是新浪潮寫實派導演的代表人物,入行前曾與黃宗霑聯合執導過紀錄片《洛克鎮的一天》,對其電影風格產生影響深遠的是幫英國某家電視臺拍攝《白粉歌劇》之時,他意識到用豐富翔實的犯罪資料去拍一部電影必會成功,果然1979年的《行規》讓他一戰成名。這部講述警察,線民和毒販角力的影片,取勝之處全靠的是他崇尚的“實況感”,既能保持視角的冷靜客觀,又能拍出深刻的寓意,的確不易。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因是攝影師出身,他善於在視覺效果上玩花樣,譬如驚悚片《再生人》。這部電影裡的恐怖氛圍,全是靠翁維銓對於那些詭異的木偶描寫帶動起來的,他給很多想拍恐怖片,但礙於資金限制的後輩們上了寶貴的一課,不過翁維銓講故事的能力偏弱,這一缺點從《荒漠人》就能夠看得出來,1987年他拍完《金三角鴉片軍閥揭秘》之後就消失於影壇,據說後來也成為了香港演藝學院的講師。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8.電影詩人:方育平

方育平出生於香港,1975年在拿到了南加州電影製作碩士學位後返回故鄉。方育平的電影風格介於寫實和虛構,生活與戲劇之間,他常常會啟用非職業演員出演電影,在保證了真實性的同時也不缺少藝術性,表現形式就如詩歌體一樣優美,在精神層面上又能映照現實,所以他的作品也常常獲獎。求學歸來後,他花費4年時間去精心籌備他的導演處女作《父子情》,情感被刻畫得真摯動人,榮獲第一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1983年他用同樣的拍攝方式推出了《半邊人》,最後再度成為次年金像獎上的大贏家。方育平可堪稱是80年代的王家衛,他曾憑藉講述香港夫妻情感生活的《美國心》在意大利都靈電影節上大放光彩。方育平有著忠於自我,喜歡安靜的個性,不喜歡被世俗所擾,他的電影作品只拍給懂他的人欣賞。2000年在完成了他的夢想之作《藏道》後,方育平選擇了隱退,為影壇留下了一段佳話。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9.用血漿片闖入好萊塢的導演:梁普智

梁普智出生於英國,曾在倫敦電影學院深造,畢業之後又赴BBC電視臺工作。有很多人知道他,都是從他的《生死線》開始的。這部作品和餘允抗的《山狗》一樣,也是一部用西方電影手法拍攝的血漿片,但唯一不同的是其中有許多本土化的恐怖特色,讓很多人意識到了在“中西混合”驚悚片的道路上繼續探索下去的可能性。

他們和徐克許鞍華同期出道,同樣拍出過很多經典,只是知名度較小

很多人以為梁普智冒起於新浪潮中期,其實早在70年代末他就與蕭芳芳合作了被視為揭開了新浪潮序幕的《跳灰》,不過總的來說,梁普智拍的商業喜劇片要比“新浪潮電影”更多。梁普智執導血漿片的功力不算是業內頂尖,但已足夠優秀,好萊塢正是看中了他這點,邀請他去美國拍了包括《湖畔驚魂》、《勾魂交易》在內的多部B級片,2013年他以恐怖片《詭嬰》宣佈重返華語影壇,可惜掣肘太多,發揮不出本色,去年的《唐人街1871》,居然無人問津,實在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