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却为何被归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在以真定为中心的滹沱河流域,上下2000年,发生了不知凡几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得到正面评价。有的建立了奇功伟业的人,在今天,却颇有争议。有些看似轰轰烈烈的大事,在史册也只是寥寥数笔而过。在滹沱河流域,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在今天引起争论最大的,莫过于史天泽了。

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史天泽年幼时,河北尚在金朝统辖。当时金朝政治腐败,国家衰乱,民不聊生,各地地主武装多据地自保。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史天泽的人生之路也就是在乱世中起步的。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却为何被归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1213年,史天泽十一岁时,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南下攻金,进至河北一带,史天泽的父亲史秉直审时度势,率其三子史天倪、史天安、史天泽并乡里数千人,投奔于蒙古军太师木华黎军门。此时,蒙古军队初入汉地,正需汉人帮助治理。木华黎本要任用史秉直为官,但被史秉直推辞。木华黎即以其长子史天倪为万户从军(蒙古官名,世袭军职)。史秉直归附蒙古以后,由于他仗义疏财,办事周全,以致远近前往归附的竟达十万余家。第二年,史秉直从木华黎攻金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因功授行尚书六部事,主管粮饷,保证了军需供给。

也是在这一年,史天泽的兄长史天倪面见成吉思汗。良好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史天倪不是庸碌之辈,他所奏奇谋大计,让据有一统中华大地宏图大略的成吉思汗眼前一亮,遂摈弃族属界限,将史天倪引为股肱。成吉思汗赐给史天倪金符,授予马步军都统,管领24万户。第二年又授予右副都元帅,改赐金虎符。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金朝真定经略使武仙以真定(今河北正定)投降蒙古,木华黎命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守卫真定,武仙为副帅。史天泽任帐前军总领,举家迁居获鹿岳村(现石家庄市区)。

1225年,一件意外的事变发生,使史天泽代替长兄史天倪,走上政治前台。史天倪被叛将武仙所杀,失真定。叛乱发生时,史天泽不在真定,他正在护送母亲去北京的路上。在途中闻讯长兄被害,史天泽不顾府僚逼迫他到燕地避祸,毅然南还。沿途一路收集逃散的部众,至满城,已聚集甚多。一面紧急向孛鲁(木华黎之子)报告,请发援兵。孛鲁派蒙古兵三千人支援,并承制命史天泽袭其兄长军职,为都元帅。此时,二哥史天安也率兵赶来,另一位汉将军易州定兴人张柔亦派兵支援。史天泽在诸路军的支援下,进兵卢奴(今定州市)。武仙部将葛铁枪率万人来战。史天泽身先士卒,生擒武仙骁将葛铁枪,攻克卢奴,略无极,拔赵州(今赵县),进军野兴,一举收复真定,武仙落荒而逃。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却为何被归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不久,南宋大名总管彭义斌联合武仙意图夺回真定。史天泽等扼守赞皇,武仙不能进军。彭义斌势单力薄,焚山自守。史天泽选拔精锐士卒五十人为先锋,自率铁骑继后,攻杀彭义斌。史天泽勇名大振。 彭义斌亡,南宋从此尽失河朔之地。其后,武仙令奸细在真定城中纠结同党,里应外合,又夺取真定。史天泽只率部众数人向蒿城守将董俊求援,董俊把数百精兵交付史天泽。史天泽率军连夜赶赴真定,与笑乃歹合兵,武仙不能敌,退保西山抱犊寨。重新夺回真定后,史无泽一方面招集流散,抚恤穷困,安定人心,另一方面修缮城壁,加强城防,使真定成为难以侵犯的坚固城垣。但城外的抱犊寨等地是武仙的巢穴,不立即进攻,终遗后患,于是史天泽率兵攻打,武仙逃跑。接着又攻下蚁尖、马武等寨,在这样的形势下,相州、卫州也投降归附。真定的局势得以稳定。

此后,在灭金的战争中,史天泽率兵征战,屡立战功。蒙古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正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金亡。史天泽率兵还真定。据《元史》记载,史天泽在四十岁的时候,开始认真读书,尤其是熟读《资治通鉴》。忽必烈即位后,首先召见史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史天泽上书说:“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需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王应,内外休息。”奏章里所提出要点,均有汉化特点,忽必烈如获至宝,即照执行。第二年5月,史天泽被拜为中书右丞相,正式进入蒙古最高统治层,开始逐步推行他的治国安民之术。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却为何被归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他主持中书省,定省规十条,以保证政务畅通,使政务运作井然有序。元朝初建,中书省官员少则五六员,多至八员,列坐一堂,凡有政事商议实行之际,往往各持己见,待国相达成一致后才定决。史天泽每于此时,便审其无害,则行之不疑;若有失当,则心平气和,详细分析,以期合于事理。故在中书十余年间,或奉行上意,或更张事宜,多方周旋。他在大臣们中间协调弥合,自称“天泽武臣,何克负荷。但物务未安者,老夫通译其间,为诸君条达耳。相则何敢当。”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充当诸宰臣与皇帝间的“通译”角色。史载其为政善于“体时顺势,通变制宜”,使汉法在特殊的条件下得以推行。论者甚至以为元代“中统至元初治”的出现,史天泽出力甚多。

1266年,皇太子燕王领中书省,兼判枢密院事,以史天泽为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次年,复授光禄大夫,改任中书左丞相。他提议建立三卫和寓兵于农之策,二三年间,国家面貌和军队实力,已蔚然可观。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蒙古为大元。进史天泽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此时,史天泽已年近七旬,要求告老还乡,忽必烈下旨挽留:“省、院、台,或一月、一旬,遇大事,卿可商量,小事不烦卿”。四年后,史天泽病逝,终年七十四岁。忽必烈因其功勋卓越,赠太尉,谧忠武。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为之立庙祭祀。史天泽死后葬于后太保庄(今石家庄市区)。现今市区岳村史姓家族就是史天泽的后裔。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却为何被归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史天泽在元朝的评价极高,有评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以(其)比于郭子仪、曹彬。”在元朝史书和历代名人中,史天泽的评价无疑是极高的,但是在民间却有许多人将史天泽归为“汉奸”一类。这也是围绕在史天泽一生中,最大的一个争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针对此事都议论不休,分站两方,唇枪舌战不休。

元史之中,以史天泽、张弘范为首的汉人“带路党”,向来是难以回避的历史课题,一方面,他们在蒙古灭亡宋朝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单以民族感情论之,他们无疑是“民族罪人”;然而史天泽这个“汉奸”,却并不应该遭人诟病。古话有言,各为其主。在第二次从武仙手里夺回真定时,蒙古军首领笑乃歹怪怨真定民众从武仙,盛怒之下,把真定万余人驱赶在一起,要杀戮出气。史天泽急在心里,下决心制止无端的杀戮。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对蒙古军兵来说,攻城略地杀人劫掠,似乎是很自然的事,谁人节制?他作为一个汉官,出面制止,要冒着触犯蒙古将领的风险。但是,他还是毅然出面,劝阻道:“他们都是被胁迫而为,没有该杀之罪。”笑乃歹不听,史天泽据理力争许久,硬是从蒙古军的刀口下,全活了这万余民众。在伐金中,他的部队招降老幼十万余口,他都加以保护,让他们自便处所,或使归乡里,没有为难一个人。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却为何被归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这样的事,在其长兄史天倪身上也发生过。那是1220年后,史天倪跟随蒙古太师木华黎平定河北西路,史天倪任权知河北西路兵马使,史天倪也是斗胆进谏木华黎:“目前,中原大致平定。但是,我军仍然纵兵劫掠,这不是王者抚人民、伐罪孽的本意。”木华黎遂下令禁止剽掠,俘获的官吏百姓,一律遣归家园故里。于是,军纪严明,各地官吏民众大悦。大军从真定一路南下,克郉州(邢台),破滏阳(今磁县),下相州(河南安阳),占林州(河南林县),木华黎一路留下了“仁厚不杀”的名声,金国归降者众。忽必烈在稳定了中原的统治后,又继续攻南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伯额和史天泽总领大军20万自襄阳水陆并进,至鄂州,史天泽因病北还,逝世前上奏世祖:“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

他们在出将入相过程中,在减少蒙古野蛮杀戮、保存汉人文化、促进蒙汉融合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又历来为史家所广泛称道。尤其是史天泽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

此人在史上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却为何被归为千夫所指的汉奸?

平心而论,史天泽虽生而为汉人,但其实却自祖上即生于异族金朝的统治之下,他们与当时的多数世侯不同,从未奉仕于金或宋,而在归附蒙古以后则忠诚不二。而当乱世之中,他们虽知道自己身为中原遗民(当时还没有汉族之概念),但长期生活于异族统治之下,民族感情自然淡薄,而他们当三国(蒙、金、宋)交兵之时,首先从保全生存和建功立业原则出发,选择了更加强大的蒙古民族一方,以今观之,实不能单纯以民族感情而是非之。诚如文天祥所云:“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事人之事”,史天泽虽为汉人,但却从无“乐宋之乐”、“食宋之食”,则徒要求其忠于宋政,可谓苛责于前人。另外,自古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史自受蒙古诸帝之恩,即为蒙古谋政划策,始终如一,而且其行事忠正有道,上有功于朝,下有利于民,亦不失为一忠正之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