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對孩子要保持一種彈性期望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給孩子帶來了不必要的壓力,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志,要多瞭解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有怎樣的設計,可以幫助他們完善,但不要包辦他們的理想。


五、(十)對孩子要保持一種彈性期望


家長對孩子的未來,一般都懷有預期,並且大多數家長的預期都還很高,期望高的,希望孩子成龍成風,期望低的,至少也希望孩子學好,不能成才也要成人。可以說,對孩子寄予希望,懷有預期,這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本能,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幸福的人生。家長對孩子的預期或希望在孩子尚在母腹,還未出生時就已經萌生了,對於即將到來的新生命,父母們通常懷有美好的希望,有的父母希望生的是個男孩,如果是男孩,又希望這個男孩聰明、健壯,如果是女孩,就希望她美麗而聰慧。等到孩子出生了,父母又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學習成績好,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從理論上說,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有無限種可能,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前途。有的家長看著當紅的明星、著名的作家、傑出的科學家、成功的企業家等社會精英,眼紅心熱,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長大後也能一夜成名。


五、(十)對孩子要保持一種彈性期望


但是,希望歸希望,現實歸現實。家長如果對孩子總是抱有期望,這對家長和孩子兩方面都會有潛在的不利影響,尤其當家長對孩子抱有過高的、不切實際的預期時,其不利影響更大。家長有了“超常”的期望,自然就會給孩子超常的壓力,而這種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就有可能變成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

從小就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為孩子提供一流的家庭學習條件,頻繁參加各種輔導班、課外培訓班,還有時髦的衣服,源源不斷的零花錢……就家長這一方來說,孩子如果達不到自己的預期,辜負了自己的希望,家長的投入不能獲得預期回報,會因此而失望、甚至產生絕望情緒,“恨鐵不成鋼”,家長很可能對孩子由愛生恨。就孩子一方來說,家長對孩子的希望、預期,其中攜帶有家長的意志,而孩子則必須接受這種意志。


五、(十)對孩子要保持一種彈性期望


這實際上對孩子構成了一種壓力,孩子要實現家長寄託在自己身上的希望,就需要按大人的想法、意思、要求去做。一般來說,孩子都不願意看到家長失望,當孩子令家長失望以後,家長就算不責備、不打罵孩子,僅僅只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傷心、憂愁、失望的情緒,也等於是變相地懲罰孩子,孩子會因此背上不小的精神負擔。


五、(十)對孩子要保持一種彈性期望


現在有不少“問題孩子”,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下降,擔心考不上名牌大學,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家長,因而採取自殺、離家出走等極端方式以求徹底擺脫壓力。實際上“問題孩子”的真正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家長自身,因為總是先有“問題家長”,然後才會有“問題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