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美軍山地步兵加強AK步槍的射擊練習訓練

內容提要:在輕武器排行當中AK-47突擊步槍一直被冠名為“槍中之王的稱號”、由於它是二戰之後大規模裝備各個武裝力量的自動步槍之首,卡拉什尼科夫在1947年設計出AK-47步槍,到現如今已經有70年的時間,在這幾十年裡上億支AK-47步槍源源不斷的“服役”,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世界的AK-47加起來大概在(1.5億~2億支)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不同型號的AK系列突擊步槍和衍生仿製型號)

AK-47之所以一直備受推崇,最主要的原因是它面對過前前後後90%以上的局部戰爭,由於一直以廉價武器著稱,除前蘇聯軍隊以外,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的軍隊配備為制式武器,有的還進行了大規模仿製或生產。比說我國的首款“56式衝鋒槍“”就是依據AK-47的樣板復刻過來的。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當時的蘇聯軍隊由於剛經過二戰的洗禮,覺得在大規模戰役中,人才是決勝的關鍵,武器皮實抗摔是要義,精度不高沒有太高要求,所以覺得不需要太嬌氣的武器,因此AK-47被設計的相當的結實。1949年,AK-47開始量產,它曾一度作為蘇聯國家機密,再很長一段時間裡被重點保護,當時實驗這把槍的部隊射擊練習後的彈殼也得撿起來以防洩密,而卡拉什尼科夫本人也因此而長期不能出國。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AK之父卡拉什尼科夫)

想必廣大軍迷都在一些武器測評裡見過,AK-47的耐用力度真不是吹牛的,AK-47堅固耐用,結構簡單,易拆卸,可隨身攜帶,在各種複雜的條件下都能保持槍械穩定發揮,如在冰雪天氣,或者在沙漠中,故障率低,就算給槍管內倒入一把泥沙照樣能進行發射。相比美軍使用的M4A1這種制式貴族槍械來說,可以稱得上是吃苦耐勞的大眾形象。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即將灌滿泥巴的AK-47)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但是隻要是武器都有缺點,彈著點散步面積過大大,創口侵徹力小,射擊距離小。比較適合近距離突擊。由於AK-47的重量太大沒有制退器,所以在實戰過程當中槍管會放生強烈的震動,(也就是遊戲裡經常提到的槍口會上跳)特別是在連續射擊時槍口上跳較為突出,精度很受影響。近看感覺槍口跳動不大,實際上百米距離打靶的話就已經滿天星了。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隨後AK系列突擊步槍也推出了許多的改進型,其中最著名的的改型就是一款槍口被斜切的型號,為了防止槍口上跳,提高其精準度,因此到AKM時加裝了斜切的防跳器,以期提高點射時的命中率。被斜切的槍口形的槍口防跳器成了這款步槍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如圖所示AKM突擊步槍。專門針對其防跳進行改進,1959年投產,從1960年開始量產,至今仍然是俄羅斯軍隊的一款標準制式武器仍然在繼續生產。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AKM的最大區別就是設計了一個斜切口形的槍口防跳器,螺接於槍口,以提高連射時的散佈精度,全槍長度增至880毫米。彈匣改用輕合金製造,並能與原來的鋼製彈匣通用,後期還研製了一種玻璃纖維塑料壓模成型的彈匣,也可以完全通用。把之前所有木質結構的地方採用樹脂合成材料製造並加裝了新研製的多功能刺刀(第二型刺刀),改進後的AKM只有3.15kg重,使全槍的重量更為輕便以便後續的叢林作戰。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不過也有軍迷調侃:“卡拉什尼科夫這個缺口設計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是量產貨,每把槍少一塊,積少成多,平均每生產500把的原料,就可以多造出一把”!也正是這種“切一刀”的方式利用反作用力,減緩槍口上跳問題,由於沒有制退器的作用,只是一種簡單而有限的補償器,用槍口防跳器來阻擋槍口上跳並糾正連發時彈道偏右下的缺陷。原有的衝鉚機匣代替AK-47第3型的銑削機匣,因此使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現在一般是採用槍口制退器來減輕槍口上跳問題,幾乎不影響槍口的重量。而且效果基本已經可以接受。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GIF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美國大兵使用AKM突擊步槍練習精準射擊)

關於如何區分AK47和AKM方法很簡單,有以下最簡單的三個方法:一看機匣形狀;二看活塞筒兩側有無排氣孔;三看準星座形狀,AK-47活塞筒的小孔近於長方形,AKM的則近於正方形。另外,AKM的下護木兩側有突起之處。

為何AK-47槍口要“掏個豁口”? 又有何過人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