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強沒有在《辛丑條約》上加割讓土地條款,原因何在?

在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基本上都有割讓土地的內容。可是《辛丑條約》卻一反常規,居然沒有割地條款內容,是因為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還是因為清政府已變成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其原因除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給列強以沉重的打擊外,列強之間意見不一,矛盾重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鎮壓義和團運動的過程中,列強之間既相互勾結,又彼此爭奪。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以後,列強之間的矛盾顯現出來並空前激化。其間主要矛盾有俄日矛盾、英俄矛盾、英法矛盾、美國和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其中英、俄、美、日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俄國在列強瓜分中國的角逐中表現最為積極。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成功,日本被迫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這為俄國獨吞中國東北掃清了道路。八國聯軍侵華,俄國抓住先機,出兵侵佔東北三省。此舉不僅觸怒了日本,也損害了英美的侵略利益。日俄矛盾尤為突出,為了報復俄國,日本隨即派兵進入朝鮮,以示對抗,同時積極尋找反俄同盟軍。

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前,日本政府曾先後兩次向英國建議聯合對抗俄國。英國對於俄國在華勢力的空前膨脹也感到極為不安,阻止俄國獨霸中國東北是英國遠東政策的一個重點。但英國正忙於非洲的殖民戰爭(英布戰爭),不可能採用直接施加壓力的手段來對抗俄國,為此,英國一方面支持日本對抗俄國,在外交上日益與日本接近;另一方面則提出了保持中國領土完整的原則。1900年10月英國與德國達成了保持中國領土完整的原則協議,並照會奧法意日俄美六國政府。日本為了遏制俄國,討好英國,接受了英德協定的原則。

美國的態度是反對瓜分中國,主張維持原狀。美國通過美西戰爭打敗了西班牙,奪得關島和菲律賓後,謀求在中國的利益擴張。美國實力上升,在中國東北擁有特殊的經濟利益,貿易額超過了俄國,當然反對俄國獨佔中國東北;其次,美國在華沒有勢力範圍,若分割中國,不僅會損害美國在華商業利益,還會危及其在菲律賓的地位;再次,美國還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同其他列強對抗;最後,美國經濟實力不斷上升,不滿足於在同列強的鬥爭中充當普通角色,而是竭力想在東亞事務上扮演一個首席公斷人的角色,以其經濟優勢逐步排擠其他列強,最後壟斷中國市場。維持中國領土完整,防止列強分割中國就成了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

1899年,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並向英、德、法、俄、日、意政府提出照會,要維持中國領土完整,反對列強分割中國。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臺,為阻止其他列強獨霸一方,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再次向各國發出了“門戶開放”照會,重申上述原則。英國企圖壟斷長江流域,但為了反對俄國獨佔中國東北和法國侵佔雲南,有條件(不擴大到香港、九龍)地接受了此原則。日本為了打擊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爭取美國的支持,同時在“門戶開放”政策不影響其侵略朝鮮計劃的條件下承認了這一原則。

至於俄國,很多人都意識到因武裝佔領中國東北一事俄國已成列強的眾矢之的,於是極力主張調整對華政策,這樣俄國對華政策的基點暫時放到了經濟擴張上。這一調整是俄國為在中國東北、華北及朝鮮確立勢力所作的經濟上的準備。而維持當時清政府的統治,實際上相對於其他列強來說更有利於俄國,因為實權派李鴻章與俄國關係非同一般。因此,儘管接受“門戶開放”原則意味著放棄在中國東北已獲得的特權,但俄國還是有保留地接受了。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俄國與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減輕了俄國外交上的壓力,保證了俄國在華既得侵略權益。這樣由美國倡導的以維持中國領土完整為前提的“門戶開放”政策,終於成了各國共同對華的基本綱領,也成了它們聯合向清政府提出議和條件的基本前提。

綜上所述,帝國主義很想瓜分中國,而清政府的腐朽至極也是實行瓜分的有利時機,但由於帝國主義各國錯綜複雜的矛盾,更由於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使他們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對中國領土的割讓要求。但是列強在佔領天津期間,俄、意、比、奧等列強各自強行取得了一塊租界,對天津的軍事統治一直持續到1902年,加上此前的英、法、美、德、日租界,交還給中國的天津已是有九個國家租界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