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生日食,皇帝會做什麼?

2009年7月22日我國出現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觀。此次日食是自1814年至2309年的近500年間,在我國境內全食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時間可超過6分鐘。同時,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覆蓋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

現在科學知識普及了,人們知道日食只是一種天文現象,沒什麼大驚小怪,和人世間的事更掛不上鉤。這事兒要是發生在古代,那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事,那時上天對人世,特別是對君王的警告、譴責。

天人感應論認為:“天與人的關係並不單純是天作用於人,人的行為,特別是帝王的行為和政治措施也會反映於天。皇帝受命於天來教養和統治人民,他若違背了天的意志,天就要通過變異現象來發出警告,如若執迷不悟,天就要降更大的災禍,甚至另行安排代理人。”在上天所顯示的各種變異中,以日食最為嚴重,即所謂“夫至尊莫過乎天,天之變莫大乎日蝕”。所以,一旦出現日食,就意味帝王舉措失當。對此,古人有大量論述。例如,春秋時晉人伯瑕認為,日食是“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所謂不善政,當然是指執政者而言。國君是最大的執政者,所以,發生日食,當然可以認為是國君的過錯所致。

封建時代君主專制,帝王的權勢至高無上,現實世界中幾乎沒有什麼因素可以制約。利用日食這一自然現象,對之加以警誡,是古人為限制帝王權勢所能採取的少數幾種選擇之一。知識分子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給帝王以警誡,使他們對天產生畏懼感,不致於過分胡作非為。

古代發生日食,皇帝會做什麼?

正因為如此,知識分子們對這套儀式非常器重,即使在認識到日食是自然現象,與帝王施政優劣無關的情況下,他們仍堅持日食災異說。北宋神宗時,有人公開對皇帝宜講災異與人事無關,宰相富弼聞知此事,很不以為然:“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此必奸人欲進邪說以搖上心,使輔拂諫爭之,臣無所施其力。是治亂之機,不可以不速救。”即上書數千言力論之。富弼的著眼點並非在於災異與人事是否真正有關,他所器重的在於這種學說是限制帝王權力的武器,這是問題的關鍵。

知識分子們藉助日食等“災異”現象來約束君主權勢,不能說毫無效果。在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帝王都能夠根據其禮制的規定,在日食期間素服齋戒,貶膳廢樂,退避正殿,反躬自責,直到日食結束。有時還要頒佈罪己詔,宣佈大赦,讓臣下上書直言,舉薦人才等。在這方面,最讓儒生們稱頌的是漢文帝,公前178年,發生了一次日食,文帝為此下詔說:“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佈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謫見於天,災孰大焉!膚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聯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匄以啟告聯,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漢文帝把日食發生原因歸咎於自己,表現了少有的自責精神,他的做法,開後世帝王發生重大災異時下“罪己詔”之先河。

可惜,古代這種做法,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普及而越來越少了,人們也越來越不再顧忌天地神明瞭。而一個連天地都毫無顧忌的人,又怎能對治下小民生憐憫、惻隱之心呢?

這是進步還是倒退,有時歷史真是不好捉摸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