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之人间世》4.5

<4.5>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想法了,请问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有所用心去做事,难道容易成功吗?这么容易就成功,就不合乎自然之理了。”颜回说:“我家境贫寒,已经几个月不喝酒、不吃荤了。这样可以算是斋戒吗?”孔子说:“这是祭祀方面的斋戒,不是心的斋戒。”颜回说:“请问什么是心的斋戒?”孔子说:“你心志专一,不要用耳去听,要用心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要用气去听。耳只能听见声音,心只能了解现象。至于气,则是空虚而准备响应万物的。只有在空虚状态中,道才会展现出来。空虚状态,就是心的斋戒。”颜回说:“我在不懂这个道理以前,肯定自己真的存在;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发现自己未曾存在。这样可以说是空虚状态吗?”孔子说:“非常透彻了。我告诉你,你可以进入世间的樊笼游玩,不再为虚名所动;意见能被接纳,你就发言;意见不被接纳,你就缄默。没有执著也没有成见,一颗心就寄托在‘不得已’上,这样就差不多了。”

在社会上工作,许多人都用心做事,而且集众人之力总会成功,但庄子此处却说用心做事而成功是违背自然之理,违背自然的规则只会造成灾难。

“心斋”的“斋”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心志专一,如同老子的修养方法“致虚极,守静笃”,虚并非指空虚,而是单纯;“一志”是专心于一个目标,只要针对这个目标努力,化解对结果的执著,这也正是修养的过程。如果在修行时,一开始就要求什么都不想,最后可能走火入魔,因此我们说眼观鼻、鼻观心,并非真的什么都不想。

“心斋”与“听”有关,因为人的知识来源主要靠听闻。但是以耳、以心、以气这三个阶段,又表示不是一般的听闻与理解,而是要以“虚”来超越之。能够“虚”而觉悟到“未始有回”,也就是忘我,才算达成目的。只谈虚是不够的,必须虚而待物,好比杯子装满了水就无法再装其他东西,只有随时保持空的状态,才有可能装进任何东西。道家的目的在提醒人要悟道,“唯道集虚”,心先维持空虚的状态,道才能展现出来,因为道无所不在,只要以保持空虚状态,自然发现万物无一不值得欣赏。人如果在内心执著于一物,即使此物中有道,也会受到遮蔽而无法展现。颜回不愧是闻一知十,领悟了“未始有物”、“未始有回”的道理,自然柔软而随顺,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坚持非要如何不可,因为“我”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本质可以把握,人就在“道”里,因此不必再执著。

“不得已”是庄子常用之语,亦是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观念,表示在客观条件成熟前,不得不如此,这是顺应自然之意。在主观方面不但要去除成见,也要培养把握“不得已”的智慧。“不得已”并非一般所说的不情愿或勉强,而是要懂得人情世故,人间的困难也在于如何判断条件是否成熟,譬如人在说话之前,要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能够被接受。人生无法事事尽如人意,人人心想事成也会天下大乱,所以我们要去了解状况,才能随顺各种条件,这就是不得已。

庄子《内篇之人间世》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