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城市叫“北京”“南京”“东京”而没城市叫“西京”呢?

古代的东西南北京其实都是都城相对于另一个城市的名称,而不是那个城市的正式名称,不同时代四京的指代不同。西京是个相对性概念,很多朝代都有西京。东汉魏晋相对于彼时的都城洛阳,长安被称西京。此外还有渤海国的西京鸭绿府,北宋西京洛阳府,西夏西京灵武,辽金西京大同府,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称西京等等。不过在古代被称西京最多的还是西安,但这并非西安的正式名称,被正式称作西京是在民国西京市的筹备设立的十三年间。

为什么有城市叫“北京”“南京”“东京”而没城市叫“西京”呢?

一.“西京筹备委员会” 的设立

在西安的城市发展中,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1932~1945年间,西安作为民国的“陪都西京”,制定了都城级别的城市规划,在西京筹备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方面的城市建设,加快了西安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委派张继等人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从1932年3月至1945年6月,直属国民政府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前后存在了13年之久,在此期间,西京筹备委员会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建设工作,城市景观面貌极大改善。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后,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临时迁至洛阳。1932年3月5日,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大会通过了《国民党中央确定行都与陪都地点决议案》,决定“一、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二、洛阳为行都;三、关于陪都之筹备事宜,应组织筹备委员会交政治会议定”。在这一决议案中,西安作为陪都西京列为第一款,以洛阳为行都列为第二款,陪都”的重要性超过“行都”。“行都”系指临时国都,而“陪都”与“国都”的关系,用当时人的话说,就犹如人的大脑和小脑的关系,彼此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陪都西京计划的出台,既与当时紧迫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也有以西安为依托加速开发大西北的意图。1932年11月,蒋介石等人向国民党中央第47次常会进一步提议,“长安改为行政院直辖之市,兼负建设陪都之专责,根据陪都计划,划定适当区域为市区,并由国库筹拨经费”。

西京市由此成为国民党全国六大行政院直辖市之一。1933~1935年间,行政院、内务部和陕西省政府的公文和行政区划表册均称西安为西京市,列为全国六大行政院直辖市之一。

为什么有城市叫“北京”“南京”“东京”而没城市叫“西京”呢?

虽然国民党中央常会最初设想陪都西京“以一年为期,筹备完毕”,但实际西京市的成立一直处于筹备阶段,并未正式成立。1940年11月,重庆被定为陪都。次年行政院就下令撤销了西京市建设委员会,西京降为陕西省辖市。1942年1月1日成立西安市政处,代行市政府职能,开始接办原由西京筹备委员会进行的部分工作。1944年6月30日,行政院下令改西安市政处为西安市政府。1945年4月24日,行政院正式撤销了西京筹备委员会。

虽然西京市并没有被正式设立起来,但从1932到1945年,西京筹备委员会前后存在的13年之久。在这期间了加快陪都西京的建设进程,1西京筹备委员会与陕西省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合组成立了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从1934年8月成立到1942年1月裁撤,前后存在了7年多时间,其间得到宋子文、孔祥熙等主管财政的国民政府要员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和国民政府首脑们的认可。

在陪都西京建设期间,西京筹备委员会、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地形测量、筑路修桥、水利建设、城乡绿化、古迹保护等工作,西安也因此开始逐步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化城市快速转型。

二.极具前瞻性的建设规划

对陪都西京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是西京筹备委员会的基本任务。1937年3月,西京筹备委员会召开了西京市第一次会议,首次确定西京分区方针。1941年,提出了西京城市分区方案,即《西京规划》和《西京市分区计划说明》。

1937年3月24日,西京筹备委员会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召开了西京市区计划第一次会议,初步拟定了西京市区分区方针,将西京市区拟定划分为行政区、古迹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农业实验区、风景区等6区,规定工业区与古迹区应先严定界线。

1.文化古迹区”包括汉长安城、太液池、阿房宫、大明宫,镐池、昆明池、含元殿、大雁塔、唐曲江池,西周丰镐等“历代文化所在”,妥为保存,以留古迹,并栽种树木,加以整理,以增厚游览兴趣”,在规划图中以红色标注;

2.行政区选择城南“面积六万一千余平方市亩,南连翠华,北近商业市区,东至蓝田,西达户县”的凤栖原,“建设各级官署最为适中”,在图中以黄色标注;

3.商业区包括市内各马路、四郊、东关城,在图中以蓝色标注;

4.工业区选择相对荒僻的火车站以北地区,原因是在这里“设立工厂,在运输堆卸方面均十分便利”,在图中以淡黑色标注;

5.农业实验区域选择南郊神禾原、子午镇一带,这里土地肥沃,平坦广阔,素为产稻之区,且东临沣河,西濒大峪河,北滨潏河,南至终南山脚,灌溉便利,在图中以淡黄色标注;

为什么有城市叫“北京”“南京”“东京”而没城市叫“西京”呢?

6.风景区确定在终南山一带,这里“占长安南界之全部,东西约长八十余里,其间清华、翠微、五台、翠华等山,连绵起伏,山清水秀,林木丛茂,多有建筑,风景绝佳,为历代名胜之区”,在图中以绿色标注。

《西京市分区计划说明》在依托西京山河形势及名胜古迹条件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西京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设计周密,论证严谨,极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分区计划中,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一是将文化古迹区的划分放在整个分区规划首要位置,表明本方案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以及城市旅游业发展前景的重视;二是以城南凤栖原为行政区,充分利用山川地形特点以突出行政区的政治职能。

《西京市分区计划》所提出的西京分区规划,是目前所见抗战时期关于陪都西京最为完善的都市规划方案。在筹建陪都西京之初,西京筹备委员会中留学英、美、日等国的学者,提出了一些西京建设与规划的思路,并聘请过外国专家一同工作,能及时结合筹建西京的实际需要,引入国外城市建设与规划的新概念与新方法。西京市建设规划的理念糅合了中西方当时的先进规划思想,不仅充满魄力,而且视野广阔,极具前瞻性。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民国人心目中“陪都西京“的崭新城市面貌。可以说西京的规划是近代西安城市规划的起点,与近年来新制定的西安城市发展远景规划有不谋而合之处。比如保护文物古迹遗址区,建成绿地公园,工业区选在郊外,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用绿化带隔开等等,很多城市规划的细节方面都沿袭到了50年代西安市第一轮城市规划之中。

1932~1945年间,在西京筹备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下,在城墙上新开城门,打通“新市区”的交通骨架,改善四郊交通状况,普查文物,保护古迹,广植树木,绿化城市,西京的城市面貌有了极大改善。西京的设立和陇海铁路的通车,是西安由封建城市走向近代城市的历史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