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常打勝仗,但戰術上其實沒太多花樣,吃遍天下就是憑這一招

解放軍常打勝仗,但戰術上其實沒太多花樣,吃遍天下就是憑這一招

(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

解放軍的戰術不像國民黨軍有那麼多花樣,在進攻戰術上,其實就是一招鮮,也就是攻點打援。

如果要說變化,主要是攻點和打援的側重點不一樣。一種叫作“圍點打援”,打援是目的,圍點是誘敵來援的手段,一般來說,打援的兵力配備多,圍點的兵力配備少。

與之相反的叫作“攻點阻援”,攻點是目的,阻援只是輔助手段,因此兵力配備上,大部分兵力用於攻點,小部分兵力用於阻援。

粟裕發起濟南戰役,對這一戰術又進行了創新,他是要魚與熊掌兼得,既攻下濟南,又殲滅一部分援軍,二者同時進行,即“攻濟打援”。

能做到這一點,當然是因為華野早已今非昔比,集結兵力數量之多,為王耀武所不及。

但對於這一創新戰法,一些華野的高級指揮員,主要是山東兵團方面不予認同。他們認為既然是要集中優勢兵力殲敵,就得分出用兵重點,怎麼能搞得兩邊的兵都一樣多呢。

解放軍常打勝仗,但戰術上其實沒太多花樣,吃遍天下就是憑這一招

(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

在討論作戰方案時,不斷有人提出:“攻濟打援,到底哪個是重點”、“在兵力分配上,如何確保重點”。

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華野參戰部隊分成攻城、打援兩個兵團,攻城兵團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兼政委譚震林直接指揮,打援兵團由粟裕直接指揮。

許世友直接致電中央軍委,說他對攻下濟南是有把握的,但是部署得有重點,言下之意,就是要把兵力集中到攻城上來。

這是華野各部重新會合後的第一次大兵團作戰,也是粟裕首次以代司令員的身份全面指揮華野。當時的實際情況是,華野內部關係尚未理順,對戰法的各種議論,以及許世友的極力反對,都從不同側面考驗和挑戰著粟裕在軍中的指揮權威。

為打好濟南戰役,中央選擇了力挺粟裕,中央軍委在致許世友、譚震林等人的指令中,重申“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

解放軍常打勝仗,但戰術上其實沒太多花樣,吃遍天下就是憑這一招

(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

毛澤東還親自出面,對許世友解釋道,濟南戰役的主要目的,的確是攻下濟南,可是敵軍援兵太多,如果以少數兵力打援,攻城時間就無法保證,則“攻濟必不成功”。

許世友最信服的是毛澤東,毛澤東一發話,他也就沒意見了,華野內部對戰法的不同意見這才平息下來。

“攻濟打援”的兵力分配由此形成定局,其中打援兵團18萬,攻城兵團14萬,打援多於攻城。

在判斷華野大兵雲集山東戰場,且目標直指濟南後,王耀武如坐針氈,他必須想辦法挽救自己的命運。

解放軍常打勝仗,但戰術上其實沒太多花樣,吃遍天下就是憑這一招

(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