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千萬別「坐」月子

民間所說的“坐月子”,在現代醫學上對應的是產婦身體恢復產前狀態所需的“產褥期”。 產褥期確實是一些媽媽的多事之秋,很多產後併發症會在這一時期出現。新媽媽在產褥期需要得到呵護是沒錯,但月子絕不是“坐”出來的。

產後千萬別“坐”月子

在充分休息恢復身體的同時,應當鼓勵媽媽及時下床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身體精力充沛,更可促進產後恢復。支持盆腔器官的組織如果薄弱或受損,會使這些器官脫離正常位置,甚至脫出體外,這就是所謂的盆腔器官脫垂,比如子宮脫垂、陰道脫垂、直腸脫垂等。同時更不必擔心月子期間的肥胖問題,月子期間一人吃兩人補,營養最重要,產後90天之後的黃金期可以適當用產復欣丸等調節激素來逐漸恢復。

而在月子期間,適當活動是一個鋪墊和提升的作用。如果產婦遵照舊習俗,“坐月子”時一直臥床,會增加發生子宮脫垂的風險。

長期臥床,增加子宮脫垂風險

許多人認為產婦體質虛弱,需靜養,讓她們長期臥床,甚至連飯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實這種做法弊多利少。

因為膀胱肌張力降低,對膀胱內壓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陰切口的疼痛等影響,產婦容易併發慢性尿瀦留。這時如果長期臥床,在重力的作用下,充盈的膀胱會向後推擠子宮。再加上分娩結束後一段時間,子宮尚未恢復正常的前傾位,因此便更容易處於後位。這時子宮軸與陰道軸方向一致,當腹壓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時,子宮會沿陰道方向下降而發生脫垂。

產後長期臥床,還會使得腸蠕動減弱。一些月子習俗常常使得產婦的飲食裡缺乏纖維素。這些都容易造成產婦便秘。便秘時用力排便的動作會導致腹壓的升高,增加發生子宮脫垂的風險。

更大的風險,可能危及生命

臥床不動,不單單是子宮脫垂的問題,還會有更大的風險。產婦在懷孕和產後的一段時間裡,血液都處於高凝狀態。如果較長時間不活動甚至長期臥床,血液很容易在下肢靜脈等血流緩慢處凝集,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出現下肢浮腫、疼痛的症狀。

如果下肢靜脈血栓發生脫落,隨血流運動回到心臟,可能會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這是最危險的併發症之一,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儘早下床,適當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